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7月1日,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局長威廉·伯恩斯(William Burns)在英國牛津郡演講時表示,鑑於各國在經濟上高度相互依賴,與中國“脫鉤將是愚蠢”的,美國應該努力實現供應鏈的多元化。

這位此前不停渲染“中國威脅”的美國高官當天在演講中並未放棄炒作所謂中國的“戰略競爭挑戰”,但否認要採取“脫鉤”行動。

當地時間7月1日,伯恩斯出席了第59屆英國迪奇雷基金會年度演講,發表了主題爲“世界變革與情報的作用”的講話。

在長達8頁的演講稿中,這位美國中情局局長一共提到了19次“China”。

他稱,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構成了嚴峻的考驗,“但是,中國是唯一一個既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也在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方面越來越有實力這麼做的國家”。

伯恩斯稱讚了中國過去50年的變革,稱中國人民值得被稱頌,聲稱這也是“美英兩國支持的轉變”,隨即提到了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4月闡述英國對華立場時的說法,“一個穩定、繁榮、和平的中國有利於英國,也有利於世界”。

接着伯恩斯話鋒一轉,宣稱“問題不在於中國的崛起本身,而在於伴隨崛起出現的行動”,開始炒作中俄“無限合作伙伴關係”和臺海問題。

他補充稱,在這個新時代,競爭是在經濟相互依賴和商業聯繫密切的背景下進行的,這對美英兩國自身、兩國經濟和全球都有益,“但也造成了戰略依賴、嚴重的脆弱性以及對我們的安全和繁榮的嚴重風險”。

“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願意發現自己在關鍵礦產和技術上受一個壟斷聯盟擺佈,特別是一個已經表現出有意願和能力加深這些依賴並將其武器化的國家。”伯恩斯聲稱,“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不是與中國這樣的經濟體‘脫鉤’,那將是愚蠢的,而是通過確保有彈性的供應鏈、保護我們的技術優勢、投資於工業產能,來明智地降低風險並實現多元化。”

在這場演講中,伯恩斯還稱,如美國總統拜登所說,世界正處於一個“拐點”,後冷戰時代已經結束,美國現在的任務是塑造未來——在基礎優勢上投資,與盟友一起爲共同事業而努力。

他表示,此目標能否成功主要取決於能否應對好三個挑戰,第一個就是美國中情局慣常炒作的所謂的中俄兩國帶來的挑戰。

“首先就是來自崛起且雄心勃勃的中國的戰略競爭挑戰,以及來自俄羅斯的挑戰——俄羅斯不斷提醒我們,衰落中的大國可能與崛起中的大國一樣具有‘破壞性’。”伯恩斯聲稱。

他列舉的另外兩個挑戰是全球性問題(氣候危機、流行病等)以及技術革命帶來的風險。

一段時間以來,部分美國政客在國際上大肆鼓吹“脫鉤”,以所謂“戰略競爭”定義中美關係。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4月以來,“與中國脫鉤”的措辭逐漸從拜登政府高官口中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去風險化”。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6月訪華時稱:“試圖遏制中國並在經濟上與中國‘脫鉤’的指控與我們實際在做的事情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區別。在供應鏈領域是具有風險性,也是多元性的。”

此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曾在例行記者會上指出,中方一向認爲,中美關係不是你輸我贏、你興我衰的零和博弈。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對彼此是機遇而不是挑戰。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中方不迴避也不懼怕競爭,但我們反對以競爭定義整個中美關係,打着競爭的旗號對一國進行污衊抹黑,限制別國的正當發展權利,甚至不惜損害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這不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所爲。

而對於所謂“去風險化”的提法,中方也多次批駁。

5月31日晚,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發言人華春瑩在社交媒體推特發文,一針見血地指出——“去風險化實際上就是脫鉤。”

“想想看:他們試圖孤立的國家,是一個佔據世界五分之一人口、擁有超過5000年文明、作爲世界140多個國家主要貿易伙伴、世界第一大外國投資目的地、世界第一大製造商和第一大電動汽車出口國......這就像幾條溪流偏要繞過並孤立長江和黃河一般——它們最終只會乾涸。”

6月19日晚,外交部美大司司長楊濤就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向中外媒體吹風並答問。關於“去風險”,楊濤表示,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什麼是風險?風險來自哪?中國向世界注入的是穩定性、確定性和正能量,怎麼就成了風險?不管怎麼包裝,美方的“去風險”仍是“脫鉤斷鏈”,本質上是“去中國化”,最終是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不僅解決不了美國自身的問題,還會反噬自身,拖累世界。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沈逸此前也告訴觀察者網,相比於“脫鉤”,如今西方所謂“去風險化”的概念範圍更大、邊界更模糊、主觀闡釋性更強,甚至更難做到,美歐國家不斷通過搞“話語標籤戰爭”使其自身行爲“合法化”,而在前期“脫鉤”全面趨向於失敗的背景下,“去風險化”在更多的時候,不過是其用來“挽回尊嚴”向選民交代,並繼續進行政治操弄的一種類似“PUA話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