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哭,喚醒了人們對“檔案”的關注。

“媽媽私拆檔案,女兒被氣哭”事件,讓不少網友第一次知道,原來個人檔案這麼重要。

很多人活在“檔”下,卻不自知。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主要經歷、政治面貌、品德作風,都會在個人的人事檔案裏有相應材料,並具有法律作用,在校稱爲學籍檔案,畢業後形成人事檔案。

曾經,一名國企工人去世會留下厚厚一疊檔案。如今,人們的職業選擇和證明材料更多,很多招聘也用不上,檔案看起來也沒那麼重要了。

可“檔”到用時方恨少。考研、考公務員、工作調動,評職稱、考資格證、工齡認定、社保辦理、住房補貼發放、入黨、辦理退休……都會把檔案作爲參考。

網上有不少“前車之鑑”,比如:

考公務員,在政審時發現檔案不見了,最後未予通過;

從事繁重體力勞動、有毒工種等特殊工種,沒有相應檔案和其他證明材料,該退休時辦不了退休。

不過,平日裏,檔案更像是個“不明威脅物”。雖不知檔案裏寫的是啥,但在學校,老師會說“記過入檔案,跟你一輩子”;高考填志願,要防止滑檔、退檔;畢業時,圍繞檔案的“打回原籍”“戶檔不分離”等,看不懂的名詞和操作讓人不勝其煩。

檔案的當事人暈暈乎乎,管理人員也未必上心。檔案工作常常被忽視、被邊緣化,部分高校也不關心學生檔案,誰來管?怎麼管?誰能看?什麼時候看?很多問題沒有詳細規定。

一份學生檔案,材料能經教務處、學工處、招生就業處、院系等多部門之手;即使有檔案管理人員,或兼職或外行,少有培訓,加上陳舊的環境和設備,無怪乎網上頻現“學校弄丟學生檔案”“學校給的檔案材料不全”等事件。

檔案問題太瑣碎、太複雜,很多專業人士也頭疼。除對幹部人事檔案的規定更詳細外,相關法律條文對檔案的很多細節問題,並無具體要求,針對高校學生檔案,各省各校規定不同,衝突在所難免。

比如,部分省市不提供紙質高考報名登記表,校方歸檔時發現信息缺失;有人社局人才中心因無法鑑別,對有塗改的材料不予入檔,但也有人社局會委託有關部門鑑定塗改處;有學校規定,學生本人及其他學生不能查閱學生檔案,但也有的學校規定,學生因公需摘錄本人檔案材料,可辦理手續後查閱。

各地規定不一,在個人檔案上也普遍存在一些不規範操作,影響檔案效力,甚至違反相關法律的明文規定。

不過,隨着檔案電子化,一套檔案原件、一套電子檔案的雙套制保存,或可減少到處找補檔案材料的困擾。

這“檔”事,該與時俱進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