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個東西,小寶喫飯寫字都好很多,喫飯再也不墨跡了。”

這是購物網站買家秀裏的一句話。


她評價的物品是藤條,用途是懲罰兒童。

很難想象2023年,網上竟然有專門賣這種專門用來毆打孩子的東西。

更難想象,底下一片好評。


據發現此事博主說,有多個電商平臺上都在售賣一款“打孩子神器”的物品。

點進去就是藤條和教鞭。

有一家網點已經售出6000多,好評更是有1W+。

疼了纔是對的,只要打得疼,孩子就能變好。


可是“我們真的需要讓孩子生活在疼痛和恐懼中嗎?”

在博主的疑問下,很多留言跟評說,更適合中國家長的體罰神器?生小孩如果是爲了折磨和虐待,大可不必。

是的,“家訓神器”這個詞聽上去就很恐怖。

爲什麼家訓一定要是暴力,崇尚用暴力訓孩子的人爲什麼可以當家長。

願意用半條命生下孩子,偏偏又不愛護孩子。


但很無奈的是,我順着這條新聞搜索,發現其實這已經不是“新聞”。

早在2018年,澎湃質量報告就接到投訴稱,網上有商家售賣帶有“懲罰兒童”關鍵詞的教鞭、戒尺。

還有店家直接以內容爲嚇哭的小孩和教鞭的配圖做宣傳,並表示,使用前用水泡20分鐘,可以久打不斷。


當時接到投訴後,電商平臺以“打小孩”等詞違反廣告法對相關商家進行了處罰。

但是到了2020年,因爲大規模居家學習,這種打孩子神器再次捲土重來。

或許是爲了規避檢查,或許是爲了迎合父母。

藤條做成了戒尺,上面印上了《弟子規》。


似乎加上文化傳承,揍孩子便多了很多使命感。

似乎戒尺上刻各種勸學名言,就把名人精神打進了孩子身體。



不知道壽鏡吾老先生看到作何感想。

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到:

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最古板的老學究們,面對調皮的孩子,也不會輕易體罰。

“打者,愛也”這種理論就更不值一駁。

已經有無數反例證明,暴力是產生不了愛的,只會摧毀一個人的自信、自尊,無任何教育意義。


心理學家武志紅就曾說:嚴厲的懲罰,是最令人絕望的教育方式。

當“棍棒”成爲一種常規手段,出的不一定是孝子,而是魔鬼。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舉的例子已經不算訓誡,而是家庭暴力。

但問題在於嚇唬還是家暴,全在於家長自己說了算。

如果我是孩子,我一定會認爲這兩者並沒有區別。

“只需要糟糕的一天,最理性的人也會變成瘋子。”


可能也有人會覺得,“那爲什麼很多老一輩的人小時候在父母棍棒教育下長大的沒有什麼心理問題,但是現在的小孩被打罵就會有心理問題?”

是現在的孩子抗壓能力太弱?其實有沒有可能是,失敗者不配有故事。

就像高考600多分的人才配上熱搜一樣。

那些被打壞了的孩子,無人在意。


當然,對家長來說,都有自己的苦衷。

教育孩子是需要耐心和時間的。

可是白天工作賺錢,已經佔用了幾乎全部精力。

在說教無力的情況下,打就成了一條捷徑。

有時候比起嘮叨孩子自己可能也“更喜歡捱打”。



也未必是真的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只是生而爲人,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

必須要懲罰,要讓孩子害怕有所敬畏。



“打孩子神器”的買家秀裏,很多人也都說買回家並沒有真打,只是當一個鎮宅寶物。

請出戒尺,讓孩子看到就知道怕,變得聽話。

實在到了使用的地步,比起拳腳,藤條傷害可控,不會鬧出人命,不會把孩子打得太狠。


都是爲了孩子好,在家裏捱打總比被社會教育好。

都是父母,我也很理解在孩子一生的教育中,只說教是遠遠不夠的,也不能太過嬌生慣養。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就說,犯了過錯的人應該受到懲罰。

但他這句話還有後半句:

他們之所以受到懲罰,不是因爲他們犯了錯,而是要讓他們日後不去犯錯。

懲罰不一定是藤條戒尺體罰。

事實上教育部出臺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中,並沒有提到老師可以用戒尺打學生。

家長自然更不該。

懲罰也不是爲了打而打,而應該像喫藥治病一樣,最終目的是育人,不是馴化動物。

說起來,現在不少家長都管孩子叫“神獸”,意思好像就是跟孩子完全沒辦法講道理一樣。


但是道理都講不通,光靠打兩下又怎麼徹底糾正。

打罵之下,孩子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改變,只是因爲恐懼做出的妥協和壓抑。

那他沒有得到回應的問題又去了哪裏。

可能好一點的情況,他自己變得抑鬱、自卑,雖然沒有安全感,但也不足以做壞事。

壞一點,他就要逆反、伺機發泄了。

或許他不會直接對抗父母,但如果用暴力對抗別人,或自己的子女,或無辜的路人呢?

而且套路用多了,孩子也被打皮了。

最壞的結果無非是被打而已,父母又捨不得打死,當然要屢教不改了。

即使孩子表面服氣了,但實際還是沒有教會孩子應該怎麼做。


打服了人,能打服心嗎?

你管得住你眼前,你管得住他的心嗎?

藤條和戒尺不管用了,下一步找楊永信?

或者再問一句,當家長覺得想打孩子的時候,究竟是孩子做錯了,還是因爲孩子沒有按照咱們家長的想法去做?

成績差就打,和同學玩就打,題做不對就打,違反父母意志的孩子就必須訓誡。

這些真的都是孩子錯了嗎?

把錯誤完全歸結給孩子,從不去想是不是其他方面有問題。

所謂的懲罰儀式感,更像是抒發家長自己暴怒無能的舞臺。

那可能孩子捱打時想的也不是改正錯誤,只是下次如何僞裝着避免被打罷了。

如此,藤條約束孩子的醜陋,也是在拷問家長的醜陋。



其實,歸根結底,說“打也,愛也”的人,可能還是骨子裏就認爲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

明白生而不養是罪,養而不教則是禍,但具體教育也只停留在震懾一個心智不成熟的幼兒上。

完全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格來尊重過。

特別是這個把藤條當成六一禮物送給孩子的媽媽。

這真的是個好主意嗎?


心裏很不是滋味,很多父母普遍用愛來精神控制孩子,用棍棒教育來身體控制孩子。

確實,父母站在高處一眼能看清的世間疾苦,這是孩子是無法看到的,所以他們愛之深,責之切。

可孩子畢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不是工具。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爲他們還小,心智並不像大人這麼完整,往往很多事把孩子打死他都想不明白爲什麼。

這就需要循循善誘,需要循序漸進。

咱們小時候捱過的打,就別再讓孩子捱了。

咱們小時候喫盡苦頭也沒過好這一生,就別讓孩子再重蹈覆轍了。

與其迷信戒尺,不如認真想一想,教育到底是爲了什麼,到底該進行怎麼樣的教育。

也不是每一個孩子都不懂父母的苦,也不是每一個父母都能理解孩子已經努力了卻還夠不着的難。


他們也會懷疑,自己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到了“別人家的孩子”。

那麼爲什麼父母就不可以做“別人家的父母”呢。

很多時候家長的說教不起作用,也就是因爲咱們大人的榜樣不夠有說服力。

所以說,教育不一定代表打,打也不一定代表進行了教育。

愛意與溫柔最終靠的是傳承,你先優秀孩子才懂得優秀,家長做好榜樣孩子也不會太差。

願意用半條命生下他,又不愛護他。您這不是擰巴了嗎?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