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香港《南華早報》6月4日文章,原題:“奧庫斯”領導人不願對話,更熱衷於裝腔作勢和挑釁 在涉及中國的問題上,拜登政府只會一招——假裝準備對話,然後大開殺戒。這種做法效果如何,取決於看客的眼光。

最近一個例子是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據報道,就在會議舉行的同時,美國和加拿大進行了高度挑釁性的聯合海軍演習,讓軍艦航行通過臺灣海峽。如此露骨,如此老套!



視頻畫面

美國防長奧斯汀稱,美國正與盟友密切合作,“提升我們在地區的軍力部署。我們在令我們的軍力更加分散、靈活,更有韌性。這將給地區帶來更大的穩定和安全。”如果有來自火星的觀察家目睹這一切,定會合乎邏輯地得出結論:美國及其附庸國(又稱盟國)的這種言行,更有可能將該地區變成一個火藥桶。你所謂的防衛在別人看來可能相當具有攻擊性;你所認爲的自己安全就是別人的不安全。不過,世界已經習慣了(美國)這種欺人之談。

美國推動盟友加強對華遏制和圍堵,這被稱爲構築同盟。中國採取反制措施,則被說成是“霸凌和威脅”。當華盛頓在經濟上懲罰別人時,就是制裁。別人也這樣做時,就成了經濟脅迫。奧斯汀聽起來並不像希望通過真正對話來平息緊張和解決潛在爆發問題。相反,華盛頓玩的還是那套老把戲:要麼把中國人說成是拒絕者,要麼強迫中國默認(對自己的)遏制和包圍。

在新加坡,澳大利亞防長馬爾斯也加入奧斯汀的合唱團。他聲稱美英澳安全聯盟是透明的,中國的擴軍則不是。他沒詳細說明,也許是爲了避免被問到太多令人尷尬的問題——但這種情況也不太可能發生,畢竟許多澳媒熱衷於蠱惑人心、煽動戰爭。

馬爾斯所說的“透明度”似乎與大多數人對這個詞的理解不一樣。爲什麼澳大利亞需要核動力潛艇進行區域外“軍力投射”?批評者指出,在建造澳核潛艇所需的整整十年裏,還必須建造新的海軍港口和設施,或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造。這是否意味着接納攜帶核武器的美國潛艇,並將澳大利亞的行動納入美國的指揮結構?

無論怎麼理解,這都不像是澳大利亞在爲印太地區的“平衡”“威懾”“和平”“集體安全”作貢獻,而是正相反——很可能將該國拖入地區衝突。中國人當然從奧斯汀及其澳大利亞朋友那裏看到了老一套。那就是:“奧庫斯”領導人顯然更喜歡裝腔作勢和挑釁,而不是對話。(作者Alex Lo,陳俊安譯)

延伸閱讀

中美在香會脣槍舌劍 美國高官爲何“跑步”訪華

直新聞:陳先生,中美兩國防長在新加坡“香會”上脣槍舌劍,但美國國務院和國安會高官卻趕赴北京訪問,你怎麼看這種態勢?

特約評論員陳冰:中美防長在新加坡“香會”脣槍舌劍,中方也拒絕了美國提出的兩國防長會晤請求,但我們看到,兩國防長還是同桌就餐,同框出鏡,並握手致意,意味着中美關係還是有轉圜的餘地。最重要的一點是,兩國防長在針鋒相對中,還是碰出了一些共識,中國防長李尚福說,如果中美髮生激烈衝突對抗,那將是世界的“不可承受之痛”。



中美防長握手

美國防長奧斯汀回應臺海問題時,說臺海一旦爆發衝突將是“毀滅性的”,並再次發出恢復實體會晤的請求。這說明中美都有恢復關係的意願,美國可能更迫切一些。於是就出現了美國國務院和國安會高官“跑步訪華”的現象,討論雙邊關係的“關鍵問題”。這關鍵問題是什麼呢?我的判斷是臺灣問題。中美兩軍停止高層交流,中美關係進入冷凍狀態,都是因爲美國在“以臺製華”上走得太遠了,危害到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而中方一再強調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不容許任何外部勢力插手干預。如果有人膽敢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中國軍隊會不惜一切代價打到底,不畏懼任何對手。

從去年中國防長在“香會”的表態,到今年中國防長在“香會”的論述,都讓美國知道中國在臺灣問題上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因此美國國務院和白宮國安會的高官,便聯袂到北京訪問了,估計是就美國的對臺政策與中國商量,以避免“誤判”。海外媒體還報道說,美國中情局局長威廉·伯恩斯5月祕密訪華,與中國官員就美中關係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可以預見,中美關係要是像拜登所說的“解凍”,中美防長今後要是能進行實體會晤,那麼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必須拿出令中國信服的行動來。中方要求美方不能一方面要求溝通,一方面對華打壓遏制,就包括美國頻繁加大對臺軍售,升級與臺當局的官方來往,聯手日本、菲律賓等國增加臺海緊張。美國負責外交和安全的官員到北京訪問,如果能拿出緩解臺海緊張的具體方案,中美關係有可能緩和,中美高層往來交流有可能恢復。如果仍像過去一樣光說不練,那麼中美關係也不會解凍。今後我們觀察中美關係是否轉寰的一個重要看點,就是看中美兩軍高層交流能否恢復。



中國商務部長會見馬斯克

直新聞:中美多層次交流最近似乎活躍起來了,美國知名企業家雲集中國訪問,而中國商務部長、駐美大使都與美國政府官員進行會晤,中美關係會不會先從經濟上破局?

特約評論員陳冰:中美關係走到現在這種狀態,主要是美國爲了維護霸權,搶奪全世界資源,不惜以冷戰思維重構世界格局,要把世界分裂成兩個體系,兩個市場。

美國所採取的戰略行動分爲兩步走,一是通過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打破俄羅斯與歐洲的經貿和市場聯繫,進一步削弱俄羅斯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二是把中國視爲頭號戰略競爭對手,對中國進行經貿、科技和軍事上的全面打壓,打造針對中國的“小院高牆”,維護美國在世界經濟體系和安全領域的中心和壟斷地位。

從特朗普的對華加徵關稅,到拜登的對華“脫鉤斷鏈”,打“臺灣牌”,限制對華芯片和技術出口,現在美國的戰略重點已經轉移到亞太區域了,要遏制中國的進一步發展。西方經濟學家有一個大致的判斷,2027年和2028年是中美兩國經濟是否發生地位變化的關鍵年份。要是中國超越美國,那美國的霸權地位就要滑落了,世界格局會發生重大變化。但拜登政府在經濟上與中國的“脫鉤斷鏈”,現在遇到了很大的問題,歐洲不太願意跟進,其他地區的國家不想選邊站,於是美國拋出略顯溫和的“去風險”,但這仍是“去中國化”,把中國當作“風險”。

重要的一點是,這種“泛安全化”“泛政治化”的經濟策略,已經傷及到美國經濟和美國企業,比如特斯拉總裁馬斯克在訪華時公開反對美國與中國的經濟“脫鉤”。或將近期訪華的英偉達總裁黃仁勳說,中國市場是唯一的,其他市場沒法替代,美國企業要放棄中國市場,自身產能起碼會下降三分之一。

剛剛驚險過關的美國債務違約危機,也讓世界看到美國經濟的風險所在,美元的地位和信譽受到質疑,“去美元化”成爲很多國家“避險”的策略。可以這樣說,美國對中國進行經貿和科技打壓,但自家卻着火了,怎麼辦呢?那就和中國加強交流,看能否儘快滅火。最近中美間的經濟交流開始“解凍”,就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但我個人對經濟交流能否融化中美關係僵局,仍然持保留態度,因爲美國對華遏制戰略最狠的一招,就是通過對芯片技術、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前沿技術的限制,來降低中國經濟的整體能力,努力維護美國在經濟和科技上的霸權。

不過,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形成的巨大優勢,比如基礎設施、市場規模、人才儲備和產業集羣等等,對全球商業形成了“磁場效應”。你美國設限,但其他國家及其企業,仍會大步走向中國,就會對沖美國打壓中國的霸權戰略。市場力量也許會突破美國的政治路障和戰略溝壑,美國的對華“去風險”,有可能漸漸轉變爲對美“去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