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代理維權首次被定刑敲詐勒索, 一黑灰產中介獲刑一年三個月丨局外人

界面新聞記者 | 張曉雲

近年來,一些打着“專業反催收”“解決債務”“減免息費”“修復徵信”等旗號的金融黑灰產頻繁出現在微信朋友圈或抖音等社交平臺。

這些“中介”往往使用一套話術、一個模板,在短時間內盯住一家金融機構進行惡意投訴,從而達到讓金融機構減免債務或被迫妥協退讓的目的,已成爲監管和行業共同的難題。

近日,界面新聞獲悉,平安銀行信用卡在開展打擊金融黑產專項行動中取得了重大成果,近期成功協助廈門警方破獲一起黑灰產敲詐勒索刑事案件,黑灰產中介劉某以敲詐勒索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三個月。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全國首例以“敲詐勒索罪”公訴案件判決的信用卡代理維權案,此前,信用卡代理維權案被判刑多以詐騙罪定性。

事發在2022年2月,平安銀行信用卡在一次催收投訴案件覆盤檢視過程中發現異常,投訴人劉某與行業多起信用卡惡意投訴事件高度相關,通過分析相關情況,劉某疑似從事非法經營和違規職業代理投訴。在平安銀行信用卡與公安機關的持續溝通、密切配合下,公安機關查證其犯罪事實,最終劉某以敲詐勒索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三個月。

據瞭解,黑灰產中介劉某專業從事“代理投訴”一年有餘,自稱可代理多家銀行的利息、費用調減等業務。業務開展期間,劉某一直慫恿或直接代理客戶與髮卡銀行進行不合理的協商、索賠牟利,並多次以平安銀行信用卡客戶黃某配偶身份致電客服熱線,反饋其遭受信用卡惡意催收,稱其已向多個監管部門投訴舉報。

據悉,平安銀行信用卡廈門分中心經過細心覈查、耐心求證,發現劉某的投訴純屬歪曲事實,並冒充他人身份向銀行惡意索賠,分中心果斷報案,廈門市公安局思明分局刑偵大隊於2022年11月以敲詐勒索名義立案調查。

經公安機關查證發現,在本案中,劉某假冒客戶黃某通過纏訴的方式獲取現金賠償後全部佔爲己有,同時又謊稱黃某的信用卡欠款是由其本人墊付,要求黃某向其支付清償的部分費用,使銀行及客戶資金均遭受到損失。劉某犯罪證據確鑿充分,最終被抓捕及判刑。

平安銀行信用卡聯合打擊的上述代理維權案例,對整個金融業極具警示意義。不僅對不法分子形成有效震懾,也有助於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金融市場的安全穩定。

近年來,面對“代理投訴”“反催收聯盟”等非法代理亂象逐漸向職業化、專業化、產業鏈化方向發展的現狀,加之因非法代理投訴操作手法隱蔽,界定取證困難,公安和司法渠道的解決路徑也存在一定困難。

爲防止消費者正常維權渠道被切斷,近幾年,平安銀行信用卡通過與公檢法等相關部門密切合作,在打擊金融黑產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據瞭解,打黑工作以來至2023年5月底,有效處置了223起黑產案件,其中訓誡194起,行政打擊21起,刑事打擊8起。這些涉黑案件的成功破獲,有力打擊了“非法代理維權”黑色產業,維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彰顯了平安銀行對於打擊黑產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決心和信心。

此外,界面新聞獲悉,光大銀行信用卡在開展反金融黑灰產專項工作中成功協助公安機關破獲一起涉嫌敲詐勒索與信用卡詐騙罪的刑事案件,但目前該案正在走法律流程,當事人並非黑灰產中介,而是該行信用卡客戶,後續是否以敲詐勒索入罪尚未可知。

2022年9月,光大銀行廣州分行的客戶彭某,分別通過消保熱線、北京銀保監局等渠道,多次投訴光大信用卡。彭某態度強硬,稱光大信用卡向其違規發送催收函,據此認爲光大暴力催收。

光大信用卡立即開展內部自查。經仔細覈查,並未向彭某郵箱違規發送催收函,也不存在暴力催收。實際情況是彭某自行僞造材料進行虛假投訴,並且在光大信用卡與彭某多次溝通均無果後,彭某反而提出10萬元補償的訴求。

光大信用卡認識到,彭某的行爲並不尋常,於是一邊繼續耐心溝通,另一邊與信用卡同業機構交流互通。交流後發現,彭某以同樣手段已經成功敲詐了多個信用卡機構,敲詐金額自2萬元到10萬元不等,目前正以同樣的方式投訴光大信用卡,性質十分惡劣。光大信用卡立即與廣州市公安機關取得聯繫,公安機關認爲彭某的行爲已經涉嫌敲詐勒索罪、信用卡詐騙罪。經三個月的調查取證,公安機關於2022年12月正式立案,並於2023年1月對彭某進行了刑事拘留,目前該案正在走法律流程。

在同爲金融黑產的“代理退保”領域,已有以“敲詐勒索罪”公訴的類似案例,且同樣發生在福建。

今年5月,福建銀保監局通過微信公衆號披露,近日,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人民法院判決6名涉“代理退保”黑產不法人員犯“敲詐勒索罪”,判處拘役5個月(緩期8個月)到有期徒刑3年10個月不等的刑罰,並處2千至1萬元不等的罰金。

據瞭解該案涉案人員通過設立信息諮詢公司,僱請員工從事保險代爲退保業務,藉助微信、抖音等網絡平臺發佈“可辦理全額退保”等信息,誘導保險投保人委託該公司進行代理退保,以杜撰、虛增保險公司違規行爲的方式編寫投訴信,向監管部門惡意投訴保險公司,保險公司被迫損失13萬餘元。

與此同時黑產不法分子誘導消費者委託其“代理維權”時,常常要求消費者提供身份證、保單、銀行卡、聯繫方式等涉及個人隱私的敏感信息,極有可能導致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資金受損、失去保險保障,甚至遭受詐騙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