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記者羅輯

編者按/ 2022年以來,受多重不利因素影響,棉價震盪劇烈,棉花價格大幅下跌,棉農普遍惜售,棉花收購及加工企業面臨“收棉難”的問題。在此背景下,一種“保險+期貨+銀行+訂單”創新金融模式出現。

相較近年關注度較高的蘋果“保險+期貨”模式,此次針對棉花產業“收購難”的金融助農創新很是不同。前者主要是圍繞看跌期權,即果農在蘋果收購價格下跌時獲得相應賠付,平滑種植收益波動風險。後者則主要圍繞看漲期權,隨價格上漲觸發賠付,即低價惜售的棉農以一定價格賣出籽棉後,在保險期間隨棉花期貨價格上漲棉農將獲得賠付。如此一來,棉農不用將收上來的籽棉、蛋蛋棉堆在地裏“打望”價格,承擔存儲變質的風險,同時也能在賣出後同樣獲得價格上漲的收益。棉企及時收上棉花開機運轉,打通了供應前端的堵點。同時,該模式進一步延伸至下游訂單環節,形成從棉農到下游企業乃至交易所的產業鏈全覆蓋,不僅解決棉源供給問題,還能提供封閉運行、以銷定購的收購貸款,讓棉花上下游及時順暢地運轉起來。

目前,上述新模式的首期試點已進入賠付階段。

這一金融助農模式具體如何運作?誰在主導這一模式創新?該創新能否複製?金融創新究竟如何影響產業?本期“商業案例”,《中國經營報》記者將詳解棉花背後的金融故事。

1.創新

創新金融模式解決買賣兩難

2022年11月上旬,新疆圖木舒克市機採棉採收工作已接近尾聲。但此時,棉花收購工作卻進展緩慢。有的當地棉企籽棉收購量較上年同期減少了近三成,還有的加工企業因收購量過少甚至未能開機。數據顯示,受多重不利因素影響,棉價震盪劇烈,棉花價格從2022年2月的22210元每噸,下跌至2022年11月的12215元每噸。除屬地補貼等影響外,價格因素成導致棉花“收購難”的重要原因。

這種情況並非個例,地處南疆阿克蘇地區的阿瓦提縣也是新疆的產棉大縣,這裏每年種植棉花約140萬畝,是我國的優質棉生產基地之一,目前已實現機採棉全覆蓋。因棉價大幅下跌,當地棉農惜售心理較強。未及時出售的散花、蛋蛋棉(兩種機採棉採交售方式,存在籽棉含雜率的一定差別,後者成卷)被棉農放在地裏或家院中。若天氣晴好,相比散花,蛋蛋棉可多儲存一段時間,但仍無法做到長期存放。並且隨着冬季來臨,存儲會越發困難。

“棉花堆在地裏心裏老是惦記着,一天要往地裏跑個好幾趟,還要經常翻曬,生怕捂了、發黴了,有些溼一些的棉花更要操心翻曬,陰雨天還要把篷布蓋上。”一篇“三農”領域的網絡熱帖詳細記錄了去年10月底新疆棉農“惜售”的難熬。

棉價的大幅波動,對於以棉花產業爲主的地區而言,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民生問題。

新疆作爲我國最大、亦是世界重要的棉花產區,新疆棉花的產業鏈支撐着新疆千萬人生計。2022年,新疆棉花產量539.1萬噸,較上年增加26.2萬噸,新疆棉花總產、單產、種植面積已連續28年位居全國第一。全疆近一半農民從事棉花生產,新疆棉花產量約佔世界棉花產量的20%。在去年棉價的巨大沖擊下,棉農、棉企、乃至地方都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此背景下,爲響應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號召,招商期貨決定籌措保費,在有着“中國長絨棉之鄉”美譽的新疆阿克蘇阿瓦提縣,首次創新試點“保險+期貨+銀行+訂單”項目,緩解棉企與農戶之憂,爲援疆建設貢獻力量。

具體來看,該創新模式主要運用“亞式價差看漲期權”這一金融工具,賠付方式主要爲由棉價“區間浮動”觸發。同時,引入“訂單”模式,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棉集團、上海國際棉花交易中心合作,打通產業端和金融端的交易流程。

“亞式價差看漲期權”是以期權合同期內,某段時間標的資產價格平均值之間的收益差爲主的看漲期權,即按合約日期收益差達到預期可擁有按實值收益賣出期權或買入標的行權的權利。

在方案執行層面,可以理解爲,阿瓦提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棉農作爲投保主體進行投保,保險保障額度對應相應噸量的籽棉。保險公司大地財險基於棉花期貨目標價格進行保險,同時購買招商期貨的場外期權對承保的棉花目標價格保險進行風險轉移。招商期貨以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棉花期貨價格爲基礎進行對沖操作,對沖向保險公司賣出場外期權的風險。

同時,中棉集團作爲產業鏈上核心企業,跟棉農鎖定棉源並引入下游核心企業購棉訂單。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整合產業鏈資源並提供金融服務支持,如對下游企業予以信貸支持,下游企業以倉單作抵押、獲得購棉款。上海國際棉花交易中心則提供交易服務。

在該模式下,若在保障期內,棉花期貨價格上漲將觸發保險條款,由招商期貨先進行期權端的賠付,再由大地財險對棉農進行保險賠償。

如此一來,通過期貨交易模型與產業鏈閉環結合的方式,一方面提高棉花種植農戶的銷售積極性,保障棉農的收益;另一方面解決棉花收購企業穩定生產問題,並通過農發行對產業鏈上下游的信貸支持及資源整合優勢,健全棉農收益保障機制和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上述創新試點項目於2022年12月13日啓動,於2023年3月9日截止。保險端保障保額約2070萬元,保障籽棉約4000噸,折皮棉規模約1500噸,對應棉田面積約10000畝。目前,該試點項目已順利結束,共計賠付約39.75萬元,賠付率超90%。

2.複製

從試點到普及再擴散

“價賤傷農”是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難以迴避的問題,這背後有着供需關係的矛盾博弈。以棉花產業爲例,其產業鏈條覆蓋全球,受氣候、運輸、匯率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供需關係的調節在微觀上難以把握。並且價格的變化進一步導致植棉收益年度間差異較大,這讓在供應鏈最前端、“靠地種植,靠天喫飯”的棉農不得不直面波動的風險,而棉農的“惜售”影響又將傳導到初加工、深加工乃至成品製造等領域,引起後續產業鏈條的波動。

上述創新模式以棉農爲投保主體,試圖以金融工具從最前端平滑風險。雖然上述試點順利結束,但該模式是否能順利從試點走向普及?又能否從棉花走到其他領域?

從需求上看,棉農誠然需要一種抵禦市場風險、穩定種植棉花收入的“工具”,但從採用上看,“保險+期貨+銀行+訂單”模式需要一定的金融知識門檻和承擔保費的支付。

招商期貨相關負責人提到,該模式的推進確有一個過程,但其主要跟隨項目從普及到運行,再到最後實現賠付的節奏,整個過程中的反覆溝通和最後的賠付加強了棉農對該產品的認知和信任,爲未來擴大試點、展開價格風險管理相關業務提供助力。

“項目賠付後,農戶反饋較好,並主動幫助項目組宣傳項目模式、項目效果,部分大戶對主動投保此類項目產生濃厚的興趣。”該負責人提到。

事實上,在阿瓦提項目實施後,招商期貨緊接着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開展了兩期“保險+期貨+銀行+訂單”項目。其中,在瑪納斯縣開展的與中棉集團瑪納斯棉業有限公司合作的項目覆蓋了3個農村合作社和10位農戶,項目承保1500噸皮棉,於2023年3底順利結束;與瑪納斯銀天棉業有限公司合作的“保險+期貨+銀行+訂單”項目,通過“二次賠付”的模式,爲84位農戶、1個農村合作社提供價格風險管理方案,項目於4月底順利結束。

經過這幾次試點,上述模式也開始考慮在其他領域進行復制。不過,這種複製有前置條件,即項目開展地需要有穩定的標的現貨產量,以及業務配合度較高的訂單企業。同時,訂單企業有助農意識,農戶有銷路需求且具有基本的農險意識。

該條件看似複雜,但在我國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的發展下,在不少領域都可覆蓋。據上述招商期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招商期貨已計劃在東北地區再開展一次關於玉米或者大豆的“保險+期貨+銀行+訂單”項目。

“我們注意到,今年的大連商品交易所也有與我們阿瓦提項目相似的農民收入保障計劃 ‘銀期保’業務支持方案。同時,招商期貨本就已在黑龍江省參與大連商品交易所大豆項目‘銀期保’專項業務。我們希望通過邊參與邊學習的方式,力求‘保險+期貨+銀行+訂單’業務模式革新改進,使其更加適應當地屬性。”該負責人提到。

目前,圍繞“新疆棉”的上述金融助農試點,各參與主體主要以保本微利爲原則,助力穩產保供。同時,在阿瓦提項目中,作爲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招商局集團旗下的核心期貨專業平臺,招商期貨承擔了籌措保費、資助棉農購買保險的責任。上述負責人提到,未來,隨着試點的鋪開、實踐成果的推行,棉農或將提高主動參與這類金融助農項目的積極性,最終形成自發自繳保費爲種植購買保障的風險應對策略。

3.影響

平滑風險助推產業發展

近年來,保險、期貨、貸款或擔保等金融工具在農業端的靈活運用在不斷加碼。以“保險+期貨”爲核心的金融幫扶模式在多領域成功複製,圍繞這一核心不斷延展的創新也更加多元。通過一個個創新金融產品,一方面金融機構更進一步發揮出對於產業發展的推動力,另一方面種植戶的金融知識、可運用的風險平滑工具也在不斷豐富。而這是農業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以“保險+期貨+銀行+訂單”模式爲例,其整合了棉花全產業鏈並開展供需銜接及金融服務支持,對當期價格波動導致的供應鏈“堵點”進行了疏通,保障了生產穩定有序、產業的穩健發展。

具體來看,在供需銜接上,中棉集團阿瓦提棉花產業化有限公司與棉農簽訂現貨訂單,作爲投保人的棉農通過綠色通道將籽棉定向交售給中棉集團軋花廠,一方面幫助企業鎖定了優質籽棉資源,保障穩定生產;另一方面中棉集團軋花廠通過優質優價市場化收購原則對籽棉進行定價,保障棉農收益。該模式下,棉花產業龍頭企業與棉農間的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深化。

在金融支持上,通過保險分散農戶風險,再通過期貨工具發揮價格“穩定器”功能,緩解價格波動壓力、對沖現貨市場風險。農民收益與市場價格波動掛鉤機制,在棉花銷售後,隨着市場價格上漲也能實現增收。同時,引入政策性銀行和訂單企業,相關收購貸款可實現以銷定購、封閉運行,政策性金融通過該模式能有效服務產業鏈各個環節及主體,對金融服務穩產保供、服務實體經濟、保障農民收入、提高企業風控能力等都起到積極作用。

上述阿瓦提項目的參與方之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糧棉油部總經理李楠提到,“作爲農業政策性金融立足創新、深化支農成效的一次探索,棉花‘保險+期貨+銀行+訂單’模式試點項目爲政策性銀行利用期貨等現代金融工具深化支農惠農成效打開了新的空間。”

當前,這類圍繞“三農”的金融創新並不罕見。雖然具體運用到的金融工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但整體而言,在風險因素較多、產業鏈條較長、價格波動影響較大的農業領域,這類金融創新越來越多地發揮着“調節器”“穩定器”作用,爲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例如,2018年以來,銀河期貨連續數年在甘肅省靜寧縣實施的蘋果“保險+期貨”項目。該項目主要是一種圍繞看跌期權的結構,也是近年來市場較爲熟悉的一種模式。即果農向保險公司投保,保險公司向期貨公司購買場外看跌期權產品,期貨公司再與其他交易者進行期貨交易與風險對沖。近年來,在此基礎上,銀河期貨又提出了“靜寧四單模式”,通過訂單、保單、農擔、倉單的綜合金融,服務農業全產業鏈。在該創新模式下,當地避免盲目生產的“訂單農業”快速發展,中小農戶依託合作社等龍頭企業向職業農民轉化,龍頭企業得到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資保障,加快集約化、規模化發展。

此外,市場上還有一種推廣較爲順利的創新模式,即圍繞養殖產業在養殖戶成本端引入價格保護機制。其中尤以華泰期貨聯合多方共同組成的“銀行+期貨+保險+政府”價格分散試點項目較爲突出。該模式整合了銀行專項扶貧資金、政府扶貧幹部、專業保險公司及當地分支機構、期貨公司及其子公司等,從飼料成本入手,穩定養殖利潤,引入小微扶貧信用貸款助力生產。該模式目前已推廣至雞蛋生豬等領域。

“整體而言,以供應鏈金融爲指導、信息技術爲依託而踐行和落實的‘保險+期貨’模式創新,聯合了種植戶(或養殖戶)、保險公司、期貨交易所、證券期貨公司等多方力量,以期貨市場價格作爲保險產品中的價格指數確定目標價格和賠付標準,更加精準地反映了未來市場預期,不僅提高了保險設計的精準度,還有效地保障了種植戶(或養殖戶)收入穩定。”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提到,更進一步來看,“這一模式創新還引入了同在期貨市場有相應產品的養殖飼料等物料價格,可以幫助種植戶(或養殖戶)及時瞭解未來市場價格走勢,合理調整種植(或養殖)規模和週期,減少因市場波動造成的損失,降低了養殖風險。該模式填補了合理分散價格風險的空白,是對我國傳統農(牧)業保險的必要補充和有益探索。從落實的情況來看,‘保險+期貨’模式已爲包括生豬、蔗糖、花生、橡膠等重要的經濟作物和油料作物提供重要支撐,目前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

觀察

支農金融產品創新 機構任重道遠

現代農業資金需求大、投資週期長,收益的不確定性及風險較高。在如今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徵程的背景下,“作爲分散農業風險、保障農業生產、穩定農民收入的重要工具,‘保險+期貨’被賦予了更重要使命。”長期關注農村金融發展的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提到。

2016年,《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 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的“一號文件”發佈,在“完善農業保險制度”部分首次提出要“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並提出要“探索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此後連續八年,“保險+期貨”模式的推廣創新、優化完善被“一號文件”不斷提及。

在政策的助推和金融機構的主導落地下,“保險+期貨”模式在具體農牧產業上的實踐應用愈發廣泛,覆蓋的區域、農戶規模也在逐年上升。據袁帥觀察,隨着“保險+期貨”模式持續創新,該模式與農村信貸互補協同的深度在進一步提高。該模式除了以較爲完善的結構合理分散農業風險,也針對性地解決相關農產品種植鏈條上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其中尤以貸款的閉環運作見長。

但值得注意的是,“保險+期貨”模式雖然優勢在於期貨工具對於風險的轉移,但保險仍是該模式最爲核心的端口。而目前,農業保險存在供需失衡的客觀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服務機構少,風險保障水平偏低,與農業市場對農業保險的需求不符。同時,財政補貼是我國農業保險區別於其他商業保險的顯著特徵,由於長期對財政補貼的依賴,導致我國農業保險面臨較大的財政支付壓力。而不同地域的經濟水平發展不同,近年來因多重不利因素受到的衝擊也不同,部分地區農業保險補貼存在難以及時到位的情形,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上述模式進一步發揮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袁帥提到,“與此同時,從該模式本身而言,分階段賠付的方法也影響了保障水平提升,大災風險分散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健全。”

作爲社會經濟流動的“血液”,金融機構在優化農業生產要素配置、支持農業經濟穩健發展上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發揮。袁帥建議,除了進一步完善財政補貼政策,切實發揮財政政策的引領保障作用,強化監督管理力度保障財政落實外,“還應進一步發展創新農業保險產品;加大‘保險+期貨’的全國‘三農’產業領域的示範範圍;加大金融科技技術的運用;強化宣傳普及意識,發揮‘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聯動機制。”

中國期貨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期貨經營機構通過“保險+期貨”模式爲玉米、大豆、雞蛋、蘋果、花生、棉花等15個品種提供了價格保障,承保貨值達1078.18億元。同時,近年來農產品期貨、期權不斷增多,圍繞衍生品價格調節功能的金融支農產品也能進一步打開覆蓋面和覆蓋力。

在此情況下,未來如何進一步優化、創新該模式服務“三農”的層次和水平,金融機構不僅在模式的設計創新上需要花功夫,在傳播擴散上也需要進一步承擔責任、積極探索。

從支農金融在農業生產中的推進來看,“保險+期貨+銀行+訂單”模式或是“靜寧四單模式”均經歷了新事物的認知、採納、應用、普及和擴散過程。

未來,招商期貨、招證資本計劃在項目賠付整體結束後,將在當地組織棉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一系列期貨、期權、“保險+期貨”業務培訓工作,以通俗易懂的講解方式,讓投保主體明白金融衍生工具的操作原理和運作模式。爲在當地開展金融業務類保障工作,深層次提升鄉村振興服務質量鋪平道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