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奶業再次進入週期低谷,行業虧損面超60%

在經歷了U字型反轉後,中國原奶產業沒過幾年“好日子”,就重新面臨週期性低谷。

由於國內乳製品消費疲軟,疊加近兩年國內原奶行業加速擴產,以及不斷高企的飼餵成本,原奶的供需平衡在2022年末到2023年上半年被打破,養殖虧損面超過60%,中小牧場再次面臨“殺牛”退出的困境。

在今日(7月19日)舉行的2023年中國奶業發展戰略高層論壇上,中國奶業協會名譽會長高鴻賓表示,當下中國奶業面臨着2008年以來最難的時刻。

2008年來最難一年

“我牧場的收奶價格跌到3.6元/公斤了,已經低於成本價了。”河北一家大型牧場負責人徐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於本身養殖水平高、奶牛場設施齊全,在今年奶價下行中,徐剛的牧場合同收奶價格一直比較堅挺,但近期終於也“頂不住了”。

徐剛表示,目前值得慶幸的是,雖然收購價格下滑,但簽約的奶企並沒有限收,這樣他還有騰挪的空間。但近期飼料價格又重新開始上漲,奶價還在走低,讓他對後續市場前景感到擔心,目前牧場也已經開始採取包括“殺牛”等措施,加快淘汰低產牛,而一些可淘汰可不淘汰的奶牛也加大了淘汰力度,用出售淘汰牛的款項彌補每個月的虧損,同時採取一些降本方式,比如減少非必要支出,培養優秀後備牛、發展種養一體、節省飼餵成本等,在徐剛看來,要“努力先活下來”。

相比之下,一些中小乳企的日子就更加艱難。今年5月,本報就曾報道,國內多地都出現了中小奶農合同斷檔,不得不殺牛退出的情況。

在今日論壇上,高鴻賓表示,目前無論是加工企業還是畜牧企業都面臨嚴重的困難,這也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行業最困難的一年。疫情三年,受到消費者需求的推動,國內奶業的消費增速遠超過去10年,但目前行業面臨消費疲軟、奶價下行、成本上升,給企業造成了巨大的困難和壓力。

近期農業農村部最新奶價顯示,內蒙古、河北等10個主產省份生鮮乳平均價格爲3.77元/公斤,比3月時的3.97元/公斤,又跌去0.2元,相比2021年8月時4.36元/公斤的前期高點相差更遠。

而近期飼料成本也再次上漲,WIND數據顯示,豆粕現貨均價在2023年初回落,3月跌至3808元/噸左右,但近期又回升到4332.6元/噸;玉米22省市平均價格也回升至2866.2元/噸,比2023年5月最低2743.9元/噸,有明顯反彈。

一般而言,飼料成本約佔奶牛養殖成本的65%到70%。江蘇家慧生物科技董事長宋慧亭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沒有負債的大型牧場一般公斤奶生產成本在3.8元/公斤左右,在目前的奶價水平下,除了生產水平特別高的行業前20%到30%的牧場,以及資源能力有優勢的牧場,其他牧場要想不虧損並不容易。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在今日論壇上也表示,目前上游原奶行業虧損面已經超過60%,奶牛存欄數也在減少,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輻射牧場2023年5月奶牛存欄量同比減少3.42%,3000頭以下輻射牧場存欄則減少6.28%。而且今年厄爾尼諾現象導致國內多地高溫、乾旱,夏糧價格有所上漲,因此飼料成本依然會高位運行。而未來幾個月也是牧場儲備青儲飼料的關鍵期,銷售困難、資金緊張等問題會倒逼部分牧場加速退出。但預計2023年過剩生鮮乳總量預計會超過110萬噸。

行業要如何脫困

2014年,由於市場供需失衡,國內原奶行業曾遭遇“過山車”式的週期起伏,特別是從2015年到2018年間,中國奶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國內50%的牧場陷入虧損,“倒奶殺牛”之下,國內奶牛存欄也大幅減少,根據國家奶牛體系的統計,國內奶牛存欄數從2014年的857萬頭下降到2019年的471萬頭。

2018年以來,觸底後的國內牛奶價格進入上行週期,除了乳企大規模自建大型牧場外,國內養殖戶也在加速擴欄或新建牧場,帶來了原奶供給量的快速增長,2020年國內原奶產量甚至創下13年來增速最快,當年國內奶產量和奶價完成了U字反轉。

但新週期來的格外快,2022年疫情影響下,國內乳製品消費增長疲軟,導致了原奶供給階段性過剩,疊加成本的上升,2023年上半年行業再次到了艱難的時刻。

對於目前原奶行業遭遇的困境,行業中也有諸多呼聲,有聲音認爲應該進一步加強上下游利益聯動機制等。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下游加工企業在這一輪奶業的下行中已經扛下了相當大的壓力。

李勝利透露,在2023年2月最難的時刻,國內乳企平均每天過剩噴粉儲藏的生鮮乳高達1.08萬噸,佔收奶量的17%,到2023年5月,每天噴粉數在4000噸到5000噸,情況有所好轉。

而高鴻賓在論壇上也公開表揚國內下游乳企,在行業困難的情況下,大乳企繼續保持收奶,伊利和蒙牛一度日噴粉量都高達到5000噸和4000噸,而每噴粉一噸就直接損失1萬元以上。

在參加中國奶業大會之前,北京東石北美牧場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蘇昊在自己的公衆號上發文稱,2022年國內原奶產量是3932萬噸,如果就算把28家上市乳企的淨利潤總和212億全部拿來補貼原奶價格,不過也就是摺合每公斤0.54元,空間有限。在他看來,解決奶業問題的關鍵依然是如何增加牛奶消費上。

荷蘭皇家菲仕蘭和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公佈的2023中國奶商指數顯示,2023年,國內公衆奶製品每日攝入約爲240毫升,同時近三成公衆能夠每天攝入乳製品,但相比於2021年和2022年的260毫升和255毫升有所下降。

高鴻賓認爲,奶業消費增長和國民收入水平屬於正相關,因此國內奶業消費還有很大的增長的空間,並不是碰到了天花板,但目前行業碰到的問題並不是奶業自身導致的,消費疲軟是各個行業面臨的共同壓力,但要渡過難關,依然要依靠奶企自身。這背後一方面是要靠科技進步,提升單產、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依然要靠市場的擴大,提升牛奶消費,其中發展低溫奶產品和奶酪產品是突圍的主要方向。

在高鴻賓看來,當下國內奶業正迎來格局重塑、優勝劣汰的時代,國內規模以上乳企已經從815家減少至587家,未來集中度還會進一步上升。在其他發達國家,奶業發展也曾有相同的發展軌跡,比如美國2010年到2021年10年間,養殖場數量從5.3萬個減少了近3萬個,但存欄和產量大幅增長。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