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春挺  

產能大浪淘沙,一大批新晉“淘金者”和二三線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

有着“世界綠色硅都”之稱的內蒙古包頭市,當地部分光伏製造企業近日剛經歷了一波輪流檢修停電。

硅是太陽能光伏電池的重要原材料,包頭是全國首個硅產業產值超千億元的城市。包頭工信局信息顯示,2023年,光伏產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多晶硅、單晶硅產能佔到全國40%以上、全球35%以上。目前,這座“草原鋼城”聚集了晶澳、通威、特變電工、大全、協鑫、東方日升、弘元、美科、雙良、阿特斯等全國硅業製造巨頭。

包頭硅業對光伏行業的影響舉足輕重,當地企業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對行業和市場形成影響,但對於這一輪的停電、輪檢,無論是當地企業還是光伏行業界,基本態度都很“淡然”。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兩次集中檢修停電時間較短。包頭供電公司6月16日發佈的“2023年6月19日~2023年6月25日計劃檢修停電公告”顯示,當地進行爲期一週的輪流檢修停電計劃。此前,6月9日,該公司已經發布過“6月12日~6月18日計劃檢修停電公告”。另一方面,則是目前光伏行業正面臨嚴重產能過剩,停產、減產對市場的影響極其微小。

“目前硅料產能嚴重過剩,有部分廠家的新上產能已經不準備投產了,因此包頭停電不會對行業有大的影響。”6月28日,江蘇一家光伏產業供應鏈生產商的老總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產能過剩已經是當前光伏行業的共識。市場則以價格加速下跌的方式對光伏產能過剩給出了直接的回應。“爲消化產能,行業已經打起了價格戰。”某光伏頭部上市公司銷售經理陳德說。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光伏製造企業爲了規避虧損,已經選擇主動停產檢修,但另外有一些企業卻還在繼續擴大產能。危機四伏和潛藏機遇,是國內光伏行業當下兩種截然不同卻又並存的態度。

一些光伏行業的受訪者和部分頭部企業的領導者認爲,產能過剩已經暴露出光伏產業發展中的諸多問題,大浪淘沙,一大批新晉“淘金者”和二三線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

產能超全球新增需求一倍

自2020年中國提出“雙碳”目標以來,光伏產業如脫繮野馬一路狂奔。截至2023年一季度,全國光伏實現新增裝機33吉瓦,相當於去年上半年新增裝機的總和。業內預計,今年全國光伏累計裝機將首次超過水電,成爲第一非化石能源發電來源。

目前中國的光伏產業產能規模到底有多大?

5月下旬,隆基綠能(601012.SH)總裁李振國在SNEC光伏展會期間表示,今年年底全行業將形成超過700吉瓦的產能,即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等產能分別都超過700吉瓦,且仍有產能在規劃,若不停止,明年年底行業產能規模將達1000吉瓦。

以產業鏈中的光伏電池爲例,第一財經記者從相關權威途徑獲得的一份2023年光伏電池產能的統計數據顯示,包括隆基綠能、晶科能源(688223.SH)、天合光能(688599.SH)、晶澳科技(002459.SZ)、通威股份(600438.SH)等巨頭在內的5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電池有效產能近700吉瓦,規劃產能則超過1000吉瓦。

1000吉瓦是個什麼概念?有業內人士戲稱:“一年就能把已建的所有風電加光伏項目全部拆掉重新再建一遍。”根據中國“雙碳”目標,2030年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要達到12億吉瓦以上,而今年一年的光伏產能,就已經逼近了該目標。

如此龐大的產能規模,實際上已遠遠超過今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行業機構預計,今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在350吉瓦至400吉瓦。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22年的報告,目前中國在全球光伏組件市場份額超80%,由此推算,就算今年全球的光伏產品均由中國企業供應,產能仍然超出新增需求的近一倍。

中國今年的新增裝機量則只有全球的四分之一左右,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預計2023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量將超過95吉瓦,累計裝機量有望達到487.60吉瓦。

產能過剩之下,光伏產品價格屢創新低。

來自上海有色網的數據,6月28日,市場主流光伏組價成交價格爲1.22~1.37元/瓦。而在2022年,光伏組件價格一度突破2元/瓦。

另據上海有色網等行業機構數據,今年以來,光伏組件上游硅料價格一路下行,從年初最高30萬元/噸下跌至目前均價不到7萬元/噸,暴跌了近八成。而在2020年至2021年,硅料價格一度暴漲3倍。

“都在打價格戰,價格一降再降,過幾天就是一個價。但企業只有降低才能獲得更多訂單,繼續佔領市場。”陳德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以光伏組件爲例,去年價格最高的時候,平均每瓦可以賣到2元,但現在只能賣到1.3元左右,再降就快接近成本價了。”

硅料下游的硅片廠商繼續下調硅片外銷價格。其中,5月29日,隆基綠能更新了硅片報價,150μm厚度的P型M10硅片價格由4月底的6.3元/片下調至4.36元/片,降幅30.8%。6月1日,TCL中環(002129.SZ)也大幅下調硅片價格,部分硅片最新報價較其5月11日的價格下調24%。

而根據上海有色網披露的數據,6月28日,M10硅片市場主流成交價格已經跌破3元/片,均價爲2.75元/片。有機構指出,目前硅片和組件供給還處於過剩狀態,隨着硅料價格進一步下探,硅片和組件價格存在進一步下滑的可能性。

行業受訪者指出,隨着下半年光伏產能進一步釋放,這種跌勢或將延續。

硅料價格大幅下跌讓部分企業被迫停產。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硅料在產企業維持在15家,其中三家企業受市場價格因素影響停產檢修,復產時間有待確定。

跨界“沾光者”與產能泡沫

和光伏產品價格一起下跌的還有光伏概念股。

今年以來,光伏A股上市公司股價在持續走低。其中,隆基綠能、天合光能等頭部企業的股價較高點回撤逾60%;同爲頭部企業的通威股份較歷史最高價也出現腰斬。

“之前買的光伏股賺了一筆,但今年全部吐出去了,最後還虧了一萬多。”廣東一名投資者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但在2020年至2022年,A股市場出現了“沾光即漲”的奇觀,光伏上市公司股價節節飆升。其中,隆基綠能大漲4倍,陽光電源(300274.SZ)則暴漲17倍。

過去三年,光伏企業賺得盆滿鉢滿。以2022年爲例,77家光伏上市企業總計營收首次突破萬億元,較2021年增加近5000億元。其中,25家企業營收超過百億元,19家公司扣非淨利潤超過10億元,12家公司在期內實現營收翻倍式增長。

市場大熱,加上賺錢效應,一大批企業紛紛跨界殺進光伏領域。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天眼查查詢發現,截至目前,全國光伏行業現存相關企業60.5萬餘家。其中,過去三年新增註冊企業分別爲5.6萬餘家、9.6萬餘家以及13.9萬餘家。

從地域分佈來看,山東以8.1萬餘家列區域首位;江蘇、廣東分列二、三位,分別擁有7.2萬餘家以及6.2萬餘家;從成立時間來看,45.6%的相關企業成立於1~5年內,成立於1年內的相關企業佔22.4%。

多家上市公司也跨界殺入光伏行業。

5月22日,主營業務爲紡織服裝的棒傑股份(002634.SZ)發佈公告,稱公司及子公司棒傑新能源與江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達成投資協議,計劃總投資約80億元建設光伏電池及光伏硅片切片項目。而在6個月前,棒傑股份就已宣佈在揚州計劃投資26億元建設一個年產10吉瓦的光伏電池項目。半年之內,該公司宣告的投資就逾百億。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該公司的總資產爲13.79億元,賬上現金5.11億元。

去年8月,主營業務爲玩具的沐邦高科(603398.SH)宣佈與鄂城區人民政府達成協議,計劃投資48億元建設10吉瓦光伏電池生產基地。但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該公司貨幣資金餘額僅0.69億元、淨資產僅9.36億元。

有的跨界企業的光伏項目已經迅速推出了產品,比如,原主業爲輔助生殖醫療服務的麥迪科技(603990.SH),其全資子公司綿陽炘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月15日宣佈,其高效單晶TOPCon電池片項目首片電池片已經順利下線。

類似的企業還有乳業公司皇氏集團(002329.SH)、主營房地產業務的天宸股份(600620.SH),以及如今已經退市的房地產公司藍光發展等。據不完全統計,僅2022年,就有75家原主營業務爲家電、養殖、醫藥等多個領域的上市公司跨界投資光伏產業。

多位如陳德這樣的資深光伏從業者認爲,大量跨界而來的“外行”加劇了整個行業的產能泡沫。

大量企業的湧入,使得行業人才驟然緊缺,企業之間“互挖牆腳”。陳德等多名行業受訪者均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爲防止人員流失,光伏企業在招人時常常要求應聘者簽署競業協議。“有的人想從這家公司離開到另一家公司上班,但受制於當時簽署的競業協議,最後只能改名換姓。”另有知情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一些老牌玩家的人員被挖走太多,搞得最後沒辦法不得不請私家偵探,甚至派員工到對方公司入職,每抓到一個前員工會給相應的報酬。”

多位光伏行業的受訪者對那些最新跨界進來的“淘金者”保持謹慎的觀望態度,有些甚至直接提出質疑。

“這些企業,不少是通過蹭光伏的熱點來抬高股價。”上述江蘇一家光伏產業供應鏈生產商的老總向第一財經記者舉例,該公司的一家上市企業客戶,宣佈進軍光伏之後公司股價在一年內大漲四五倍。“這家公司去年在西部某地已經拿了地,廠房也在建設當中,但其此前訂購的生產線目前正在悄然對外轉售。”

一邊警示,一邊擴產

狂飆突進之下,行業劇變也可能隨之發生。

上個月李振國發表了他對國內光伏產業的一個判斷。他說,過去幾年行業的發展有點像2005年至2008年,衝進來的人幾乎都能賺錢,甚至是越激進賺的錢越多,但今後兩三年會有超過一半光伏企業被淘汰出局。

陳德曾親眼看過2005年至2008年光伏行業從一片繁榮走向哀鴻遍野的轉變。彼時,多晶硅從2005年的每公斤40美元暴漲至2008年的將近500美元。在硅料簡直比黃金還貴的刺激下,手握定價權的海外硅料廠商趁機提出簽訂長約,擔心成本繼續抬升的國內光伏企業紛紛提前鎖定訂單和價格;同時,國內資本紛紛殺進市場,掀起了一股盲目跟風的擴產巨潮。

但隨着2008年金融危機的到來,西方國家不斷削減光伏補貼(當時中國光伏企業生產的產品出口率高達90%以上),導致國內光伏產能一夜之間嚴重過剩。據當時的數據統計,僅是金融危機期間,全國就有300餘家光伏組件企業倒閉。

2023年3月28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對外發布的《中國光伏產業對外發展白皮書》顯示:“未來光伏外貿形勢愈加嚴峻複雜,貿易摩擦或將再次升級改版,除反傾銷、反規避、提高基本關稅等傳統形式的貿易摩擦、壁壘、限制之外,‘低碳認證’‘能效標籤’‘可持續發展’等都在成爲新形式的貿易壁壘,對企業的合規經營提出了更高要求……須引起充分警惕。”

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也對行業提出警示。在今年5月召開的通威集團股東大會上,劉漢元認爲光伏行業將出現產能過剩。

但在這樣的警示之下,隆基綠能、通威集團兩家公司卻都宣佈繼續擴大產能。其中,隆基綠能宣佈擬投資125億元,規劃生產20吉瓦單晶硅棒、24吉瓦單晶電池及配套項目;通威股份則宣佈投資105億元建設年產25吉瓦光伏電池暨20吉瓦光伏組件。並且,擴產的還不只這兩家,在此之前,晶澳科技和晶科能源等頭部企業已經宣佈繼續擴產。

“今年,光是我們4家巨頭(隆基綠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的產能,就有將近400吉瓦。”晶澳科技一位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這讓行業變得“越來越卷”。

一邊是市場超常規的產能過剩,以及由此導致的價格暴跌,另一邊是一些公司選擇繼續擴產,這是何故?

“這看上去有點矛盾,但一點都不奇怪。”陳德分析說,“擴產是保持自身的市場地位不被其他企業搞掉的辦法。當別人都在擴產,如果你不跟,未來就有被擠出‘頭部’的危險。這是生死之爭。”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所在的公司高層也已經多次提出繼續擴產的必要性。

多名受訪者認爲,未來排名前十的光伏產品製造企業將佔據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而剩下的二三線企業,尤其是最近跨界進來的企業,要麼是給頭部企業做代工,要麼就是消失掉。他們中有人表示,一些大企業,正在通過擴產和調價的方式來淘汰一些中小企業。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祕書長劉譯陽最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頭部企業有技術、人才、渠道、市場等優勢,擴產以後,會把二三線企業擠出去,當然這也是良性和正常的市場競爭過程。只不過現在的市場競爭環境更趨激烈和複雜,所以我建議新進入者應該掂量一下。”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陳德在與一些在二三線光伏企業做銷售的同行聊天時發現,大家的擔憂情緒越來越濃。在聊天中,有的同行這樣跟他開玩笑:“不知道我們公司會不會成爲要被淘汰的那一個,萬一公司倒了你就把我拉到你們那裏去吧。”

據陳德介紹,今年以來,部分二三線光伏企業的銷售經理,月薪比去年少了至少兩成。相比之下,他的薪水目前沒有變化。“但不知道下半年咋樣。”他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陳德爲化名)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