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跳不是人。”6月29日,江蘇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24歲男子站在樓頂欲輕生時,一大爺對其喊罵,最終,男子從樓頂跳下身亡。6月30日晚間,當地警方發佈警情通報,表示67歲的沈某現場起鬨,發表慫恿跳樓等不當言論,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已對其依法行政拘留。

逝者已矣,無法衡量跳樓男子最終走上絕路,與現場叫罵、慫恿有幾成關係,但可以確認的是,對一個已經心理極度脆弱、情緒極端複雜的欲輕生者,高喊“不跳不是人”,會給其帶來強烈刺激。這種來自旁觀者的刺激,很可能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此情此景,很難不讓人想起魯迅筆下的“看客”。對他人的苦難漠不關心,通過圍觀他人不幸獲得某種滿足感,是人性病態扭曲的表現。面對素不相識的欲輕生者,持有一份憐憫之心,不瞭解事實真相就不要擅自發言評價,是人性最起碼的善。

在魯迅生活的年代,民族蒙難、文明蒙塵,很多“看客”幸災樂禍而毫無自省。如今,我們早已進入法治社會,起鬨的“看客”必須爲其無良行爲付出代價。有法律人士就表示,即便不能在刑事層面建立起鬨與當事人跳樓的因果關係,但這種行爲已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理應受到法律制裁。

也正如當地警方所言,在跳樓現場起鬨的做法“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可以說,這種行爲不僅是對輕生者的傷害,也是對社會文明風氣的破壞。文明不僅來自內心的自覺,也有賴於良好的環境薰陶,一聲既蠢又壞的“不跳不是人”,無疑挑戰了公序良俗,大大拉低了我們社會的文明水準。

事實上,近年來類似跳樓起鬨現象也並非孤例。2018年6月,甘肅慶陽市一女孩從當地一高層跳樓自殺,現場視頻中有人起鬨有人鼓掌,隨後多人分別被警方以尋釁滋事、阻礙執行職務等處以行政拘留處罰。這些譁衆取寵的圍觀者,理應受到道德的鄙夷和法律的制裁。

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人慾輕生時發表惡意言論,還辜負了救援力量的努力付出。很多案例證明,當現場干預和救援失敗以後,一些參與救援的人也會陷入低沉、抑鬱的情緒,需要心理干預和治療。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欲輕生者起鬨的做法,也是對正義力量和執法權威的挑釁。

良好的文明環境,需要全社會共同構建。針對此類惡意言論,除了對違法者施加懲戒,還必須防止發生“破窗效應”。沉默就是對惡的縱容,在現場第一時間的糾正、批駁,也能讓欲輕生者聽到:善意和愛才是社會心態的主流,不要因爲少數人的惡而傷害自己。

有人說,一些圍觀起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普通人,也有不爲人知的壓力和困難。但是,正因爲大家都是普通人,都在一個社會拼搏奮鬥,才更應該尊重和理解,凝聚成一股互相支撐的精神力量,決不能消費他人的痛苦,甚至是“底層互害”。

“不跳不是人”的醜惡言論,揭開了人性陰暗的面紗。在道德的審判臺上,這些“看客”早就輸得徹徹底底,不能給他們留下顏面。只有正義挽回人性,用法律捍衛道德,才能塑造良好社會風氣,弘揚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創造“邪不壓正”的氛圍。對欲輕生者起鬨“不跳不是人”被行拘,是其咎由自取,而這也再次嚴厲警示,圍觀有底線,公序良俗不容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