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飲料配料表中最常見的阿斯巴甜,近期捲入了“可能致癌”風波。

阿斯巴甜是常見的人工合成甜味劑之一。市面上主打“無糖”的食品飲料,有不少使用了阿斯巴甜,包括可口可樂無糖汽水、綠箭口香糖等。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中國作爲世界最大的甜味劑生產國,阿斯巴甜的產量在逐年下滑。與此同時,天然甜味劑在代糖產品的應用佔比在快速增加。

捲入“可能致癌”風波

針對阿斯巴甜將被列爲“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的傳聞,6月29日,國際飲料協會委員會(ICBA)在官網發文稱,其執行主任凱特·洛特曼表示,公共衛生主管當局應警惕這一觀點,因爲它與數十年來高質量的科學證據相矛盾,參考低質量的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可能誤導廣大消費者,期待對阿斯巴甜更廣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審查。

事實上,早在今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就曾發佈過一份關於非糖甜味劑的新指南,建議大多數人應避免食用安賽蜜、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等非糖甜味劑。

“關於阿斯巴甜是否安全(包括致癌性),40年來已經有上百項高質量研究可以證明。美國、歐盟都多次評估過,沒啥問題。就在去年,世界衛生組織還出過一個系統性研究的報告,也是說甜味劑(包括阿斯巴甜)和癌症沒啥關聯。”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鍾凱對中新經緯表示。

1981年及2016年,世衛組織食品添加劑委員會都曾對阿斯巴甜的安全性進行評估,並認爲阿斯巴甜的每日攝入量應爲40毫克以內。

鍾凱稱,在正式發佈結果前,還不清楚世衛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 是依據什麼樣的研究證據和論證邏輯下的結論,但可以預知的是,其應該是找到了某種“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

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也向中新經緯表示,阿斯巴甜是合成而來的甜味劑,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一種代糖,目前並沒有臨牀證據支撐阿斯巴甜確實致癌,也沒有明確一天攝入多少或一次攝入多少纔會致癌。

朱丹蓬認爲,目前甜味劑的替代品有很多,阿斯巴甜捲入“可能致癌”風波對世界範圍內食品飲料格局不會有太大影響。

多家上市公司回應

隨着“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話題發酵,多家上市公司對相關問題進行回應。

6月30日,主營功能糖產品的保齡寶告訴中新經緯,旗下產品不涉及阿斯巴甜。對於與可口可樂等公司的合作,保齡寶表示,“產品不涉及這種化工類產品(阿斯巴甜),基本上都是天然的。”

主營功能性糖醇、澱粉糖的華康股份也對中新經緯表示,公司產品不涉及阿斯巴甜。

晨光生物對中新經緯表示,公司主營植物提取,都是天然產品,不涉及阿斯巴甜等人工合成產品。

萊茵生物在回覆投資者提問時也表示,公司核心產品天然甜味劑主要從甜葉菊、羅漢果提取而來,屬於新一代天然、健康、安全的甜味劑。

中新經緯注意到,6月30日A股開盤後,生產赤蘚糖醇和其他甜味劑的代糖股紛紛大漲。截至當日收盤,保齡寶、萊茵生物漲停,三元生物漲超9%,豐原藥業漲超6%,金禾實業、晨光生物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漲幅。

碳酸飲料是阿斯巴甜使用較多的一個領域。中新經緯在電商平臺上看到,可口可樂零度、可口可樂纖維+、雪碧纖維+、芬達零卡、百事無糖可樂、百事輕怡可樂等碳酸飲料的配料表中均含有阿斯巴甜,而這些產品背後的生產企業分別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

針對阿斯巴甜風波對公司產品的影響等問題,中新經緯試圖向可口可樂中國相關負責人進行諮詢,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覆;而百事公司大中華區官網電話始終未有人接聽。

中國科學院大數據挖掘與知識管理重點實驗室發佈的《2021中國無糖飲料市場趨勢洞察報告》提到,人工甜味劑的主要優勢在於“甜價比”,即獲得單位甜度口感的價格相對很低,而天然甜味劑大多爲低倍甜味劑,獲得甜味口感的成本遠高於高倍甜味劑。

中國阿斯巴甜產量逐年下滑

風波背後,一個事實是,中國阿斯巴甜的產量正在逐年下滑。

三元生物曾在招股書中介紹,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甜味劑生產國,據沙利文數據,2015年至2019年,中國阿斯巴甜的產量分別爲3.3萬噸、3.0萬噸、2.7萬噸、2.3萬噸、1.8萬噸,年均複合增長率爲-14.1%,而同期,赤蘚糖醇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爲29.9%。

據瞭解,目前市場上可用於替代蔗糖的甜味劑種類較多,廣義上可分爲高倍甜味劑和低倍甜味劑,其中高倍甜味劑又分爲甜菊糖苷、羅漢果甜苷等天然高倍甜味劑,以及糖精鈉、安賽蜜、甜蜜素、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化學合成高倍甜味劑;低倍甜味劑又分爲果糖、果葡糖漿、低聚果糖等糖類低倍甜味劑和山梨糖醇、赤蘚糖醇、木糖醇、麥芽糖醇等糖醇低倍甜味劑。

“阿斯巴甜比較傳統,從整個產業升級、原料升級的角度來說,現在更多企業選擇赤蘚糖醇等代糖。”朱丹蓬稱。

三元生物也曾在招股書中提到,阿斯巴甜競爭格局已相對穩定、 生產工藝成熟,市場競爭門檻較高,但安全性存在一定爭議,穩定性略差,行業進一步發展存在挑戰。

“甜味劑市場應用始終在朝着更安全、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市場主流的甜味劑從此前的糖精鈉、甜蜜素、阿斯巴甜等,逐步發展至目前的安賽蜜、三氯蔗糖、甜菊糖苷、羅漢果甜苷等,另外以木糖醇、山梨糖醇等爲代表的低倍糖醇甜味劑也在甜味劑市場中佔有重要位置。”三元生物稱。

與此同時,以阿斯巴甜爲代表的合成甜味劑的市場佔比也在下滑。英敏特數據庫對2010年至2020年代糖產品全球終端消費市場統計數據顯示,在2010年,人工甜味劑在全球市場的佔比達到91.84%,但到2020年,這一數據已降至70.59%。

天然甜味劑需求高速增長

合成甜味劑退,天然甜味劑進。

天風證券研報,天然甜味劑近年增速迅猛,市場佔比上升,2010年至2020年,全球天然甜味劑在代糖產品的應用佔比由8.16%迅速增長至29.41%。

代糖生產廠家也將長遠目光放在了天然甜味劑上。不久前,萊茵生物與瑞士芬美意公司續簽了天然甜味劑分銷的五年合同,累計目標收入爲6.8億-8.4億美元。在2022年報中,萊茵生物指出,該公司天然甜味劑業務主要產品爲甜葉菊提取物及羅漢果提取物,二者均是目前代糖行業的明星品種,具備“天然”屬性及成本優勢。

“食用人工合成甜味劑所產生的副作用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與重視,部分國家已出臺限制或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甜味劑的相關法規政策,未來具備‘天然’概念的天然甜味劑有望成爲代糖添加的首選品類。”萊茵生物在年報中提到。

晨光生物也在財報中表示,2010年後,隨着天然色素和天然甜味劑等植物源食品添加劑受到消費者的推崇,植物提取行業快速發展成爲備受關注的大健康原料行業。由於人工合成甜味劑中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對於人體健康的隱患逐漸被關注,其安全性受到公衆的擔憂,天然甜味劑、新型甜味劑將逐步替代傳統甜味劑。

中信證券在研報中稱,出於安全性和成本的考慮,預計下游廠商會加速三氯蔗糖等更安全的甜味劑對阿斯巴甜的替代。僅從甜度替代的角度,天然甜味劑不具備成本優勢,但是由於其“天然”的屬性以及具備一定的“功能性”,因此更受消費者的認可。

朱丹蓬也提到,未來具備“天然”概念的甜味劑將有望成爲代糖添加的首選品類,成爲行業主流發展趨勢。

鍾凱則認爲,合成甜味劑和天然甜味劑同樣安全,但消費者普遍更願意接受天然甜味劑。“天然甜味劑通常口感不佳,能不能成爲代糖添加的首選品類,得看具體產品的性能。”鍾凱稱。

(來源:中新經緯 記者:閆淑鑫 趙佳然)

原標題:

特稿|代糖股大漲背後:阿斯巴甜陷入爭議

(編輯:畢鳳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