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7月19日訊(研究員董巍 張玉虹 記者 郭松嶠)當下,中國推動綠色發展已進入深水區,轉型金融因運而生並愈發受到關注。

近日,由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主辦,財聯社政經研究院協辦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金融沙龍”第一期專家對談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新光大中心舉行。本次沙龍主題爲:“轉型金融如何在中國落地”。沙龍邀請到了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金院院長馬駿和國際金融公司(IFC)金融機構環境社會績效中國項目負責人袁薇,就轉型金融在中國的發展現狀、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探討。北京市通州區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李俊霞出席活動並做開場致辭。

財聯社副總編輯王全寶在主持本次沙龍時表示,轉型金融作爲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正逐漸成爲全球金融界的熱門話題。在雙碳背景之下,將轉型金融理念在中國落地是當務之急。

談到轉型金融與綠色金融的區別及其實施的必要性問題上,北京綠金院院長馬駿表示,目前定義下的綠色金融主要是支持純綠或者接近純綠的經濟活動,比如光伏、風電、電動車、電池等。但還有大量高碳行業中需要向低碳轉型的經濟活動沒有得到足夠的金融支持。這些高碳行業包括火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建築業、交通運輸業等,而這些行業佔經濟活動的總量遠遠高於純綠行業。理論上這些企業都得轉型。能夠成功轉型的企業一般有幾個特徵:有強烈的轉型意願,瞭解轉型的技術路徑,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能獲得金融的支持。因此,轉型金融是促成企業成功轉型的重要條件。從中長期來看,未來轉型金融所涉及到的融資量可能會遠大於純綠金融的融資量。

國際金融公司(IFC)金融機構環境社會績效中國項目負責人袁薇則從國際金融公司的視角分享了金融支持轉型的做法。她表示,IFC從2023財年開始,未來兩個財年內85%的新項目都要和《巴黎協定》的目標保持一致。從2025財年之後,100%的新投資項目要和《巴黎協定》的目標保持一致。

關於轉型金融在國內外的最新進展,馬駿表示,去年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就轉型金融議題推出了一個全球共識,即《G20轉型金融框架》。這一框架概括了發展轉型金融的五大支柱:一是要有明確的界定標準;二是要有明確的披露標準;三是要有金融產品體系;四是要有政策激勵機制;五是保證公正轉型。“中國從去年開始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在編制4個領域的轉型金融目錄,包括煤電、鋼鐵、建築建材和農業,但目前還沒有發佈。在地方層面,湖州市剛剛發佈了第二版轉型金融目錄,包括九大行業106項轉型活動,還配套了一些激勵措施和轉型指南。湖州的轉型金融走在了各個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的前列。”

袁薇說,多邊開發性金融機構因爲內部有較強的技術力量、知識儲備和方法論,所以已經開始就轉型項目或者轉型經濟活動進行評估。IFC正在中國開展轉型金融試點項目,並期待在發展中國家找到一些領先的企業和金融機構,通過投資和諮詢來推動轉型金融的發展。

關於轉型金融在實體經濟中如何落地的問題,在馬駿看來,目前有兩個比較大的瓶頸,除了目前還沒有明晰的轉型金融標準和披露要求之外,另一個就是在企業層面所面臨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許多高碳企業缺乏轉型的緊迫感和轉型意願,即還不知道它應該轉型。它們沒有意識到,如果不轉型,企業就可能面臨生存危機。第二個問題是許多企業不知道怎麼轉型。對這些企業來說,它們即使瞭解了轉型的意義,也無法判斷應該選取哪條技術路徑。“要解決這兩個問題需要各方的努力,首先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文件、組織研討會、窗口指導等方式進行推動,另外金融機構也應該主動輔導這些企業,爲其賦能”。

馬駿和袁薇在一個半小時的討論中,通過大量具體的案例分享,給現場聽衆分享了轉型金融的標準、披露要求、產品體系和ESG風險管理等領域的國內外經驗,並和與會者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動。

未來,北京綠金院和財聯社政經研究院將繼續推出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金融沙龍的系列活動,爲各界人士提供綠色金融領域最新的專家視角,助力綠色金融理念的推廣和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升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