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譚倫 北京報道

競爭態勢愈加激烈之下,國內雲計算市場的降價潮到來了。

5月23日,正在全力籌備“6·18”的京東宣佈,旗下包含計算、存儲、網絡、數據庫、中間件、安全、視頻服務、雲電腦在內的雲全系核心產品參與比價。京東雲官網承諾稱,全系核心產品的官網列表價將均低於特定雲廠商官網對標的產品列表價格,同時,實際成交單價將在特定雲廠商實際成交最低單價的基礎上再打九折。

這一電商色彩濃厚的舉措,也讓雲計算市場聞到了一絲價格戰的硝煙氣息。就在“5·17國際電信日”期間,移動雲方面宣佈,旗下多款雲產品降價,其中最高降幅達60%,這也令其成爲國內首個宣佈雲產品降價的運營商。《中國經營報》記者從中國移動方面獲悉,此次降價屬於限時營銷優惠活動,生效時間爲5月17日至5月31日。

而在此前,阿里雲、騰訊雲也官宣了多款核心雲產品降價,其中騰訊雲最高降幅達40%。而阿里雲作爲目前國內公有云市場的份額霸主,在4月26日宣佈啓動“史上最大規模降價”,其中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50%,存儲產品最高降價50%。

對此,IDC中國研究經理崔婷婷向記者表示,此輪降價潮發生的背景,是雲市場近年來快速發展,頭部公有云服務商之間競爭日趨激烈。“各廠商在市場份額、發展增速、行業拓展和場景創新等領域持續找尋各自差異優勢,並緊跟國家政策和社會熱點對業務模式進行快速調整。”崔婷婷解讀指出。

份額博弈戰

雖然中國雲計算市場的競爭在過去幾年一直爲業內熟知,但企業上雲整體帶來的市場高增長,讓各雲廠都聚焦於擴展規模。但隨着2022年增量市場的色彩逐漸褪去,雲市場的競爭基調也在悄然更改。

IDC日前發佈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年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2年下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增長24.5%,低於此前預期的30%。同時,廠商份額也發生較大變化,在IaaS+PaaS領域,騰訊雲的排名從第二降至第四,天翼雲則從第四升至第三,阿里雲雖依然保持第一,但其份額從36.7%減到31.9%。

“這使得阿里雲和騰訊雲的危機感很強。”Omdia電信戰略高級首席分析師楊光向記者表示,近年來,阿里雲的年增速逐年放緩,市場佔有份額也逐年下降,這應該也是阿里雲此次選擇降價搶市場的主要原因。

財報顯示,從2019年到2022年四年間,阿里雲的營收增速分別是84%、62%、50%、29%,一路下降,尤其是在2022年,其前三季度的增速分別爲12%、10%、4%。公有云市場佔有份額方面,IDC跟蹤的數據顯示,阿里雲也從2019年下半年的41.9%,逐年下降到2022年下半年的31.9%,降幅接近10%。

而站在阿里雲和騰訊雲對面奪食的,則是近兩年來增長率年年破百的三大運營商。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天翼雲與移動雲曾分別以102%和114%的增長率創下當年雲廠商增速新高。而到了2022年,三大運營商全線破百,尤其是聯通雲,同比增長121%,超過108.1%的移動雲與107.5%的天翼雲。

在營收規模與份額排名方面,2022年阿里雲實現營收776億元、天翼雲則爲579億元,移動雲412億元、聯通雲361億元,這也使得天翼雲IaaS+PaaS份額首度進入前三外,移動雲份額也上升到第六。

在此背景下,移動雲步阿里雲、騰訊雲後塵大幅降價,也被業內視爲意料之中的應對之舉。“中國雲計算市場增長開始放緩、市場份額爭奪也更加激烈,以運營商、互聯網等爲主要代表的雲服務商希望通過‘降價促銷’策略進一步提升新用戶的吸引力和新產品的滲透率。”賽迪顧問大數據產業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姚學超向記者表示。

基礎產品讓利

縱觀此次雲廠商降價的產品特徵,雖然全系都有不同程度的調整。但記者注意到,降價幅度最高的,大部分集中在通用產品與基礎服務。其中,阿里雲降幅最高的產品爲存儲、網絡、數據庫及安全產品,降幅達50%,騰訊雲則聚焦雲服務器實例與數據庫,降價幅度居於40%~80%不等,而移動雲則將通用入門型雲主機、通用網絡優化型雲主機降價60%。

對此,楊光向記者分析指出,基礎服務屬於IaaS,是雲產品服務中相對技術含量最低的一層產品。“這類產品出貨主要依靠規模,因此也成爲雲廠商率先開啓降價的序列。”楊光同時指出,基礎雲產品與服務,其實也是運營商雲的主力產品與營收大頭,因此,阿里雲率先在價格上發難的意圖,也就相對更爲清晰了。

“移動雲的降價回應,實際上也應該在阿里雲的預期之內。”楊光表示,阿里雲主動降價,除了有吸引更多用戶採買自身的雲服務外,還是意在與運營商比拼時,具備更強的競爭力。而基礎雲服務作爲運營商的核心產品,逼迫其大幅降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運營商的利潤率。

記者從雲廠商人士處瞭解到,由於中國雲服務行業整體起步較晚,IaaS爲雲服務中發展最早的部署模式,也是目前國內主流雲廠商營收架構中的核心部分。“由於IaaS市場成熟度較高,而且能提供操作系統、服務器、IT組件等基礎設施,企業無需準備軟硬件設備,因此是市場中覆蓋最廣需求最多的產品。”該人士表示。

據業內預估,2021年中國公有云細分市場中IaaS佔比接近73%。崔婷婷認爲,隨着公有云IaaS資源池的不斷擴大、PaaS和SaaS產品的研發不斷投入以及客戶羣體雲消費能力的不斷加強,頭部雲廠商在價格上也有了更多騰挪的空間。AI能力的提升和底層資源調度能力相結合,這也有力支撐了雲服務商的成本持續優化。

“從目前阿里雲、騰訊雲和移動雲的降價信息來看,降價是多維度的,不同產品線和不同時間段具體情況有較大區別。另外,對於公有云大客戶來說,本身有一定議價權,並且除了產品價格外,諮詢、建設和運維服務同樣是重要的成本支出。所以降價行爲折射到具體市場落地情況上,可能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解讀降價策略時,崔婷婷分析稱。

硬幣的兩面

在任何產業的發展階段中,“價格戰”的出現,往往意味着行業的飽和度出現“拐點”——由增量市場變爲存量市場。因此,不受控制的價格競爭,會在削薄產業鏈整體利潤空間的同時,加劇行業內耗,最終傷害產業自身。

但在楊光看來,目前的國內雲計算市場還遠遠談不上飽和。“企業上雲與市場需求還是非常足的,這一點從移動雲‘目標’的三年內營收規模超過1500億元就能看出。”楊光表示,在此語境下,此輪價格戰的良性競爭色彩更爲濃厚,而其導向將是對現有云市場進行一輪篩選,從而提高行業巨頭的集中度。

“坦率來說,跟國際市場只有幾大玩家的市場格局對比,中國雲市場的整體集中度還是非常低的,包括‘BAT’、三大運營商在內的前十位雲廠商差距並不算大。”楊光補充道,這個時刻出現降價潮,也許會讓真正的頭部企業能掌握更多份額,從而擁有更多資源去投入技術研發,最終推動產業整體向前。“這也是產業發展的必經階段。”他表示。

姚學超則認爲,隨着雲計算基礎設施規模化部署、技術愈發成熟、自研產品加大投入等,雲產品成本持續下降打破了其原有定價模型和價格均衡點。因此,“降價讓利”符合市場發展規律和預期。

“降價的對象主要包括計算、存儲、網絡等相對標準化、成熟度比較高的公有云產品和服務,頭部雲廠商具有較強的規模效應和競爭壁壘,降價有利於其鞏固和提升市場的滲透率;同時也會造成國內雲服務市場‘內卷’加劇,容易出現惡意和無序競爭。”姚學超強調了“價格競爭”這一硬幣的兩面。

在其看來,降價主要會直接影響中小企業、開發者等新用戶的用雲選擇,對於存量用戶特別是通常有折扣和優惠價的大客戶,短期內不會由於價格的下降進行跨雲遷移。

崔婷婷則更爲樂觀。她表示,短期內,降價必然會對公有云服務商盈利造成一定影響,但從目前降價產品範圍來看,影響應在可承受範圍內。“總體來說,降價對於公有云用戶來講是普惠於民的行爲,尤其對於‘專精特新’企業來說可能更加利好。”她指出。

但從長遠來看,崔婷婷認爲,降價是否會對未來雲市場格局造成明顯衝擊還需要對市場持續觀察,在同質化較嚴重的領域,可能會出現更多跟進的行爲。這給企業上雲用雲降低成本的同時,也會促進雲技術更快的升級,促進雲計算市場整體規模的快速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