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農業部(USDA)給予優選食品公司(Upside Foods)和好肉公司(Good Meat)實驗室培育細胞培養雞肉產品上市許可,這標誌着食品科技與可持續性發展的結合走向新階段,爲解決全球肉類消費激增帶來的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提供了新的可能。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林昀肖 實習生 姜伊菲 北京報道

近日,美國農業部(USDA)給予優選食品公司(Upside Foods)和好肉公司(Good Meat)實驗室培育細胞培養雞肉產品上市許可,這標誌着食品科技與可持續性發展的結合走向新階段。這兩家公司產品打破人們對肉類來源的傳統認知,不再需要殺害動物,而是通過科學技術在實驗室環境中培育動物細胞,從而生產出風味、口感與真正的雞肉無異的產品。這無疑爲解決全球肉類消費激增帶來的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提供了新的可能。

川財證券研報介紹,人造肉作爲新型市場,發展迅速,預計全球植物性人造肉每年將以15.0%的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中國植物肉市場仍處在初級階段,但具備較快發展速度,預計到2023年,中國人造肉市場規模將達到130億美元。中國植物肉市場有望佔到全球市場的一半。

目前,國際上比較主流的人造肉可以被分爲三類,一是植物肉,二是微生物發酵肉,三是細胞培養肉。關於人造肉的市場競爭格局,FoodPlus報告《賽道洞察會報告:人造肉在中國究竟有沒有未來,以及有什麼樣的未來?》(以下簡稱《報告》)中介紹,許多巨頭公司都已經加入植物肉市場,佈局企業中包括創業型企業、綜合型食品企業、肉類加工企業以及農業食品貿易企業,而細胞培養肉跟微生物發酵肉這兩個類別,目前尚處於發展初期階段。

人造肉在具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彌補肉類市場缺口等優勢的同時,其劣勢目前也十分明顯,包括消費者的認可度不高、口感不佳、標準難以界定等,同時,人造肉所需的技術成本較高,導致其價格甚至高於等重的原肉,價格問題也成爲人造肉普及市場的主要障礙。如何將這種高科技食品普及到普通消費者的餐桌上,降低生產成本,使之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食品,仍是人造肉需要面臨的挑戰。

細胞培養雞肉獲批上市銷售

一直以來,實驗室培育的肉類被譽爲食品的未來。2023年6月22日,美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優選食品公司和好肉公司兩家企業生產和銷售其實驗室培育的細胞培養雞肉產品。

優選食品公司首席執行官和創始人烏瑪·瓦萊蒂博士認爲,這項批准是對食品行業的重大革命,它將從根本上改變肉類進入餐桌的方式,標誌着我們正朝着一個更加可持續的未來邁進。

優選食品公司和好肉公司均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二者在實驗室培育的肉類領域擁有多項重大突破。優選食品公司曾創造出第一個實驗室培育的牛肉丸,同時也在雞肉和鴨肉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好肉公司因生產由植物製成的“皆食得(JUST Egg)” 產品而聞名,公司產品2020年在新加坡上市後銷往從高級餐廳到路邊攤販的各個地方。

不同於以往,這兩家公司生產的雞肉產品並不完全是植物性的。儘管生產過程不需要殺死動物,但製造家禽需要提取和使用真正的動物細胞。優選食品公司從動物身上提取細胞培育人造肉,而好肉公司則從一個商業細胞庫中選取雞的細胞作爲原材料。

提取細胞後,兩家公司將雞細胞放入大型鋼容器中來培育肉類,在容器中爲細胞提供營養,幫助它們繁殖和生長。肉需要大約兩到三週的時間才能發育和收穫。

對細胞培養肉研發來說,產品的纖維感、風味感和咀嚼感也是消費者選擇細胞培養肉的一個的重要動力。優選食品公司首席運營官埃米·陳表示,品嚐過人造雞肉的人們普遍反饋說喫起來像雞肉。

目前,國際上比較主流的人造肉可以被分爲三類:一是植物肉,是用植物合成的一種模仿肉類的產品;二是微生物發酵肉,通過微生物來發酵蛋白,不屬於植物性的成分,而是真菌類型;三是細胞培養肉是從動物當中提取幹細胞,再在實驗室的環境下進行培養。

中國相關政策指出,至2030年,農業農村全面綠色轉型將取得顯著成效,其中減排固碳與糧食安全、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畜牧業反芻動物腸道發酵等都位列治理重點。另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估計,至2050年,肉類消費將增長70%。人造肉技術產業將在環境保護、動物保護和食物系統變革方面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科學家投入和資本的支持,是人造肉行業能夠發展起來最密不可分的兩個因素。但是,目前,人造肉尤其是細胞培養肉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

烏瑪·瓦萊蒂博士在2019年時就表示,剛進入市場的人造肉價格存在溢價,隨着時間的推移價格可能會下降。“當我們進入市場時,我們將從溢價開始,這是因爲我們的規模較小。預計我們的產品將與傳統肉類持平,但這還需要5到15年的時間。”

因此,優選食品公司和好肉公司兩家企業目前生產的人造雞肉只銷往餐廳,暫時不在超市等零售店出售。

投資熱潮已過

關於人造肉行業的市場規模,川財證券研報介紹,人造肉作爲新型市場,發展迅速。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場規模約爲121億美元,預計每年將以15.0%的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中國植物肉市場仍處在初級階段,2019年市場規模爲70億元,同比增長22.6%,具備較快發展速度,預計到2023年,中國人造肉市場規模將達到130億美元。中國植物肉市場有望佔到全球市場的一半。中國人造肉市場雖然還處在發展初期,但受益於國內龐大人口基數帶來的人口紅利,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在競爭格局方面,《報告》中介紹,許多巨頭公司都已經加入植物肉市場,而細胞培養肉與微生物發酵肉這兩個類別,目前尚處於發展初期階段。

在目前市場相對成熟的植物肉領域,《報告》中指出,佈局企業中包括創業型企業、綜合型食品企業、肉類加工企業以及農業食品貿易企業。創業型公司包括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等人造植物肉行業先驅,在供應鏈、技術、渠道的鋪設、市場的推廣方面較爲領先;綜合型食品企業包括雀巢、聯合利華等,通過自主研發、收購等方式,正在進行植物肉市場領域的佈局;肉類加工企業包括荷美爾JBS和泰森等傳統肉類加工企業,正在對各自擅長的肉類領域進行佈局;農業食品貿易企業包括嘉吉和BSM也都有進入人造肉市場,越來越多的初創型或者是傳統企業紛紛入局。

其次,細胞培養肉市場,《報告》介紹,在2021年開始推出零售產品的Memphis Meats以及Eat Just的融資規模相對較高。相對而言,上述公司在技術端的沉澱、研發的進程,還是在成本的控制、量產方面,發展都相對靠前。

最後是發酵人造肉市場,《報告》中指出,各公司在該市場採取不同的商業模式,例如Nature‘s Fynd主要依託於現有技術去提供原料,並開發既有品牌。而MycoTechnology則是一個純技術提供商,JBS旗下品牌“Planterra Foods”則採用其植物蛋白髮酵技術來提升產品口味,而Motif Foodworks同樣採取2B運營。

在2019年之前,人造肉仍爲一個邊緣行業,人造肉相關企業在研發技術、打磨產品、準備量產等方面準備很久。2019年Beyond Meat上市並且股價暴漲。2019年5月,全球“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上市,投資人包括比爾·蓋茨、影帝萊昂納多等明星股東,以及美國最大的肉類生產商 Tyson Foods,在當天股價也隨之暴漲163%。在Beyond Meat上市後,在美國、歐洲和中國,巨頭、創業公司以及投資機構都開始湧入到這個市場。

在2020年人造肉領域的投資熱潮持續,人造肉企業Impossible Foods與Memphis Meats在2020年都獲得鉅額融資。Impossible Foods的產品融合植物基和微生物發酵人造肉技術,所以不論是口感、味道和色澤方面都可以更加的接近真實的肉。Memphis Meats在幾年前開始投入了細胞培養肉技術,不過目前在全球範圍內,這項技術的成本較高,在產品上市以及普及方面是一大障礙。2020年初Memphis Meats獲得約兩億美元的融資,是其之前融資數額的約10倍以上。

同時,人造肉領域在國內資本市場也十分火熱。據《2021中國植物肉行業洞察白皮書》統計,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國內針對植物基公司的投資事件多達21件,融資數量井噴,同比增長500%,約佔整個食品及保健品賽道的10%。

然而,在2021年人造肉資本市場開始遇冷。Beyond Meat業績虧損超市場預期,股價也較歷史最高點下跌近九成。Beyond Meat的2022年年報顯示,淨收入從2021年的4.65億美元下降到2022年的4.19億美元,減少了9.8%。自成立以來,我們Beyond Meat一直在虧損。2022年和2021年的淨虧損分別爲3.66億美元和1.82億美元。而在中國資本市場,人造肉的投資環境也不容樂觀,一年裏只有4起投資事件,且大部分爲A輪融資。

人造肉在具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彌補肉類市場缺口等優勢的同時,其劣勢目前也十分明顯。首先,是消費者的認可度問題,據國內相關調研結果顯示,多數消費者表示只是聽說過植物肉的概念,但並沒有嘗試過。而部分嘗試過的人表示,其口感與真正的肉存在一定差距。此外,人造肉的標準也很難界定,市場中價格、質量等參差不齊。人造肉所需的技術成本較高,導致其價格飆高,甚至高於等重的原肉。根據市場統計,人造肉的平均價格比真正的肉類高出40%,價格問題也成爲人造肉普及市場主要障礙。此次細胞培養雞肉在美國獲批上市,能否帶動人造肉產業發展的新一輪熱潮,能否進一步推動人造肉普及並提高消費者認可,仍有待觀察。

(作者:見習記者林昀肖,實習生薑伊菲 編輯:徐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