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推動國民收入結構的轉型,即把原來用於過剩投資、低效或無效投資的資金,逐步轉化爲居民可支配收入,進而轉化爲居民消費支出。

當前以及未來相當長的時期,需求不足將是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矛盾,爲此,中國製定了《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將擴大內需作爲一項長期戰略性任務。考慮到構成中國內需的投資和消費兩個部分中,投資過剩和消費不足的結構特點,以及當前中國消費乘數是投資乘數的3倍以上,擴大內需戰略的成功離不開支出結構轉型——從過去的投資需求拉動爲主,逐步轉向將來以消費需求拉動爲主,即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

爲了向更有效率的支出結構轉變,必須推動國民收入結構的轉型,即把原來用於過剩投資、低效或無效投資的資金,逐步轉化爲居民可支配收入,進而轉化爲居民消費支出。應儘快推出中國版的“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才能真正擴大內需,暢通經濟循環。

過度投資不可持續,長期經濟失去活力

根據支出法,GDP由最終消費(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資本形成(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增加)以及淨出口構成。2000年以來,中國資本形成總額(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佔92%~99%)佔GDP的比重(即投資率)從32%上升到2011年的最高點47.03%,到2021年仍然保持在43.29%的較高位置。

在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階段,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投資和製造業投資是必要的,但過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高峯階段,投資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明顯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年到2017年間,有14個省份出現了固定資產投資額大於本省GDP的現象(2018年以後各省份不再公佈固定資產投資額數據)。有關研究表明,當前我們財政資金用於投資的乘數效應是1.06倍,而同樣的財政資金用來發消費券,其乘數效應是3倍以上。同時,地方政府長期靠舉債進行基礎設施投資已經造成較大的債務風險。

投資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行政主導性投資佔比過高是重要原因之一。2012~2021年間,中國行政主導性投資佔GDP的比例,最低爲20.68%(2021年),最高爲24.83%(2016年),遠大於成熟市場經濟政府投資3%~4%的佔比。除此之外,房地產投資持續高速增長和國有企業預算軟約束,也是投資率長期偏高的重要原因。

2022年,中國GDP規模爲121萬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完成額爲57.96萬億元,佔GDP的比重爲47.90%;而美國、歐洲等國投資佔GDP的比重只有20%強,印度這一比重爲27%。假定20%~25%的國際正常投資率是合理的,那麼中國當前合理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應該是25萬~30萬億元,十年後大約是30萬~40萬億元,至少有20萬億元規模的投資是無效投資、低效投資、過剩投資。

從全球經濟發展史上看,長期靠投資拉動增長不可持續。二戰後,長期依靠投資支持增長的結果,一方面導致蘇聯固定投資產值率不斷下降:每百盧布生產性固定基金生產的國民收入從1960年的72盧布下降到1970年的55盧布和1990年的28盧布;另一方面導致蘇聯的消費率一直偏低,1987年蘇聯工人和職員工資基金佔國民收入的44%,而在美國佔60%以上。

美國經濟學家威廉·伊斯特利和斯坦利·費舍爾指出,要素價格的變化沒有對要素配置產生影響,是上世紀70年代以後歐美投資率大幅下降的同時,蘇聯和東歐國家投資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這種對經濟效益和要素價格不敏感的投資擴張被匈牙利著名經濟學家雅諾什·科爾奈嘲諷地稱爲“充滿活力的投資本能”,其結果是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減弱,最終經濟陷於停滯。

消費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在於居民可支配收入佔比太低

與固定資產形成在GDP中佔比居高不下相對應的,是中國最終消費佔GDP比重(即終消費率)呈現出降低的趨勢。中國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從2000年的63.57%,下降至2021年的54.29%,下降了9.28個百分點,其中家庭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在2000年是46.73%,2021年下降至38.37%,下降了8.36個百分點,無論是最終消費支出佔比還是家庭最終消費支出佔比,都呈現出逐漸下行之勢。

如果對同期數據進行對比,美國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在2000年是80.04%,2021年爲82.59%,上升了2.55個百分點,家庭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在2000年是66.02%,2021年是68.21%,上升了2.19個百分點,無論是最終消費支出佔比還是家庭最終消費支出佔比,都呈現出穩定且略有上升之勢。

除美國之外,在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普遍在70%以上,2021年數據,日本最終消費佔GDP比重75.25%,德國爲71.39,法國爲76.92%,韓國爲64%,歐盟27國爲73%,印度爲73%。

中國居民消費佔比過低,根源在於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佔比低,且處於持續下降趨勢。2000年以後,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比重從47.03%下滑至2011年的40.23%,其後有所反彈,近年在43%~44%區間內波動。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數據計算,2000年美國個人可支配收入佔GDP之比就達到72.23%,之後基本呈現逐步上升的格局,2020年達到85.53%,2021年爲82.18%。由於中美兩國的統計方法、統計口徑存在差異,這兩個數據的可比性並不嚴格,但還是能夠看出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處於較低水平。

推動支出結構轉變是擴內需的關鍵

國民收入支出結構從投資爲主向消費爲主的轉變,需儘快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和比重,進而提升消費需求,纔能有效擴大內需,暢通經濟循環。

第一,將過剩、低效和無效投資支出轉爲消費支出,可實現3倍的需求擴張。

應全面檢查過剩投資、低效投資,禁止重複建設。在降低低效投資、無效投資、過剩投資之後,把節省出來的財政資金用於增加居民收入、提升社保覆蓋和力度、補貼居民消費。如果能夠減少10萬億元的低效和無效投資,同時增加10萬億居民收入,由於乘數效應放大,可以帶來20萬億元以上的新增需求,國內需求不足的難題將迎刃而解。

從靠投資轉向靠消費,不僅要轉變觀念,更要調整政府宏觀經濟的管理機制。在快速城鎮化和工業化階段,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從上到下的投資驅動相關決策和執行機制。然而,促消費的相關決策和執行機制,還有待建立和完善。建議對經濟管理的部門設置進行相應調整,從中央到地方建立全面擴大消費需求的組織機構,各省市縣均設立相應的促消費機構,完善直接發錢、發消費券促消費的工作機制。

第二,儘快推出中國版的“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壯大中等收入羣體。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也出現過投資增速遠高於消費增長的現象,同樣導致居民收入及消費水平明顯落後於其他西方發達國家。60年代以後,日本同樣遇到了內需不足、居民收入較低等問題,通過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日本國民收入在70年代大幅度增加,工資指數增幅遠超美國、西德、法國和意大利等國,人均消費水平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長,較好地完成了經濟增長動力結構轉型。

我們建議,在借鑑國際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儘快制定並推出中國版“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目標、步驟和路線,多種途徑確保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長。

爲了儘快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要減少土地和金融等部門的壟斷收益,相應提高勞動、技術、管理等要素報酬。根據收入法GDP計算,2000年至2017年(勞動者報酬數據發佈的最後一年)中國GDP中勞動者報酬佔比在絕大多數年份低於50%,最高在2015年達到50.25%,最低2007年達到44.39%,顯著低於發達國家水平。中國居民收入佔比低,主要原因是土地、金融、信息技術服務、能源等在經濟中居於支配地位或擁有壟斷權利的部門獲取的收益,擠佔了勞動、技術、管理等要素的收入份額。因此,需要稅收、法律、政策等多方面措施並舉,消除土地、金融、信息技術服務、能源等部門的超額利潤,或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將其轉爲居民可支配收入。

應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在中國房地產市場分化,財富效應大大下降的背景下,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是增加居民財產收入的重要舉措。目前,中國約有2億股票投資者和更多的證券基金投資者,背後對應的中等收入羣體超過4億人,持有的股票和基金市值超過40萬億元。如果其持有的股票市值和基金淨值出現25%的增長,就將帶來超過10萬億元以上的財富增加,將帶來巨大的消費需求增長,並且會促進市場化的企業投資需求擴張,更好地實現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

通過消費券或者現金補貼直接增加居民收入。從發達國家和國內部分城市的實踐來看,通過消費券或者現金補貼直接增加居民收入,可以有效激活消費需求,重啓經濟循環。考慮到每年可減少數萬億元低效、無效投資,建議把節省下來的資金每年至少發放1萬億元的消費券或現金直接補貼,將對消費需求產生3萬~4萬億元的乘數效應。

最後,及時啓動“全民基本收入”和中等收入羣體擴大計劃。隨着智能製造、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普及,不僅製造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在下降,一般服務業的就業崗位也可能出現下降,未來經濟社會的運轉模式可能發生深刻變化,建議及時啓動“全民基本收入”計劃,爲有需要的社會成員發放基本收入。同時,應多措並舉穩定和擴大就業崗位,讓中等收入羣體規模持續增長。從目前的4億人左右,十年內增長到7億人左右。

總之,在外部需求不確定性持續升高的背景下,中國居民收入佔比低、增速慢,不僅不利於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也不利於暢通國內大循環,構建新的發展格局。而較多的低效和無效投資支出不僅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會影響經濟循環,擠佔居民消費,造成經濟失速風險。因此,應當高度重視國民收入支出結構改革,儘快推出中國版“居民收入倍增計劃”,通過提高居民收入,有效擴大消費。

(滕泰系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海冰系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