提起古詩,人們腦海中第一印象就會想到李白,李白是唐朝歷史上著名的詩人,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享有極爲崇高的地位,後世還有着“詩仙”的美譽,與“詩聖”杜甫被人們稱作爲“李杜”。

李白幼年時既是天才,五歲便開始發奮讀書,十五歲時已經著有多首詩賦,並得到了很多社會名流的推崇,同時也喜愛劍術,好遊俠,經常出遊于山川大河之間。

年輕時的李白,喜愛外出遊歷,那首著名且富有思鄉情韻的唐詩《靜夜思》,就是李白在二十六歲時出遊所著。

出遊期間,李白也因此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三十多歲之後,李白便開始專心於仕途,於開元二十二年正月,李白爲唐玄宗獻上著作《明堂賦》,其主要目的就是爲了謀求官位。

衆所周知,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同時也是歷史上最公平的選拔制度,由於科舉制度的誕生,使得許多出身於中下層社會的人羣,走進了統治階級。

科舉制度萌生於隋朝,卻興盛於唐朝,由此可見,李白完全可以以考試謀取官位,但他爲什麼沒有這麼做呢?

其實並不是李白想走不尋常路,而是因爲李白的家庭原因,他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據說李白的戶口有問題,李白的父親殺人跑路,寄居四川,對外自稱是生意人,而生意人是不能參加科舉的。

不能參加科舉,但一心想要走仕途的李白只能另想它法,他不得已採取下策:去終南山隱居,打造人設,希望能火。令人失望的是,終南山的生活,除了無盡的寂寞,什麼都沒有。

天寶元年,李白得到了玉真公主以及賀知章的交口稱讚,唐玄宗也因此看了看李白的詩賦,並對其大爲傾慕,於是召見李白進宮。

李白進宮那日,唐玄宗對他極爲重視,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牀賜食於前,親手調羹”。

在隨後的交談中,唐玄宗又問起李白當世的許多事務,李白憑藉着多年遊歷獲得的閱歷、見識,與唐玄宗對答如流,唐玄宗對其更加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

就這樣,李白成爲了皇帝跟前的紅人,可俗話說得好,人怕出名豬怕壯,李白走向巔峯之時,自然也遭到了許多人的嫉妒。尤其是他那狂放不羈的性格,使他得罪的人越來越多。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於玄宗,玄宗疏之,後玄宗賜金放還。

隨後李白離開了都城,並結識了尚年輕的杜甫,二人的年齡雖然相差了十多歲,但卻一見如故。當時的李白雖然早已聞名於全國,但卻並沒有在杜甫面前倨傲,二人反而以平等的身份飲酒作詩,暢談當世之事。

沒過幾年,李白來到了東魯,原指春秋魯國,也就是現在的山東省。

魯國被人們稱作爲“孔孟之鄉”,這裏可是聖人的家鄉,因此盛產儒生。李白來到這裏,本是懷揣着敬仰之心,也拜見了許多儒生,但卻遭到了部分儒生的嘲笑與輕視,認爲李白不通過科舉而投機取巧謀求官位,最終落得這般下場。

李白聞言頓時怒了,反手寫下一首詩來反擊,最後一句堪稱經典,這首詩就是著名的《嘲魯儒》。

嘲魯儒

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

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

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

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大致翻譯過來就是:一些沽名釣譽的腐儒,平生只懂得鑽研《詩》《書》《禮》《易》《春秋》這幾部儒家聖賢之書的章句,若是詢問他們這些,那定然是背的滾瓜爛熟;可若是詢問他們經國濟世的方略,就如墜煙霧,茫然不知所對。

主要意思就是說這些人不懂變通,同時也對當世時務一竅不通,與其在這裏誇誇其談,倒不如回到老家的汶水邊上種田去吧!

“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這最後一句的嘲諷是極其辛辣的,令人如見魯儒們的窘態,和李白飛揚跋扈的神情,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說“趕緊回家種地去吧,別在這丟人現眼了......!”

到了現代,“回家種地去吧”也成爲了一種嘲諷一個人能力的一句話。很多網友看後紛紛感慨,原本以爲這只是現代人用來罵人的句子,沒想到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李白運用自如,還說的那麼有文采,真不愧“詩仙”之美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