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由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主辦的“光伏行業2023年上半年發展回顧與下半年形勢展望研討會暨2023光伏行業供應鏈發展(宣城)論壇”在安徽省宣城市召開,陽光電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正泰、一道新能源等光伏龍頭企業參加。

在擴產潮背景下,光伏行業的理性發展成爲本次論壇熱議的話題。

對話環節,談及現在光伏企業擴產是否理智時,某龍頭企業一把手笑稱,“基本上都說自己的發展是理性的,人家的發展是不理性的。”

天合光能(688599.SH)董事長高紀凡表示,近幾年,在雙碳戰略的頂層設計、資本市場的認可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光伏市場確實呈現出蓬勃的高增長態勢,而現在產業端和資本市場擔心行業發展“過熱”。

他認爲,今年市場大概增長量50%以上,達到大概450~480GW,明年可能會到將近550~600GW規模,後年還會增長。

“未來就是現在整個發展的慣性結果。”談及擴產潮對於未來行業格局的影響,高紀凡還做出以下三點預判。

競爭關係方面,高紀凡呼籲,領先的大企業與其他企業進行錯位競爭。他認爲,已有先發優勢的企業和新興企業之間,已有優勢的企業在未來3~5年內,如果各方面足夠努力,仍將繼續保持優勢地位;新興企業抓住差異點發展也能取得優勢,但如果與優勢企業進行同質化競爭,基本很難成功。

合作關係方面,多做優勢互補的合作,企業才能走得久。光伏產業鏈的上下游在橫向跨界一體化過程中對行業的競爭格局帶來很大的變化,但高紀凡認爲,一個企業不可能所有東西都能做好,未來在行業競爭中勝出靠的是優勢互補的合作。

另外,他認爲,跨界光伏的現象本身很正常,但是進入行業後是否能做好仍極具挑戰,在高強的競爭下,新進入者的整個綜合能力沒構建起來。

面對光伏行業當前熱度極高的投資擴產潮,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此前也在SNEC光伏展期間公開呼籲,光伏業界同仁一定要保持理性、謹慎,一定要把技術創新放在發展的第一位,堅持全行業在技術上的協同創新,不斷加大技術研發投入,進一步加快創新速度,嚴把產品質量關,這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二季度以來,僅晶科能源(688223.SH)、晶澳科技(002459.SZ)、通威股份(600438.SH)、隆基綠能(601012.SH)、天合光能(688599.SH)這五家頭部光伏企業的擬投資規模已高達900億元。

比如,TOPCon出貨領先的晶科能源(688223.SH)今年5月底宣佈“豪擲”560億元,擬在山西規劃建設年產56GW的垂直一體化大基地項目,包含56GW單晶拉棒、56GW硅片、56GW高效電池和56GW組件。

那麼,這些企業扎堆大擴產真的是“失了智”嗎?

“一方面,光伏行業非常卷,這種競爭格局決定了光伏企業不擴產就有隨時被超越的風險。比如某家企業今年融資慢一點或者擴產節奏慢一點,很快就會反映到市場排名和企業競爭力上面。”某A股上市光伏一線企業高管在談及擴產理由時這樣回答第一財經記者。

“另外,光伏產業具有後進優勢,越是新擴的產能成本越低、光電轉換效率越高,這種特點下企業沒有理由不擴產。”該高管向第一財經記者補充道,大概在十幾年前,光伏設備的折舊週期還有10年左右,後來通過改變財務計算方式,光伏設備折舊週期被縮短至6年,這兩年聽說折舊縮至5年甚至未來不排除要改成3年。“從光伏設備折舊週期的縮短規律也可以側面反映出,現在光伏行業競爭和迭代的速度之快,不繼續擴產就等着被超越吧。”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