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7月19日讯(研究员董巍 张玉虹 记者 郭松峤)当下,中国推动绿色发展已进入深水区,转型金融因运而生并愈发受到关注。

近日,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主办,财联社政经研究院协办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金融沙龙”第一期专家对谈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新光大中心举行。本次沙龙主题为:“转型金融如何在中国落地”。沙龙邀请到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金院院长马骏和国际金融公司(IFC)金融机构环境社会绩效中国项目负责人袁薇,就转型金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北京市通州区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李俊霞出席活动并做开场致辞。

财联社副总编辑王全宝在主持本次沙龙时表示,转型金融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正逐渐成为全球金融界的热门话题。在双碳背景之下,将转型金融理念在中国落地是当务之急。

谈到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的区别及其实施的必要性问题上,北京绿金院院长马骏表示,目前定义下的绿色金融主要是支持纯绿或者接近纯绿的经济活动,比如光伏、风电、电动车、电池等。但还有大量高碳行业中需要向低碳转型的经济活动没有得到足够的金融支持。这些高碳行业包括火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而这些行业占经济活动的总量远远高于纯绿行业。理论上这些企业都得转型。能够成功转型的企业一般有几个特征:有强烈的转型意愿,了解转型的技术路径,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能获得金融的支持。因此,转型金融是促成企业成功转型的重要条件。从中长期来看,未来转型金融所涉及到的融资量可能会远大于纯绿金融的融资量。

国际金融公司(IFC)金融机构环境社会绩效中国项目负责人袁薇则从国际金融公司的视角分享了金融支持转型的做法。她表示,IFC从2023财年开始,未来两个财年内85%的新项目都要和《巴黎协定》的目标保持一致。从2025财年之后,100%的新投资项目要和《巴黎协定》的目标保持一致。

关于转型金融在国内外的最新进展,马骏表示,去年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就转型金融议题推出了一个全球共识,即《G20转型金融框架》。这一框架概括了发展转型金融的五大支柱:一是要有明确的界定标准;二是要有明确的披露标准;三是要有金融产品体系;四是要有政策激励机制;五是保证公正转型。“中国从去年开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在编制4个领域的转型金融目录,包括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和农业,但目前还没有发布。在地方层面,湖州市刚刚发布了第二版转型金融目录,包括九大行业106项转型活动,还配套了一些激励措施和转型指南。湖州的转型金融走在了各个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前列。”

袁薇说,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因为内部有较强的技术力量、知识储备和方法论,所以已经开始就转型项目或者转型经济活动进行评估。IFC正在中国开展转型金融试点项目,并期待在发展中国家找到一些领先的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投资和咨询来推动转型金融的发展。

关于转型金融在实体经济中如何落地的问题,在马骏看来,目前有两个比较大的瓶颈,除了目前还没有明晰的转型金融标准和披露要求之外,另一个就是在企业层面所面临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许多高碳企业缺乏转型的紧迫感和转型意愿,即还不知道它应该转型。它们没有意识到,如果不转型,企业就可能面临生存危机。第二个问题是许多企业不知道怎么转型。对这些企业来说,它们即使了解了转型的意义,也无法判断应该选取哪条技术路径。“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各方的努力,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文件、组织研讨会、窗口指导等方式进行推动,另外金融机构也应该主动辅导这些企业,为其赋能”。

马骏和袁薇在一个半小时的讨论中,通过大量具体的案例分享,给现场听众分享了转型金融的标准、披露要求、产品体系和ESG风险管理等领域的国内外经验,并和与会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

未来,北京绿金院和财联社政经研究院将继续推出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金融沙龙的系列活动,为各界人士提供绿色金融领域最新的专家视角,助力绿色金融理念的推广和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升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