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聊城日報

■ 東昌府區廣平鎮中心小學 張雪瑩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教育教學理念的完善和更新,家長對學生的成長髮育,由僅僅聚焦於學習成績,轉爲更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現如今各種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對於剛入學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所處的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人際關係和環境都是陌生的,這種不適應有多種表現形式:不能與老師和同學進行溝通交流,害怕上課,課上注意力不能集中,違反課堂紀律等。

一部分小學生在升入二年級甚至三年級時,還不能自己整理書包和書桌,甚至需要家長去教室幫忙整理。這就導致他們一遇到困難首先想的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向父母求助。

與人交往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與人溝通交流的需求,一旦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學生的心理就容易出現問題。現如今,很多學生都存在一定的厭學心理,那麼,形成此類心理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呢?

家庭因素是對孩子心理影響最大的因素,和諧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心理影響起到積極作用。有時明明是孩子犯了錯誤,家長還偏袒維護,讓孩子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時間長了,孩子囂張跋扈、目中無人,形成了心理問題。另外,有些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出人頭地,稍有錯誤就打罵批評,孩子就容易產生內向自卑心理,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也會有障礙。

許多家長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導致有些老師也只注重孩子的成績,把分數當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佈置過多作業,使學生沒有學習積極性,壓力與日俱增。學生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同和理解,但老師的教育理念沒有改變,學生往往會感到失望,不願跟老師家長溝通交流。

很多家長對孩子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視而不見,總以爲小孩不可能出現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家長要摒棄這種觀念。每個孩子性格不同,教育方式也要有所變化,要爲孩子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其感受到家庭的愛。如果孩子犯了錯誤,要及時指出,約束與寬容同樣重要。

學校應該時刻關注每名學生的心理健康動態以及行爲表現,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和學生溝通,不能只是教育批評學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滿足學生合理的需求。學校要建立心理疏導機制,比如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心理輔導室。由專門的老師進行心理輔導,使孩子有舒適自由的環境,從而打開自己的心扉。

此外,學生要學會自我疏導、自我排遣,遇到不開心的事情,要學會傾訴,比如向同學傾訴、向老師傾訴、向家長傾訴;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發泄途徑,也可以通過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如參加體育鍛煉或者通過寫日記將壞心情表達出來,不要壓抑在心裏,學會正確對待挫折,坦然接受自我和他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