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啊,得清醒,得知趣。

沒有人會對你的人生負責,更沒有人有義務傾聽你內心的痛苦。

遇到了傷痛怎麼辦?

早些醒過來,畢竟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是傾訴,而是提高自己的認知和能力。

當你認知水平和能力提高了,你內心的那些痛苦,只會成爲你成長的動力。

01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有一句話說得好: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團火,但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是一個苦命的女人,身邊的親人逐漸離她而去。

因爲自己的粗心,孩子被狼喫掉了。

她從此就像變了一個人,無心工作,無心打扮,每天逢人就訴說自己的悲慘遭遇。

剛開始,別人還對她充滿了同情,但日子久了,大家聽得多了,難免心生厭煩。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各人有各人的心酸,沒有人能夠無憂無慮地過完這一生。

有人選擇將苦楚埋葬在心底,有人選擇將苦楚逢人傾訴。

其實,逢人就訴苦,根本就不會讓你減少苦難,所有發生過的事情也無法挽回。

更何況,你痛徹心扉的感受,在他人的眼中不過是一個故事而已。

就像餘秋雨所說的那樣: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真正可以對一個人的傷痛感同身受,你萬箭穿心,你痛不欲生,僅僅是你一個人的事。別人也許會同情你,也許會嗟嘆,但永遠不會清楚你的傷口究竟潰爛到何種境地。”

沒有人會希望生活中充滿了陰霾,就像大家都喜歡太陽,是因爲它可以帶來光明和溫暖,可以讓人忘記煩惱,帶來滿滿的正能量一樣。

假如人生這場旅途,常常是陰天作伴,那將是一場陰鬱、索然無味的旅程。

無論何時,學會隱藏傷痛,學着靠近陽光,真正能治癒自己的,只有自己。

02你的訴苦可能成爲他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很喜歡這麼一句話:

“世間的人和事,來和去都有它的時間,我們只需要把自己修煉成最好的樣子,然後靜靜地去等待就好了。”

人在低谷,最該做的事就是保持沉默,而不是到處訴苦。

那句“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是古人用他們的經歷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人啊,落魄了,哭喊是沒有用的。

無論是對親戚還是同事朋友,看起來你是將他們當作自己人訴訴苦,你卻不知道他們或許轉過頭就將你的事傳得人盡皆知。

從此,你就成爲了別人口中的笑料和談資。

人啊,也只有落魄一次,才能看清人性的真相,才能懂得靠誰都不如靠自己的道理。

尤其是初入職場的新人,剛步入社會,心思單純,總願意把人往好處想,卻不知道江湖險惡、人心難測。

凡事要留個心眼,要明白同事只是同事,不可能成爲永遠的朋友,就算是朋友,也不能總是倒苦水。

我們最該做的事,就是別聲張,將心中的苦難打落牙齒和血吞。

給自己一點時間,默默沉澱,提升自己,總會有春暖花開的一天。

03一個高認知的人會尋找合適的方式化解負面情緒

曾經有位女學生給楊絳先生寫信,信中都是滿滿的負能量。

她埋怨社會,埋怨人生,各種愁雲慘霧的問題劈頭蓋臉地迎來。

楊絳先生只淡淡地說了一句話: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今天大多數的年輕人。

說穿了,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認知不同。

當你知道自己此生要做什麼樣的人,想要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併爲之努力奮鬥時,那麼你的生活便是充實的。

即使中間有些波折,但因爲你目標明確,並願意學習,你的認知就會比別人要高很多,會允許和接受一切事情的發生。

而你總是轉換目標,總是抱怨,那麼一點點事情,都會讓你焦慮、恐懼、憤怒,從而生出很多負面的情緒。

於是你將這些負面的情緒向身邊人訴說,可這根本解決不了你的任何問題。

一個高認知的人,一定是知道事物的發展規律,比如讀書會提升自我,但需要時間的積累,比如財富的積累也需要時間,比如低級娛樂會影響我們的大腦,比如想要成功就要堅持長期主義,比如懂得了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們都要學會坦然面對,而不是到處傾訴。

尤其當我開始讀《當下的力量》時,我明白了,人是自己痛苦的製造者。

當我們總在過去的痛苦中走不出來時,又對未知的未來焦慮時,那麼我們無疑是在作繭自縛。

真正開悟的人,明白了“當下的力量”,並願意臣服於當下,就找到了力量的源泉,便不會將精力用在到處訴苦上了。

活在當下,發現平和與安靜的美,放下痛苦、焦慮和壓力,才能獲得內在的智慧和真正的喜悅。

願你別執着於過去,別沉淪在痛苦之中,立足於當下,活好每一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