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地區的城市競逐越演越烈。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數據發現,2024年一季度,長三角三省一市的GDP總和達到73549.46億元。從佔比情況來看,長三角佔全國GDP總量的24.82%,接近四分之一。

不僅如此,長三角還是全國“萬億之城”最多的地區,囊括了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合肥、南通、常州9個城市。

如今,溫州、徐州都加入“萬億俱樂部”的競逐——這兩座城市都將衝萬億GDP的時間表設定在2025年。

2023年一季度,徐州領先溫州14億元。到了今年,溫州逆襲,反超徐州7億元,重回長三角GDP前十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座城市都是C牌城市:溫州的車牌是“浙C”,而徐州則是“蘇C”。除了經濟體量相近以外,兩地在人口數量、市域面積方面也較爲相近。

至於誰能成爲長三角“萬億俱樂部”的第10位“幸運兒”,值得期待。

“浙C”反超

作爲浙江的經濟重鎮,溫州素有“民營經濟之都”的稱號。若縱觀其經濟發展歷程,溫州能取得現在的成績,並不容易。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從農村家庭工業起步的“溫州模式”曾讓這座城市名揚四海。那個時候,溫州家家戶戶開起了前店後廠式的家庭作坊,伴着家庭工業的興起,區域性的產銷基地,即專業市場也隨之發展起來。

家庭工業和專業市場的相互依存,共同促進了溫州的經濟發展。久而久之,服裝、鞋革、電氣、泵閥、汽摩配五大傳統產業成爲溫州產業的最大特色和亮點。

但在這個過程中,溫州並不都是順風順水。隨着生產方式和消費需求不斷迭代,溫州的傳統制造業一度暴露出產業層次低、創新能力弱、產出效益低等結構性短板。再加上2011年局部金融風波衝擊溫州民間金融,使得溫州的經濟發展進入了“陣痛期”。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到2018年,溫州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若從GDP的增速來看,在這八年期間,其經濟總量增長了105%,同期全國GDP總量增長了126%,增速低於全國水平。

不過,溫州也意識到了自己的產業短板。在這期間,溫州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改造力度,並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加強自主研發,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在一系列政策舉措的疊加作用下,溫州也看到了成效。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溫州GDP排名提升5位,躍升至全國第30位。與此同時,今年一季度,溫州經濟提速勢頭明顯,GDP總量達到2125.2億元,同比增長6.1%,在全國排名第27位。

若細看溫州經濟發展亮點,在衆多產業當中,工業經濟增長動能十分強勁。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溫州規上工業增加值爲378.1億元,同比增長10.7%,高於全省2.5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和去年同期分別加快1.3、4.7個百分點。

河海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奇洪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過去溫州經歷了一段彎路,包括產業結構轉型緩慢、企業外遷等問題。但近年來,溫州也在着力轉型,其產業轉型的一個特點,就是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

例如在新材料、新能源領域,青山控股已成爲世界500強企業,擁有着大量的礦資源和新能源項目;華峯集團作爲國內頂尖企業之一,同時也是全球聚氨酯製品材料主要產銷企業。此外,在智能裝備領域,正泰集團成爲中國低壓電器龍頭企業,樂清電器也成功創建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

“整體來說,這幾個產業正處在風口上。加上國家正推進老舊設備更新,也給溫州例如智能裝備產業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並且民營經濟的活力和市場化程度也將助推於此。這些種種成效都能表明,溫州產業轉型較爲順利,且部分產業已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劉奇洪說道。

溫州一季度的投資數據也印證了這一態勢。2024年一季度,溫州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9%。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0.7%,佔到工業投資的56.5%。

誰將更勝一籌?

同樣作爲長三角地區的“C城”,今年一季度,徐州的經濟運行也非常客觀。統計數據顯示,GDP總量達到2118.35億元。從增量上來看,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02.1億元。

不過相比於溫州,徐州的發展態勢暫時稍遜一籌。去年一季度,徐州GDP2016.25億元,領先溫州約14億元,而今年同期,溫州則反超徐州7億元。

實際上,徐州和溫州在經濟體量、市域面積、人口數量都較爲相近,也分別是江蘇和浙江的“C城”,但從發展路徑來看,兩城各不相同。

對於徐州來說,其經濟發展優勢主要體現在重工業上,而溫州則是以輕工業和商品經濟爲主導。

據瞭解,徐州是江蘇唯一兼具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雙重身份的城市,其經濟發展主要分爲市區經濟和各縣經濟兩塊。市區經濟主要集中在新興產業,如新能源、集成電路、半導體材料以及應急產業等,各縣經濟則主要以紡織、食品、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爲主。

在衆多的產業當中,徐州的工程機械產業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也是全國45個先進製造業集羣之一。

目前,徐州工程機械產業規模超過2100億元,佔全國市場超五分之一。集聚了徐工集團、卡特彼勒、利勃海爾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其中徐工集團更是連續3年位居全球行業前三,這爲徐州的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

此外,近些年來徐州在新材料、集成電路等領域的探索上也取得了不錯的突破,成爲了拉動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徐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較1-2月份再提高了2.8個百分點。細分來看,新材料產業產值同比增長6.9%,集成電路與ICT、安全應急產業產值分別增長26.5%、5.9%。

“不過,在優勢產業之外,徐州傳統產業比重較大,缺乏強勢本土品牌產品,動力不夠強,招商引資遭遇一二三四線城市同質競爭,是徐州所面臨的短板所在。而溫州在高校數量、高校層次上處於明顯弱勢。”劉奇洪說道。

兩城在各自優勢產業上發力的同時,近期對於“誰是長三角下一座萬億之城”的猜測也越來越多。

從GDP總量來看,徐州和溫州在2023年的GDP分別爲8900.4億元、8730.6億元,相差僅170億元左右。按照規劃的時間表,徐州明確要在“十四五”邁入萬億級城市,溫州則明確到“十四五”末,實現萬億級地區生產總值、千萬級人口,打造“雙萬”城市。

“徐州的交通區位優勢能成爲它衝刺萬億之城的加分項。”劉奇洪分析稱。

徐州目前是全國最大的鐵路樞紐之一,未來高鐵網絡還將進一步拓展,使徐州在四省通衢的地理位置上具有更強的輻射力。此外,徐州周邊地區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豐富,這也成爲吸引人口和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不過,劉奇洪認爲,僅從今年一季度的數據來看,很多結論還爲時過早,不能確定誰能跑贏。“這兩個城市,預計今年全年GDP衝刺萬億級有一定的難度,對增長幅度的要求很高,但明年大概率都會實現萬億GDP。”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