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代週報-時代在線

一家南方中小牧場負責人陳旭(化名)下達倒奶指令,工人擰開儲奶罐開關,生鮮乳嘩啦啦地流向排水道。陳旭一臉愁容,扭頭走向門外,似乎有意避開這一幕。

“牧場每天都要倒掉剩餘的牛奶。”陳旭從事奶牛養殖近30年,負責經營的牧場長期向國內一家大型乳企供奶。2022年下半年,這家乳企提高收奶標準,導致牧場三成左右的生鮮乳達不到標準。“乳企這是變相限收、拒收。”他對此憤憤不平,原奶價格已跌破養殖成本價,爲減少虧損,“只能將奶牛當作肉牛賣。”

原奶市場正處低谷期,“倒奶賣牛”雖是極端個案,但中小牧場眼下面對的困難卻不容忽視。受消費市場和原奶過剩影響,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原奶價格持續回落,今年已跌破4元/公斤。養殖成本卻居高不下,中小牧場的經營陷入困頓。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6月份第4周(採集日爲6月21日)內蒙古、河北等10個主產省份生鮮乳平均價格3.81元/公斤,與前一週持平,同比下跌7.7%。較今年1月份第一週4.12元/公斤價格下跌7.52%。

今年6月,多地中小牧場負責人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以來,原奶價格已難以覆蓋養殖成本,個別乳企變相限收、拒收生鮮乳,甚至提前解除供奶合同,牧場只能將多餘生鮮乳以約1.8元-2元/公斤的低價賣給奶販子。

據《中國食品報》報道,在今年3月舉辦的2023年奶業前沿科技交流暨高質量發展高峯論壇上,中國奶業協會副祕書長邵明君表示,2022年以來,奶價下跌、飼料成本維持在高位,擠壓行業利潤。隨着奶價進一步下滑和2023年上半年階段性生鮮乳過剩加劇,養殖行業階段性虧損面將達到60%以上。

困局之下,多地發佈“奶牛養殖節本增效技術指南”。河北、黑龍江等地相繼出臺紓困政策,強調“杜絕乳企以不正當理由變相限收拒收鮮奶、拒籤合同現象”,“防止發生倒奶殺牛現象”。

有人選擇退出,有人着手自救。奶牛養殖者們期盼春天早點到來。

乳企變相限收、拒收?

儘管是養殖業的老兵,陳旭面對這次行業低谷仍感無力。

他管理的牧場最多養殖一千多頭奶牛,每天產奶可達10噸。2022年下半年以來,奶價逐漸跌破成本價。今年6月價格跌至4元/公斤以下,牧場養殖綜合成本(包括環保折舊)超6元/公斤。乳企不斷提高生鮮乳的各項標準,“一些標準提高了幾十倍,甚至更高。”陳旭說。

陳旭曾試圖溝通協調,但無濟於事,只能執行新標準,導致每天剩下2噸-3噸生鮮乳,即便想低價賣給奶販子,也因量少無人收。一名鮮奶行業的資深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今年以來,多家南方地區的中小牧場經常找他幫忙收奶,但他也有長期合作的牧場,只能偶爾出手幫忙。

中小牧場們的境遇一度成爲輿論焦點。

“這是又要讓我們‘倒奶殺牛’嗎?”今年1月初,河北省奶業協會副會長兼祕書長袁運生以此爲標題發表署名文章,引發各界關注。2022年12月底,河北公佈2023年第一季度生鮮乳參考價爲4.1元/公斤,最低不低於3.93元/公斤。鑑於當前奶業產銷形勢嚴峻,養殖場委員主動提出最低價格下調至3.85元/公斤。據《第一財經》報道,袁運生稱,下調後的價格對河北省絕大多數奶牛養殖場而言,已沒有盈利空間,但這也是無奈之舉。

這並非虛言。時代週報記者瞭解到,今年以來,隨着生鮮乳價格持續回調,加上個別乳企限量收購,中小牧場虧損加重。

今年6月,河北一家中小牧場負責人章菲(化名)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目前乳企收購生鮮乳的價格在3.6元/公斤。牧場每日產奶20噸左右,長期向北方某乳企供奶。該乳企從今年開始限量,每日收奶量較以往減少2噸,牧場多餘生鮮乳只能按照1.8元-2.2元/公斤的價格賣給奶販子,近期每天虧損約3萬元。

這並非個案。多家中小牧場的負責人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今年以來,乳企降低生鮮乳收購量。秦展(化名)在甘肅和寧夏經營着兩家中小型牧場,分別向兩家知名乳企供奶。今年甘肅牧場收到限收通知,6月的每日供奶量較去年少了約10噸,此後每月逐減1噸左右。“

多家中小牧場負責人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今年以來,乳企停收生鮮乳的情況屢有發生,因爲收奶標準大幅提高,一旦有指標不達標,就會停收並要求牧場整改,有的牧場每月停收幾天,甚至更多。乳企停收期間,牧場只能低價賣給奶販子,每停收一天,牧場就會多虧損一些。

據《中國食品報》報道,目前,乳企和牧場購銷雙方簽訂的合同版本略有不同,有的乳品企業單方面制定的《生鮮乳購銷合同》中,承認“隨行就市”參照當地生鮮乳收購指導價,但同時列明,牧場向乳品企業交售的生鮮乳價格按照乳品企業生鮮乳計價體系結算,乳品企業可依據市場、季節、供需關係等實際情況調整生鮮乳收購標準和價格,而相應的收購標準和價格由乳品企業通過業主大會通知牧場,“牧場對此不持異議”。

秦展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牧場和乳企簽署的《生鮮乳購銷合同》中沒有“乳品企業可依據實際情況調整生鮮乳收購標準和價格”條款,但在實際交易中一直存在該現象,乳企可以調整生鮮乳收購標準,有各種理由變相拒收、停收。

章菲向時代週報記者提供的一份購銷合同顯示,乳企不按時收購、隨意提高或壓低標準、限收或拒收符合質量標準的生鮮乳,由此給牧場造成的損失應當由乳企承擔。不過,章菲說,該條款形同虛設,乳企經常通過口頭傳達調整生鮮乳收購標準。

也有乳企提前解除供奶合同。秦展說,今年春節後,他在寧夏經營的牧場收到乳企解除供奶合同的通知,原本合同截止日期是今年三季度末。“周邊多家牧場也都先後收到通知,在明年一季度合同到期後,乳企不再續簽供奶合同,預計將有很多牧場退出市場。”秦展說。

“瘦身”與退出

賣牛成爲中小牧場減虧的措施之一。

陳旭當初每頭花2萬多元買來的奶牛,現在只能當作肉牛低價出手,每頭價格8000元-9000元。今年陳旭已陸續賣出200多頭奶牛,之後計劃出售700多頭,“只要有人收就賣”。

陳旭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今年牧場已通過裁員、降薪等多種措施縮減養殖成本。牧場每月現金缺口80萬元,去年底從銀行貸款700萬元,現在也基本花光。“半年多時間,我頭髮白了一大半,每天都愁。”他說。

今年2月底,秦展在寧夏的牧場接到終止合同通知,不甘心牧場就此關門。他從3月開始將生鮮乳低價賣給奶販度日。2個月後,情勢依然不妙、秦展把牧場1000多頭奶牛悉數對外出售,多數當肉牛賣了。

原奶過剩下,乳企要求中小牧場執行“瘦身計劃”。

秦展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有乳企向甘肅地區合作的中小牧場下發“瘦身計劃”通知,要求牧場每個月淘汰多少頭牛,時間已規劃到今年12月。據計劃,秦展的牧場有2000頭奶牛,要賣掉一半奶牛。他表示,乳企希望通過“瘦身計劃”把奶牛養殖規模降下來,達到合理程度,避免發生倒奶現象。

“賣牛、殺牛、淘汰牛,以及牧場破產,都是低谷期常見現象,這次也不例外。牧場經營一定要靈活,碰到這種行情要使勁淘汰低產牛,因爲低產牛利潤低。”一名河北的牧場經營者說。

有人嗅到風險,選擇離場。

山東一家中小牧場的負責人曹萍(化名)從業20多年,長期向一家國外知名奶粉品牌供奶。察覺市場風險後,她在2022年一季度便把牧場所有成年奶牛對外出售,只留下100來頭小奶牛,現在處半退出狀態。

據《中國經濟網》等多家媒體報道,今年6月,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在一場演講中指出,虧損導致現金流中斷,2023年5月已有牧場開始退出;如果奶價繼續低於成本價,預計2023年國內奶牛淘汰率會超過8%,大概會有50萬頭牛淘汰。中國奶業協會官網顯示,李勝利爲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中國奶業協會奶業經濟專業委員會主任。

廣東省奶業協會原副會長王丁棉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中小牧場要主動將老弱病殘、產量低的奶牛淘汰,準備配種的或者產奶高的奶牛要守住。同時,減少飼料成本,高營養進口飼料可減量或者不用,同時加強牧場經營管理。

自救與紓困

中小牧場多措並舉,嘗試自救、轉型。

不少中小牧場選擇開設鮮奶吧。鮮奶吧是奶業轉型時期出現的新事物,也是乳品加工流通的新業態、新模式。前述業內資深人士經營牧場近十年,2022上半年退出奶牛養殖業,轉型在珠三角城市開設鮮奶店。

陳旭今年投入約30萬元探索鮮奶吧經營。鮮奶吧5月1日開業,七天後就因沒有經營許可證,只能關門。秦展也嘗試開鮮奶吧,最終以失敗告終。今年3月至今,秦展和幾名朋友在寧夏當地開設多家鮮奶吧,希望憑藉價格優勢打入市場,結果也不理想。鮮奶吧每天銷量僅爲80公斤-150公斤。對於牧場每天10多噸的產量而言,這顯然是杯水車薪。

中小牧場轉型鮮奶吧並非易事。

山東一家經營鮮奶吧的牧場負責人認爲,經過多年發展,中國生鮮乳及奶產品質量水平已經較高,希望能允許中小牧場向下遊生產、加工延伸,完善行業政策,幫助奶農增加收入。

“中小牧場做鮮奶吧,是爲自己找一條生存之路,擺脫對大型乳企品牌的依賴。”乳業分析師、中國農墾乳業聯盟經濟專家組組長宋亮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允許牧場銷售自家產品是提升中小牧場主觀能動性的措施之一,建議給予相關政策支持。

也有牧場主轉型休閒觀光。

陳旭透露,待供奶合同到期後,不再和乳企續簽,目前正探索發展休閒觀光牧場,已試營業一個月,效果還不錯,後續還將投入幾百萬改造牧場。

山東奶業協會發文稱,當前乳企和大型牧場噴粉壓力大,也希望政府儘快出臺相關政策,並鼓勵牧場多元化發展,提振奶業消費,儘快引導山東奶業走出低谷。

中小牧場遭遇寒冬,原因多樣。有業內人士指出,液態奶消費下降,同時,乳企發展速度較快,在爲奶源供應提供巨大保證的同時,也存在着奶源建設過快的問題,“一增一減”導致液態奶供需關係處於失衡狀態。

縱觀奶牛養殖業發展歷程,2000年以來經歷多輪奶價週期——2007年價格上漲;2008年原奶價格進入下跌通道,“倒奶賣牛”現象頻發,規模化養殖提速;2010年-2013年原奶價格持續上漲,牧場加速擴產,導致供大於求;2014年,奶價進入下行通道,“倒奶賣牛”又開始出現;2019年,奶價再次進入上行期。

2019年當年,奶源供給進入集團養殖“一體化”模式。伊利、蒙牛、光明等頭部乳企加碼自有奶源建設,“萬頭大牧場”項目接連上馬。

據乳業雜誌《荷斯坦》的統計數據,2021年,中國新建、擴建牧場項目共166個,大多養殖規模超過5000頭奶牛的大牧場,萬頭牧場佔比62%。2022年新建擴建牧場項目201個,新項目仍以大型牧場爲主,設計存欄5000頭以上的存欄數佔87%,萬頭以上佔比70%。

多家中小牧場負責人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乳企自建大牧場,中小牧場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在原奶過剩的大背景之下,乳企優先收購自有牧場的生鮮乳。風險轉移至中小牧場。

奶價持續低迷、原奶過剩,“噴粉”成爲減少損失的路徑之一。噴粉,是指液體的生鮮乳經過滅菌、噴霧乾燥等處理,成爲奶粉狀態。當生鮮乳過剩時,乳企通常選擇噴粉,以便於儲存,減少損失。

山東奶業協會今年1月發文稱,全國奶業形勢愈發嚴峻,原料奶相對過剩,乳企噴粉比例超過20%。在該協會組織交流座談會上,有參會乳企發言稱,現噴粉每噸虧損1萬元—1.2萬元,每噸生鮮乳成本3.8萬元,而銷售價只有2.7萬元左右,乳企還面臨庫存大量積壓、佔用資金多等困難。

據《乳業時報》報道,李勝利表示,根據調研,今年2月份龍頭乳業平均噴粉的生鮮乳達到1.08萬噸,佔收奶量的17%左右。5月份的調研情況有所好轉,每天噴粉生鮮乳在4000—5000噸。截至2023年2月,龍頭乳企的大包奶粉庫存17.8萬噸,摺合生鮮乳140萬噸左右。2023年乳企庫存奶粉可能會維持在20萬噸庫存的高位,加上奶牛養殖企業過剩奶源噴粉的庫存,奶粉庫存量在25萬-30萬噸。

爲解困局,多地出臺紓困政策。

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率先出臺紓困政策,決定在2023年1月20日前,將1500萬元噴粉補貼資金預撥到乳品加工企業,2022年的2500萬元補貼資金同期發放到位,幫助乳企緩解資金壓力。

今年5月,河北省農業農村廳印發的《2023年全省畜牧工作要點》提出,規範生鮮乳市場秩序,推動乳企與奶牛場簽訂長期生鮮乳購銷合同,對不執行收購合同和交易參考價的,取消扶持政策,堅決防止發生倒奶殺牛現象。

各地在敦促乳企落實原料奶應收盡收政策,爲奶農紓困解難。山東奶業協會今年4月發佈調研消息顯示,蒙牛泰安加工廠已全力落實生鮮乳應收盡收政策;青島新希望在執行省生鮮乳指導價格的基礎上能夠全力履約合同,做到應收盡收。

6月,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關於穩定當前奶業生產的意見》(下稱《意見》):7月至12月,實行生鮮乳收購補貼政策,按照乳企收購省內生鮮乳總量,每噸給予不超過100元補貼,總資金約1.2億元;實行生鮮乳收購增量補貼政策,按照乳企年度收購省內生鮮乳增量,每噸給予不超過200元補貼,總資金約0.3億元。

《意見》還指出,幫助養殖場戶與乳企對接,解決生鮮乳銷售難題,杜絕乳企以不正當理由變相限收拒收鮮奶、拒籤合同現象。防範養殖場非正常淘汰奶牛及虧損倒閉等極端情況發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