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一大早,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到北京了。

今年從年初就一直傳佈林肯訪華,彭博社分析說,幾個月前他訪問中國之所以沒成功,是因爲美國擊落了那個“中國的流浪氣球”。

“現在他準備再試一次”。

布林肯還沒到北京,美國國務院的網站已經換上北京王府井大街的背景:

網站上介紹:布林肯將於6月16日至21日訪問中國北京和英國倫敦。在北京期間,布林肯國務卿將會見中國高級官員,討論保持“開放的溝通渠道”以“負責任地管理”美中關係的重要性。

布林肯抵達北京,結束了長達數週的懸念。這一行程之所以遲遲不能確定,原因是兩國的氣氛始終不能算好,最近主要表現在兩件事上:

第一,一週前,美媒開始炒作,中國在古巴“運營着間諜設施”。這個事不僅被中方駁斥,後來也被白宮駁斥,不管白宮態度是真是假,至少說明,美國有一部分勢力不想讓布林肯來華。

第二,在兩週前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中美防長在飯桌上打了招呼,握了手,但沒有舉行正式會晤,雙方還分別向對方甩了硬話。會前,美媒炒作了中國軍機在南海“危險攔截”美國戰機。

不過,與此同時,也有兩個關係出現緩和的信號:

第一,上個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維也納與中國國務委員王毅舉行了一次事先未經宣佈的會晤。後來,傳出中情局局長伯恩斯在5月與中國情報官員祕密會晤。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上個月赴美,會見了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和貿易代表戴琪。

第二,作爲美國商業巨頭不可能放棄中國市場的證明,比爾·蓋茨比布林肯早一步抵達北京開始訪問,而特斯拉CEO馬斯克和摩根大通CEO戴蒙已經在幾周前訪問了中國。

關於布林肯訪華,彭博社一篇文章給予積極評價:這是迄今最明顯的跡象,表明美國和中國正試圖穩定動盪的關係。標題甚至樂觀地寫道:關於美中關係“起飛”的又一次嘗試。

相比之下,新加坡《聯合早報》的評論要實在得多:美國官員在世界走了一圈,發現對華“圍堵”策略效果未如預期,轉過頭來想想,還得跟中國接觸。有“印太沙皇”之稱的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本週表示,美國清楚過去幾十年試圖“形塑或改革”中國的努力已經失敗,“我們的餘生裏中國將繼續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要角”。

布林肯啓程前,美國總統拜登表示,他希望兩國關係“解凍”,美國學者對此發表了一些看法在《華盛頓郵報》上,有些觀點也許值得美國政府聽取: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分析中心的執行主任貝茨·吉爾:

去年,美中貿易達到近70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這一事實打破了兩國關係完全凍結的說法。雙方都明白完全分開的負面影響。但是,儘管這些變暖趨勢可能是積極的,但解凍的前景面臨着一個冷酷而殘酷的事實:從地緣政治上講,美國和中國彼此嚴重不信任。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很快改變。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學者Zoe Liu:

布林肯的訪華不會產生戲劇性讓步。但雙方至少可以表現出推進的意願。布林肯應該嘗試在他的訪問中加入一些非正式內容,比如在當地的早餐攤點買一份煎餅果子(這位學者還在此處備註:典型的中國工人階級早餐),並與當地人交談。這種姿態會受到中國各界人士的歡迎。是時候把人性的維度重新引入中美關係了。

不倫瑞克集團中國中心的合夥人安德魯·布朗:

美國和中國面臨的形勢與冷戰沒有什麼共同之處。蘇聯實際上在許多領域落後於美國,但今天,美中在所有領域都展開了激烈競爭,當兩國都認識到誰也不能支配對方時,真正解凍的第一個跡象就會出現。

商業在任何變革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國和中國每天進行近20億美元的貿易。如果兩國關係解凍,就應該把這一事實視爲值得慶祝而非警惕的理由,承認絕大多數商業交流都支持兩國中產階級的繁榮。首要任務必須是恢復商業航班的完整時間表,並讓企業家、學生、記者、學者、藝術家和運動員都出現在飛機上。

布朗還建議:美國和中國領導人每季度舉行一次會議。

傑富瑞股票策略全球主管克里斯托弗·伍德: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4月聲稱,美國對國家安全的擔憂“不是爲了獲得競爭經濟優勢,或扼殺中國的經濟和技術現代化”。問題在於,阻止向中國供應先進芯片的政策實際上代表着向中國經濟宣戰。因此,儘管耶倫的語氣應該受到歡迎,但它不能說服北京。

伍德甚至引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的話稱,華盛頓的真正意圖是“剝奪中國的發展權”,實質是“經濟脅迫”。所以他認爲,出於這個原因,拜登最近所說的解凍“也就到此爲止了”。“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關係只有在美國人在先進芯片問題上讓步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升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