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製造業,不得不提兩個國家,一個是德國,一個是日本。作爲世界兩大一流工業強國,德國的製造業和日本的製造業堪稱世界製造業的兩根標杆。一直以來,人們經常爲兩國誰的工業實力更強而爭吵不休。


要說當今製造業,日本和德國到底哪家強?實際上,德國製造業起步比日本早,德意志在統一後基本完成了工業化,併成爲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屬於老牌製造強國。而日本的現代製造業起步於19世紀下半葉明治維新運動,直到20世紀上半葉日本基本完成了工業化。目前,日本和德國都是全球製造業的第一梯隊,具有製造業產值高、技術先進等特徵。


汽車,這也是最能體現製造業技術含量的行業。中國人買車常常在德系車和日系車之間猶豫不決。然而,你也許不知道,無論是奔馳、寶馬,還是通用、沃爾沃,都高度依賴日本製造。德國汽車上的空調壓縮機、渦輪增壓器、自動變速箱、機頭導航儀、空調壓縮機等都是日本品牌。


日本的隱形冠軍之強,強到什麼程度呢?舉一個例子,高級汽車大概有上百塊中控板(ECU),在這個領域,日本幾乎佔據全球80%的市場份額。2011年日本東北發生大地震,有一家重要的ECU企業受地震影響停產一個月,相應的那個月幾乎所有世界汽車大廠都停產。


我們並非是要給兩者之爭下一個定義,因爲德國和日本車企可以說是兩種不同的工業形態。日本製造的特點是精細,以汽車及零部件製造理念來講,日本製造的核心是以人爲本,更多的是圍繞着“人本需求”。

德國製造的特點是嚴謹,尊崇以機器和自動化技術爲指導的器匠精神,所以我們很難定義哪家更具備絕對壓倒性力量,但不得不說,國內有一種對德國工業的崇拜,將德國工業過度神話。 


讓我們來看看今天汽車圈裏的德國製造,在工業體系下的幾大德系車企有幾個雷同的特點,尤以大衆爲代表:1、零部件全球採購;2、在不同的市場賣的車設計會不一樣;3、頻繁且零碎地改變產品,所以產品的前後配件可能不同,而整體大換代的速度又偏慢。


日系陣營最經常被拿來和大衆做對比的,自然是豐田了。坊間流傳兩種水火不相容的對立說法,有說“開不壞的豐田,修不好的大衆”、“中國的大衆,世界的豐田”,也有說“不懂車選豐田,半懂車選大衆”、“日系皮薄,德系抗撞”,衆說紛紜,那麼今天我們就拿大衆和豐田爲例,講講如今汽車製造裏德系和日系的現狀。


先總結大衆遭人詬病的缺點:表裏不一。但有一說一,日系車也時常被冠以“偷工減料”的惡名,那麼兩者之間誰纔是真的“李鬼”呢?


首先,德國車企在全球各個不同的市場同代車型長得一樣名字一樣,內部不一樣是傳統,這並非缺陷,而是出於合理的工業製造規劃,因爲德系車零部件全球採購,其同一個零部件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了在不同的市場面臨不同情況(譬如進口稅、運費、本土配件供應能力等)影響採購成本,需要作出替換改變的可能。其實也不是什麼歧視,只是因爲符合利益。比如新奔馳C級,上市後就有人發現,國內的C級是鋼材車身,而其他市場的是鋁車身。速騰的斷軸門大家都知道,當時歐洲版的捷達並沒有這個問題,因爲懸掛不一樣。後來新高爾夫也和北美歐洲的都不同。


但日本的兩田是最不可能去幹這種事情的,因爲零部件主要靠自產,在自己的零部件子公司角度考慮,單一零部件量越大越好、利潤越高,全球車型零部件完全一樣是最符合其利益的。尤其對於零部件自產率最高的車企豐田來說,愛信+電裝,連座椅都自產於豐田紡織,換別的零部件纔會成本過高,降低了零部件的量纔是罪過。


而且有趣的是,據媒體的大膽估計,一輛大衆車上車架30%左右的零部件採購自日本供應商。要知道先前的途觀、帕薩特裝的所有6AT供應商均爲豐田旗下的愛信,部分車燈採購自豐田旗下的小糸,部分ECU、電控元件採購自豐田旗下的電裝,而上海大衆、上海通用的所有發動機曲軸也是採購自豐田旗下的愛知鍛造,就算是當年捷達上市的時候,宣傳語也是:German engineering,as good as Japanese.


儘管“表裏不一”,我們還是可以爲大衆找一個合理的解釋說辭,但近日中保研碰撞試驗流出的帕薩特測試視頻,卻讓“皮厚”的大衆顏面無存。在最嚴苛的正面25%偏置碰撞裏,帕薩特A柱完全撞毀,車內安全氣囊彈出偏離,不僅未起保護作用,甚至還給車內假人補了一刀,“榮膺”C-IASI碰撞史上最爛成績記錄,而自家好兄弟途觀L也不甘示弱,緊追其後,名列倒數第二。


而對於大衆來說,最壞的消息還有一個,原本印象中皮薄不安全的豐田車,測試車型均表現出色,這也是豐田開始實行新架構新思維後給豐田車帶來的直觀改進。在之前很多年,豐田乃至日系品牌都是以“頑固”著稱,比如千年不變的自然吸氣發動機,而大衆品牌則被認爲是在產品和市場運作的中國化方面,做得最好的合資品牌,甚至沒有之一,但是隨着各自市場地位和品牌地位的定型,到了現如今,大衆和豐田的整體發展道路卻開始互換角色。


大衆最近兩年給市場的一個基本的印象就是不斷的減配,這已經不是這次“碰撞門”帕薩特獨一家的問題了,隨着大衆在銷量上逐漸穩定,大衆在中國市場的品牌地位逐漸穩固,大衆似乎開始有一些過分膨脹了,最近上市的很多緊湊型轎車產品和緊湊型SUV產品,在配置和動力上嚴重落後於同期上市的很多同級車產品,這已經不是個案了。


而豐田在過去的很多年,在中國市場也是充滿了爭議,但是最近幾年,豐田在中國取得了相當可觀的銷量表現之後,卻變得謙虛起來,在獲得相應的市場地位之後,也開始發力配置流,讓自家的低配產品也有很強的購買價值,這和大衆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相比起來,要更有誠意,這兩年上市的亞洲龍、奕澤、雷凌在這次碰撞中的成績,就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這也是豐田比更早進入北美市場的大衆還要能取悅美國人的原因,在2018年,J D Power統計出美國新車質量排名,其中豐田百車故障數爲127,位於全品牌第八位,其中排名第一爲豐田高端品牌雷克薩斯,而大衆百車故障數爲157,低於行業的142平均數據,其高端品牌奧迪百車故障數爲141,皆遠高於豐田品牌。美國非盈利性機構《消費者報告》在最近幾年公佈的一期質量排名報告中顯示,豐田百車故障數爲123,排名第三,而行業平均水平爲156,大衆則以164的百車故障數拖了行業後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