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初,在一片掌聲和搖曳的旗幟中,一輛卡車從藍箭航天嘉興火箭製造基地出發,搭載着浙產民營火箭朱雀二號遙二火箭,歷時9天,途經數十個省市後抵達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藍箭航天火箭發射場,很快將擇機發射。

20多天後,一場空天信息產業發展大會在浙江杭州舉行,八位院士、數百位空天信息領域的科學家共同出席,暢談浙江空天信息產業的發展方向。

從火箭發射到空天信息產業的暢想,在“航天圈”格外熱鬧的上半年,浙江在商業航天領域可謂動作頻頻,給予外界強烈的產業加速發展新信號。

實際上,近幾年在全球航天戰略部署的新形勢下,我國正積極投入到“航天強國”的建設中,商業航天得到快速成長。在地方上,包括浙江在內的多個省市紛紛出臺政策,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商業航天發展

縱觀我國的商業航天發展歷程,自2014底起步至今,經歷8年多的行業萌芽和快速成長後,我國商業航天開始迎來生產、技術、市場與創新等一系列深層次的發展機遇與困難挑戰。

在當前行業發展的加速階段,以民營經濟爲長、產業基礎雄厚、政策引導俱全的浙江,正在逐漸探索開闢出一條更開放、更多元與更市場化的商業航天發展路徑。

航天“新生力”集聚浙江

今年5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佈,爲天宮空間站徵集商業化、低成本的貨運服務方案,再次表明了中國對商業空間站項目持開放態度。

與本次吸納社會優質力量對應的是,我國商業航天早已有了蓬勃發展之勢,而民營企業則是商業航天的重要參與者。

“到目前爲止,全國的商業航天相關企業大約超過300家。”浙江大學微小衛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幾年國內商業航天得到快速發展,集中體現在從業企業數量的快速增加。

從商業航天的產業鏈分佈來看,我國商業航天產業鏈上游主要爲衛星與火箭製造商,中游爲火箭發射與衛星運營服務商,下游爲應用環節,傳統應用場景包括通信、導航、遙感,新興應用場景則已經拓展至衛星互聯網、太空採礦等領域。

據艾媒諮詢預測,商業航天將進入黃金發展期,2024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3萬億元。

很顯然,這一新興的萬億級產業市場,必將引發各地產業佈局者的巨大興趣。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範圍內包括浙江、湖北、湖南、海南、安徽、北京、上海、天津與深圳等多地從省、市層面出臺了有關商業航天的規劃與政策。

在浙江,商業航天已被納入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必選項,欲構建完整產業鏈。根據2021年發佈的《浙江省航空航天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浙江提出培育發展商業航天,包括商業運載火箭、微小衛星、北斗應用等領域,打造湖州航天產業基地、嘉興港區航空航天產業園、寧波航空航天智慧城等平臺。

在此基礎上,未來浙江將形成以湖州、嘉興、寧波等地佈局商業運載火箭,以杭州、寧波、台州等地佈局微小衛星,以杭州、寧波、溫州、嘉興、湖州、金華、舟山等地佈局北斗應用的商業航天產業佈局。

而在市級層面,各地也紛紛發力佈局商業航天。其中最爲典型的是杭州,其正聚焦衛星研發、衛星數據圖像分析等領域,深耕空天信息產業領域。

例如,杭州雲棲小鎮依託雲計算和大數據產業生態,吸引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杭州中心、杭州智元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研發機構、產業平臺落戶,集聚空天地海生態企業200餘家,初步形成了相對較完整的空天信息產業生態。

杭州之外,嘉興、湖州、台州、寧波等地也紛紛在商業航天領域展開佈局。

湖州德清的地理信息產業早已名聲在外。除了地理信息外,湖州在火箭熱試、製造及組裝等領域也有佈局。2018年,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箭航天”)在湖州南太湖新區成立藍箭航天智能製造基地,並建設湖州熱試車中心,成爲全國首家大型民營液態火箭發動機綜合測試基地。

“十四五”時期,嘉興提出大力發展中、低軌道通信衛星、商業運載火箭等商業航天產業,打造商業航天產業平臺及載荷的智能製造生產線等商業航天數據應用配套任務。2021年6月底,位於嘉興市港區航空航天產業園內的嘉興藍箭航天中心首期竣工並投入使用,成爲其欲打造集設計仿真、試驗檢測、智能製造於一體的全產業鏈頂尖航天產業基地的關鍵之作。

縱觀近幾年發展,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浙江商業航天的產業畫卷已緩緩打開,並湧現了一批商業火箭及衛星製造服務企業,這裏既有長光衛星等“國家隊”,也有藍箭航天、時空道宇、地衛二等“民間選手”。

產業鏈的形成,往往被看做是產業能夠正常發展並形成規模效應的一個標誌。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浙江已有各類航空航天相關企業100家左右,涉及航空零部件及材料、航天設備等多個領域。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近年來浙江依靠雄厚的產業基礎,坐擁浙江大學、杭州電子科大等高校,以及活躍的民營資本與政府產業引導基金,浙江的商業航天產業已初具規模,在當前全球商業航天發展加速的進程中,已經逐步呈現出自身的優勢與特點。但同時從產業鏈構建的角度來說,浙江航空航天產業鏈的完整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從全國來看,衛星製造主要集中在北京等傳統航天發展較爲成熟的區域,隨着航天產業的外溢效應愈發明顯,以及空天技術需求的不斷擴大,浙江應該利用好已有的產業集羣與工業基礎優勢,重點佈局日益市場化的衛星及運載火箭產業,未來將有望在這些領域展現出其產業積澱和市場優勢。

規模生產是大勢所趨

從行業來看,“工業化”造星是衆多民營衛星企業的共同願景。

不久前,2023空天信息大會在杭州舉行,多家商業航天企業在會上分享自己的實戰經驗與業務洞察。這些產業深耕者共同意識到,通往太空的“門票”是極爲有限的,送更多衛星上天既是國際趨勢,也是行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賽迪顧問的研究數據顯示,地球近地軌道最多可容納大約6萬顆衛星,到2029年,近地軌道大約將有5.7萬顆低軌衛星完成部署。

而國際電信聯盟明文規定,衛星頻率和軌道的使用權採用“先登先佔,先佔永得”的規則。這意味着,地球衛星軌道資源有限且不可再生。正因如此,部署衛星網被許多國家列爲重要戰略項目,特別是搶發低軌衛星,目的就是儘可能多地“佔座位”。

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於中國商業航天企業而言,打破產能瓶頸,迫在眉睫。記者在對浙江相關企業的採訪中瞭解到,目前不少企業已將規模化發展作爲商業航天發展的主攻方向,其基本的思路爲以工業製造爲基礎,以將成果轉化爲大衆應用爲支撐,來最終實現降本增效。

例如,背靠吉利控股的浙江時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時空道宇”)就提出“像造車一樣造衛星”,將吉利在汽車製造上的工業標準化產線經驗用於衛星製造,其位於台州的衛星超級工廠目前通過創新量產AIT模式,工廠研製週期得到大幅縮短,已實現日產一顆衛星產能,且生產成本下降45%左右。

“相較於傳統定製化地造衛星,現在商業衛星的生產更像造汽車一樣,通過工業化的模式,來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時空道宇前瞻實驗室負責人侯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比如汽車能實現工業化生產,前提之一是在零部件方面實現工業標準化。同理,我們在衛星總體設計階段,設計通用化、模塊化的衛星元器件結構,使其能夠滿足柔性化脈動式產線的批量製造模式,實現快速組裝與生產。”

隨着技術創新不斷走向成熟,航空航天領域呈現低成本化的趨勢也同樣表現在火箭領域。

“批產”是行業內頻頻提到的一個詞。隨着國內商業衛星行業的快速發展,發射需求也快速增長,目前國內的商業火箭發射能力還不能完全滿足需求,這對於商業火箭公司的研製與批產能力建設來說,既是機遇亦是挑戰。

藍箭航天在浙江地區佈局智能製造中心的用意便基於此。藍箭航天相關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目前藍箭湖州智能製造中心動力製造基地一期工程自投產以來,根據研製、總裝的進度要求,已穩定、可靠地完成了多枚火箭所需發動機的總裝總測任務。與此同時,即將完成建設的二期工程,將繼續推動藍箭航天提升發動機總裝總測能力的升級。

“未來在商業火箭應用方面,我們將依託‘設計-仿真-製造-試驗-發射’全流程的自主能力保障建設,對內實現自主成本可控,再對產品進行快速迭代,縮短研發週期,用批量化、規模化生產製造能力不斷突破產品成本的下限,利用‘朱雀’系列火箭產品,對外形成高密度發射、低成本、高可靠性進入空間的主流競爭能力,對接全球太空經濟發射服務需求,實現航天發射服務的商業閉環。”上述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商業模式探索亟待加速

除降本增效實現工業化生產外,商業航天發展的另一大痛點就是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與規模化的創新商業應用場景。

艾媒諮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從市場規模看,中國商業航天產業已經初具規模,並且邁入產業發展的快車道。從應用場景看,雖然商業航天仍處於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但發展空間及潛力極大,這種發展潛能吸引了資本市場的持續投入。

《2021-2022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趨勢專題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商業航天產業平均單筆融資額從2014-2015年的0.02億元,增長至2020-2021年的2.11億元。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當前資本持續大量投入商業航天產業,但是已經呈現出逐步向優秀企業靠攏的態勢,隨着資本逐步向優秀企業集中,商業航天企業需要加速商業化應用落地,形成先發優勢。”張毅表示。

“衛星‘佔位’很重要,但是現在大部分企業並沒有真正把創新的商業模式策劃出來,也是行業面臨的一大問題。”金仲和強調,目前大多數創業企業依靠短期、投機性強的風險資本支撐,中長期的戰略性資本較少,難以適應商業航天產業的投資要求和發展規律。於企業而言,明確創新商業應用策劃,保障能讓用戶和資本長期獲利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問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觀察注意到,在當前整體市場向好的發展前景下,也有不少企業正在聚焦大衆應用,建立以消費需求爲導向的商業模式創新。

比如,上述提及的時空道宇經過行業調研和市場測算後,瞄準汽車、消費電子等市場,提供產品和數據服務,開拓航天產品與服務的消費級需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時空道宇正在建設“未來出行星座”,該項目包含空間段、地面段和應用段。在空間段,公司自研的首軌九星已入軌,計劃到2025年完成一期72顆衛星發射部署。在地面段,時空道宇在全球範圍內建設高集成度星座測運控系統,並已建設完成覆蓋中國的星座地基數據站網;在應用段,時空道宇向智慧出行、消費電子、無人系統等領域提供應用開發和服務。

“其實國內汽車和消費電子的市場空間還很大,以此爲抓手佈局商業衛星,不管是需求落地,還是產業縱深,都極具想象空間。以汽車爲例,如果每一輛車裏面都有衛星通信服務、衛星定位服務,未來我們的數據應用服務能產生的收益是非常可觀的。”侯冰表示。

除了着眼於衛星製造與技術服務,在浙江也有民營商業衛星企業正在專注於將商業衛星與AI技術應用進行結合,探索更前沿的商業服務模式。

這其中,來自杭州臨平新城算力小鎮的地衛二空間技術(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地衛二”)是國內屈指可數的幾家純民營衛星企業之一,其致力於AI衛星及飛行器的研製、智能衛星星座的投資和運營,以及AI和遙感數據的垂直細分應用服務。

“就像智能手機提供了一個應用的平臺,很多軟件公司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將商業場景、消費場景推給消費者。同樣的,衛星是一個搭載算力的平臺,我們研製成功的衛星在軌運行後,會提供大量的遙感數據,而這些數據又通過算力,爲客戶的各類應用場景所使用。”地衛二首席算法科學家康亞舒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走訪調研中發現,儘管浙江的不少民營商業衛星企業正在加快更具可行性的商業模式創新探索,但就當前階段的商業航天應用的整體市場而言,仍處在發展起步的初期階段,商業模式探索、市場定位及技術研究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存在不足,與之相對應的資本市場整體運行機制也不夠成熟。

“SpaceX在20年左右的發展進程中也經歷了多次失敗。”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商業航天屬於倒逼型產業,對於一些優質項目應該先投資再慢慢培養,行業發展需要得到更多的包容與耐心。

“商業航天同時具備高科技、高資本、高風險三個要素,相應地對資本的結構、專業人才等提出很高要求。同時商業航天的投資回報週期長,在基礎研發方面需要無數次的試錯機會,還可能會面臨着一些來自政策風險和市場風險的挑戰,這些都要求資本要有足夠的耐心。”張毅表示。

此外,張毅還指出,商業航天的未來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人才、資本與技術創新的持續投入,這就要求產業的發展導向要持之以恆,同時政府、資本與企業等產業發展的參與者能夠實現高效互動,從而構建更爲完善的產業生態,這是未來真正推動商業航天發展的關鍵所需。

(作者:林倩梅 編輯:陳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