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重新養一遍”。

要說今年最能引發女孩們共鳴的網絡金句,一定少不了這一句。

打開小紅書,你能搜索到上百條以此爲標題的筆記。

“30歲,我決定重新養自己一遍”

“36歲,我要重新養自己一遍”

“逃離原生家庭,我把自己重新養了一遍”

置身其中,有種誤入《重啓人生》中國版的錯覺。

而在不同版本的敘事裏,這句話的含義也各不相同。

有人把它當成勵志雞湯,有人將它視爲治療精神內耗的良方,還有人用它改寫前半生的爛腳本。

但不管是哪種解讀和詮釋,這句話的流行都有其特殊意義,尤其對女孩們來說。

“我把自己當女兒養”

豆瓣“我發現個規律小組”有則很火的帖子,標題是“我發現把自己當女兒養之後就過得不擰巴了 。”

圖源:@川唯

帖主說自己常常在消費上會有很大的負罪感,不管是去看喜歡的歌手巡演,還是第一次去拍寫真、去旅遊......每次都很難單純享受消費的快樂,結束後還會特別不開心。

原因是她總覺得自己不配這樣的消費,不該花那麼多錢在享受上。

可如果是給家人買禮物、發紅包,她從來都不會心疼和猶豫。

於是她想到了一個轉變這種擰巴心理的新思路——把自己當女兒養。

假設是自己的女兒想要去旅遊、想要去看一場演唱會,自己肯定會毫不猶豫地滿足她。

順着這個思路,似乎人生很多的擰巴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容貌焦慮、升學焦慮、就業焦慮、人際關係、戀愛煩惱、同輩壓力......只要一想到如果是自己的女兒面對這些問題,那麼這都不是問題了。

「因爲是我愛的女兒所以不精緻也可以,胖一點也可以,和別人處不好也沒關係,工資不高、考不上研都沒關係,不戀愛不結婚不生育都可以,不優秀也可以。

反正在我眼裏我的女兒是最好的,我的女兒只要開開心心做自己想做的,自由過每一天就好......」

我們常說“愛自己”,但是口號喊了這麼多年,產出的卻只有標準越來越嚴苛的行爲模板,精緻護膚、勤奮鍛鍊、自律飲食......

當“愛自己”被粗暴地理解爲讓自己變美、變優秀,我們會發現自己又被困在了新的規訓裏。

而“把自己當女兒養”則提供了一種很好的轉變思維的方式。

真正的愛自己,其實就是時時看見和理解自己的慾望,儘可能正視並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並且不拿外界的標準來評判自己。

圖源:@於賢

而把自己當女兒養,把自己重新養一遍,這些所有“重啓人生”的故事,不僅是成長的故事,也是自我救贖的故事。

@肉鬆 說小時候一直有個跳舞夢,但家裏條件差,直到工作後的第三年,她給自己報了一個成人零基礎舞蹈班。

雖然動作很僵硬,但她跳得很開心,因爲實現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小願望。

博主@橙子餅餅 計劃把小時候想要去的興趣班,全都體驗一遍,以前家庭負擔不起,如今她可以靠自己去彌補那些遺憾。

第一次去學畫畫,她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開玩笑說“不體驗就算了,體驗了之後我只能說很慶幸,還好家裏沒錢。”

但她並不會因此放棄體驗,因爲喜不喜歡、能不能學好、是不是三分鐘熱度這些評判的標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童年的夢想變成了現實,重要的是她看見了內心從未被滿足的自己,而曾經那個自卑的小女孩,也因爲勇於嘗試,而變得快樂自由。

@橙子餅餅

常常被嘲喜歡“裝嫩”的伊能靜,在48歲那年,穿着蕾絲裙在舞臺上喊話“我要一輩子當少女,哪怕是一個老少女。”

伊能靜“星空演講”

爲什麼這麼執着於少女呢?

因爲在她艱難的青春期裏,少女意味着做自己,對她而言,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作爲家中老七,伊能靜前面是六個姐姐。

她出生後,重男輕女的父親便無情地拋棄了一家人。

這讓她從小揹負着“我不該來到這個世界”的罪惡感。

她只能拼命證明自己,14歲出來洗盤子打工賺錢,16歲爲了養家進娛樂圈,她要努力讓自己變成撐起整個家庭的“長子”。

於是在她的青春時代裏,她是萬衆矚目的藝人,是辛苦支撐家庭的女兒,但唯獨不是她自己。

這也是導致她早年間陷入抑鬱的原因,因爲她不知道“我是誰”。

直到多年後,她不再需要爲生活卑微,不再需要顧及世俗眼光,她終於可以做自己。

於是她向世界宣告,她不會再爲任何人脫下蕾絲裙。

對看客來說,這或許只是一種無可救藥的“老少女”執念。

但對伊能靜而言,這就是人到中年的她,在一點點撿起碎片一樣的自己,靠自己重新養育自己。

一場成年人的“精神斷奶”

有童年執念和缺憾的人,通常是原生家庭不太圓滿的人。

在原生家庭敘事十分流行的這些年裏,很多解讀逐漸走向了一種極端,似乎人生所有的痛苦際遇、性格弱點都可以歸咎於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影響被無限放大,它似乎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一切,一個人再怎樣努力也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但我們都知道,意識到原生家庭的問題,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意識到自己能重新養育自己,纔是走出原生家庭迷思的關鍵。

還記得那位女性主義博主王慧玲嗎?

一個沒上過高中的農村女孩,從餐廳服務員,一路到攝影公司老闆、百萬粉絲視頻博主、暢銷書作家、插畫藝術家,王慧玲的經歷,既是一個基層女性如何改寫命運的真實寫照,也是一個女性通過重新養育自己,成功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的最佳例證。

在王慧玲的前半生中,暴力、貧窮、重男輕女是原生家庭留給她的最大傷疤。

她10歲開始承擔起照顧兩個弟弟的重任,19歲獨自去上海打工,賣襪子、當服務員,從19歲到29歲,十年間賺的錢都用來幫襯家裏,資助兩個弟弟上學。

可她漸漸發現,父母從來都不會平等對待自己和弟弟,自己付出再多,父母也只會覺得理所當然。

給弟弟買房子,幾十萬眼睛都不眨一下;可在她艱難的創業初期,父母卻只給了她2萬塊,最後還要了回去。

母親還曾親口對她說,“如果只有10塊錢,我也只會給你兩個弟弟一人5塊錢。”

這個重男輕女的、充滿暴力的原生家庭,導致長期處於憤怒狀態的她,變得越來越偏執、自卑。

她說自己差不多花了10年時間,來消化這種憤憤不平的心態所帶來的影響。

而她擺脫這一切的辦法,就是和原生家庭劃清界限,重新養育自己。

如王慧玲所言,作爲孩子,我們沒有辦法決定父母養育自己的方式;

但作爲一個成年人,我們可以做自己的父母,選擇自己養育自己的方式。

「成年後,我們要學會做自己的父母,重新教育自己、投資自己,選擇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方式成長,跟讓自己快樂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歡的事,過想過的生活。成長,療愈,最終完成自我救贖。」

可以說,重新養育自己,本質是一場成年人的“精神斷奶”。

因爲一旦意識到自己能養育自己,就意味着我們不再依附他人,意味着我們不再寄希望於讓他人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將滿足自己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上。

這纔是我們人生的真正開始。

另一種女性書寫

或許大家也注意到,重新養育自己的故事,大都是由女孩所書寫。

爲什麼想把自己重新養一遍的都是女孩呢?

因爲女孩更容易遭遇重男輕女的不公對待。

圖源:@牽念

而即便躲過了重男輕女的家庭,女孩們也躲不過性別角色的規訓。

每個女孩的成長過程中,都無法避開一個魔咒——

成爲一個“好女孩”。

這不僅是社會文化對女孩的期望,也通常是我們在這種環境中習得的一種生存法則。

我們被教育要溫柔、要禮貌、要聽話、要謙虛、要懂得忍讓,凡事要小心翼翼,要討別人喜歡。

所有人都拿這一套“好女孩”的標準去衡量每一個女生,包括女孩們自己。

在“好女孩”標準的規訓下,長期處於被審判、被凝視的氛圍之中的女孩們,很難不會自我懷疑、自我批評,陷入於無止盡的焦慮中。

有太多女孩在面對PUA時,第一反應總是反省和內耗:是不是我太差勁?是不是我不夠好?

此外,有研究指出,女孩在步入青春期後,自信心會出現大幅下降,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爲全球性“失聲”。

「這是一個通常出現在青春期到來的前一刻的殘酷事實。

在她們還是小女孩時,她們可能異常頑強、充滿活力、性格固執、有說服力,但在關於年輕女性的不成文規則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這些一度勇猛激烈的聲音弱了下來,甚至陷入沉默。

她們懂得了做一個“好女孩”意味着什麼:取悅他人,保持“友善”,以及遵守規則。」

即便是非常成功的女性,也會患上冒名頂替綜合徵,並且比例遠高於男性。

她們總會覺得自己不配擁有當下成就,認爲自己就像是一個頂替他人身份的“騙子”。

比如娜塔莉·波特曼,13歲出道爆紅,22歲哈佛畢業,30歲拿下奧斯卡影后,但當她站在哈佛的演講臺上,她卻直言——

“畢業12年後的今天,我仍然對自己的價值毫無自信......我感覺肯定是哪裏出了錯,感覺我的智商不配來這裏,而我每次開口說話時,都必須證明我不只是白癡女演員而已。”

那女孩們到底該如何擺脫自我貶低和批評,重拾自信呢?

重新養育自己,就是如今女孩們找到的答案。

它不是鼓勵大家無節制地滿足自己的物慾,而是提供一種重新理解自己,重新與自己相處的方式——把自己當女兒,用關懷別人的方式來關懷自己。

這其實也是心理學上的“自我關懷”概念。

對很多人來說,關懷他人總比關懷自己更容易。

我們常常對家人朋友很大方,但給自己花點錢就會有負罪感;

我們會開導失業的朋友不要焦慮,但輪到自己時會埋怨自己像個廢物。

我們總是傾向於與自己消極對話,因爲我們相信自我批評會讓自己變得更努力、更出色。

然而美國著名教育專家西蒙斯在《如何幫助被“好“標準困住的女孩》一書指出,這種想法完全是個騙局,並不是自我批評讓女孩們努力工作,而是恐懼——“害怕失敗,害怕暴露出自己的無能,害怕讓別人失望。

她也提出“自我關懷”可以有效地幫助女孩們扭轉自我批評的習慣,因爲它能夠改變女孩們理解自己的方式,從而改變她們認知世界和探索世界的方式。

正如西蒙斯所言,“在對女孩的研究中,沒有什麼比自我關懷更能給人以希望了。”

《如何幫助被“好“標準困住的女孩》

當越來越多女孩嘗試“把自己重新養一遍”,其實也就意味着越來越多女孩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擺脫“好女孩”規訓。

她們不再被舊的人生腳本所折磨,不再被外界的評判標準所左右。

她們關懷自己,重新養育自己,重構自己的世界。

那是一個沒有歧視、沒有規訓的世界。

最後,我希望每個女孩都能“把自己重新養一遍”,養得自由舒展、養得快樂又從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