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港交所成功上市,上市首日收盤險守發行價,作爲一個科技互聯網觀察者、健身愛好者,也是Keep的長期用戶,首先恭喜Keep的成功上市,在目前的港股市況下,能夠掛牌就是成功,同時就Keep投資價值的分歧分享一些個人看法,本文首發於《財富》專欄,謹代表個人意見,不構成投資建議,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1、7月12日,Keep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以發行價計算市值超過152億港元,不過開盤後Keep一度破發,這也說明投資者對這個“運動科技第一股”存有巨大分歧,從不少資深投資者的視角來看,2022年公司總營收22億元的Keep,從市銷率(PS)的維度看偏貴,即使考慮到它的互聯網屬性的估值溢價,目前的價格並不便宜。

2、事實上,對於Keep的爭議一直頗大,最大的爭議在於,雖然其在互聯網行業名號很大,尤其在國內的線上健身領域也是公認的NO.1.2022年坐擁3640萬月活用戶,創始人王寧又擁有90後的光環,但公司常年的虧損狀況,與千萬級的用戶形成反差,尤其是女性用戶羣體巨大的現實,讓Keep更像是拿着金飯碗要飯,商業化遠不及預期。

3、從互聯網商業變現的角度,女性可羣的巨大商業價值自不必說,Keep正好擁有海量的女性健身用戶,但有趣的是,Keep的廣告營收比例極低,在公司整體營收上幾乎可忽略不計,最大的收入來自於瑜伽墊等健身用品的銷售。因此在公司招股書上公司號稱是國內最大的瑜伽墊品牌,這難掩公司營收變現的尷尬,畢竟相比於面膜、化妝品這些毛利率極高的品類,瑜伽墊的營收天花板很低。

4、從用戶畫像來說,Keep依靠其極強的用戶黏性,其中女性客羣又佔據主流,這本來應該是一個金礦,比如加拿大明星公司lululemoon就靠着瑜伽褲成爲行業翹楚,期市值超過了老牌巨頭耐克。如果拿Keep和lululemoon來做對比,兩者在傳播健身生活方式上是高度同質化的,但商業化和品牌調性就天差萬別了。

5、運動使我自由,這是Keep的品牌口號,對於中國的女性和白領客羣來說,健身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Keep能夠從線上健身出發,併成功完成IPO,這個羣體功不可沒,這原本應該是資本市場看重Keep未來發展前景的重點,或者說想象力,畢竟單個用戶的消費力,比擁有多少用戶更重要,只是遺憾的是,Keep在這方面顯然做的並不出色。

6、從行業維度來看,國內的體育健身雖然是藍海,表面看起來潛力無限,但卻是不折不扣的投資者墳墓,因爲市場潛規則實在太多,比如預付費、營銷至上,導致國內健身行業的金牌教練普遍有單幹的衝動,健身房和平臺很難跟教練形成長期且穩定的關係,整個行業的口碑也不好,跑路甚至成爲常態,去年下半年以來就有多家知名健身、瑜伽公司跑路或倒閉,Keep在互聯網健身上的努力,並沒有能夠用互聯網方式改變行業,這個話題有機會詳聊,爲什麼互聯網可以改變零售、打車、外賣、遊戲,出現了一批全球頂級的頭部互聯網公司,但面對健身行業卻很無力?

7、舉個例子,Keep雖然有極強的互聯網屬性,但是面對行業的諸多遊戲規則,其實也無力改變,比如其線下健身房項目Keepland,2018年剛在北京國貿上線的時候,就以售賣單個課程爲賣點,避免了用戶購買長期會員費的跑路風險(這也被超級猩猩等品牌仿效),甚至還很貼心的上線了課程費轉讓功能,每個課程70至100元的價格,對於北京國貿的白領人羣來說也能接受,曾經火爆了一段時間,但在2020年之後就全線收縮,課程費也逐步轉向用戶購買長期課,並跟傳統健身房展開團課合作,爲傳統健身房引流。

8、筆者本身上Keepland的首批忠實用戶,當時也曾經極爲看好Keep的商業價值,不過我當時確實是太年輕了,沒經歷過市場低谷的拷打,我在2020年之後也逐步轉向傳統健身房,這也說明不同於其他傳統行業,互聯網模式對於健身行業的數字化改造極爲困難,尤其是最核心的盈利模式上,很難讓這個行業從“燒錢開店-賣會員卡-資金鍊斷裂-跑路”的惡性循環中解脫出來,從行業進化的維度,急於上市的Keep也從理想轉向了現實,並向現實妥協。

9、總之,Keep上市是公司的一大步,對於中國的健身行業來說,卻只是一個小水花,並沒有給行業帶來互聯網化的脫胎換骨,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這也凸顯了互聯網思維並非是萬能的,對於上市之後的Keep來說,如何挖掘千萬級女性健身用戶這一巨大金礦,除了賣線上“獎牌”之外,是不會還有沒有更好的商業變現方法,也是接下來每個季度交財報面臨的現實考驗。尤其是Keep最大的營收來源體育健身用品,本身又是紅海市場,冷不防小米這樣的價格殺手進場攪局,考慮到Keep的品牌力並不強,如何讓貢獻了公司最大現金流的健身用品,衝出紅海走向藍海,將是上市之後的巨大考驗,希望Keep一路好運吧。

最後,附上個人的一個小結論,僅供參考,不作爲投資建議:健身的本質是售賣生活方式,但是直接靠售賣會員是沒機會的,公司商業變現需要一個更好的載體,而且必須要是極高毛利率的載體,未來通過品牌溢價來持續盈利,Keep不缺忠實客戶、女性客戶,缺的是用戶價值的高溢價變現,公司適合長期跟蹤關注,看看老前輩李寧、安踏的股價,一步走對了,步步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