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B02-B03版圖片/視覺中國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
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

“當前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中美兩國又一次處於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需要雙方再一次作出選擇。”7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到訪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時這樣表示。

過去一個多月以來,美國政府高級官員接連訪華,爲冰封的中美關係帶來了“解凍”的契機。而這位半個世紀前曾推動中美關係“破冰”及建交的“老朋友”的到來,不僅受到了中國官方的高規格接待,也獲得了民間的高度關注。

作爲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中美關係的穩定關係到全球的穩定與繁榮,也因此,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中美近期的互動交往。然而,多位學者表示,美國高官系列訪華之行雖然有利於中美恢復各領域對話接觸,但或難真正推動中美開展合作。還有學者指出,若是美方不改變對華認知,中美關係很難長期穩定發展。

百歲基辛格訪華 “基辛格式”外交智慧受關注

百歲基辛格訪華,或許是近期最引發熱議的中美交往之一。尤爲值得關注的是,中方將習近平主席會見基辛格的地點放在了釣魚臺國賓館5號樓——那是半個世紀前基辛格第一次見到中國領導人的地方,具有極大的象徵性意義。

“感謝習近平主席選擇在我首次訪華會見中方領導人的釣魚臺國賓館5號樓會見我。”基辛格在7月20日的會見中表示,“美中關係對於美中兩國和世界的和平繁榮至關重要……我願繼續爲增進美中兩國人民相互理解作出努力。”

基辛格曾擔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和國務卿,在中美關係發展史上曾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直接參與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多項重要事件和主要進程,是中美關係“破冰”的重要推動者、直接參與者和見證者,其中基辛格祕密訪華被認爲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外交事件。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祕密訪華,在北京和周恩來舉行會談,並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正常化等問題交換了意見。1972年2月,基辛格陪同美國時任總統尼克松訪華,兩國隨後發佈了《上海公報》,宣佈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此後的近半個世紀以來,基辛格訪問中國逾百次,對於中美關係的發展提出了許多遠見卓識。今年5月27日,基辛格迎來了百歲壽辰。生日後不久,基辛格再次訪問中國,並得到了中方高規格的接待。

7月18日,中國國防部發布消息稱,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李尚福當天在北京會見來訪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7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在北京會見基辛格。

7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釣魚臺國賓館5號樓會見了基辛格。他指出,基辛格博士剛剛度過百歲生日,他訪問中國已經一百多次,這兩個“一百”加在一起,使他這次訪華具有特殊意義。“我們不會忘記老朋友,不會忘記你爲推動中美關係發展、增進中美兩國人民友誼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會見後,習近平主席爲基辛格舉行午宴。據報道,宴會專門準備了中國特色的“百壽桃”,由9個小壽桃圍繞着一個裏面包裹着90個壽桃的大壽桃,顯示出中方對“老朋友”的祝福和敬意。菜單安排也非常講究,許多菜品是當年基辛格陪同尼克松總統訪華時的菜品。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刁大明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基辛格此次訪華受到了中方高度重視,傳遞了兩方面的信號。一方面,這體現出中方對於基辛格在推動中美關係“破冰”及建交方面歷史性貢獻的尊重。

另一方面,這也傳達出中方希望美國政治人物能夠不忘中美建交的初心,正確認知這些歷史事件帶來的寶貴經驗,拿出當時的美國領導人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掌控力,發揮基辛格式外交智慧,從而穩定發展好中美關係的期待。

王毅在會見基辛格時也表達了這一點。他表示,基辛格博士爲中美關係“破冰”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爲增進兩國相互瞭解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方珍視同老朋友建立的友誼。他指出,美國對華政策需要“基辛格式”的外交智慧,需要“尼克松式”的政治勇氣。

基辛格當天則表示,無論如何困難,美中雙方都應平等相待,保持接觸,試圖孤立或隔絕另一方都是不可接受的。他強調,自己雖不擔任公職,但關心美中關係,支持近期雙方致力於改善關係的努力。

對於基辛格訪華,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18日對媒體表示,美國國務院已事先知悉基辛格將訪問中國,但基辛格此次是以個人身份訪華,並非代表美國政府。他還透露,美國現任國務卿布林肯上月訪華期間已被中方告知基辛格將要訪華。

美國媒體稱基辛格的突然訪華“令人驚訝”,同時關注到他在中國受到的高規格禮遇。美聯社稱,在雙邊關係急劇下滑的背景下,中國希望基辛格的訪問能使中美關係恢復積極的發展勢頭。

美高官接連到訪 專家稱仍需看美方後續行動

基辛格是近期到訪中國的三位美國前任和現任國務卿之一,他的訪華行程和另一位美國前國務卿約翰·克里有所重合。克里7月16日至7月19日作爲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訪問中國,其間和多位中方官員舉行了會談。這是克里作爲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第三次訪華,也是今年以來中美首次面對面進行氣候問題磋商。

值得關注的是,克里也是一個月以來第三位訪華的美方高級官員。在他之前,美國現任國務卿布林肯、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曾於6月中下旬和7月上旬先後訪華。有消息稱,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也有意於近期訪華。

“從今年5月初以來,中美雙方的高層互動就進入了一種加速的積極態勢。過去一個月以來,布林肯、耶倫、克里先後訪華,某種程度上意味着中美關係開啓了一個新的機會窗口,雙方溝通互動開始頻繁,由此也給國際社會發出了一箇中美關係可以走向相對穩定的積極信號。”刁大明對新京報記者表示。

今年2月的“氣球事件”之後,中美高層對話交往幾乎陷入停滯,爲本就緊張的中美關係又蒙上了一層陰影。但布林肯訪華之前,中美之間的接觸已明顯增加,釋放了積極的信號。

5月10日至11日,王毅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會晤。5月下旬,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赴美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部長級會議,其間分別與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和商務代表戴琪舉行會談。

6月5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美大司司長楊濤分別同來訪的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高級主任莎拉·貝蘭舉行了會見、會談。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袁徵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2月份的“氣球事件”之後,中美兩國間的高層往來受到了影響。中方雖然一直秉承着願意對話的態度,但美方多次炒作臺海問題、在多個議題上無端指責中國,實際上並無誠意開展對話。

“不過,雙方逐漸都意識到了,在中美關係越是緊張的時候,越需要溝通和對話。”袁徵表示,從美方的角度來說,其多次表達了希望和中方對話的態度,而中方一直也希望通過對話避免戰略誤判、緩和矛盾分歧、讓中美關係穩定下來,由此雙方共同推動實現了近期美方的一系列訪問。

讓中美關係“穩下來、好起來”是中方的期待。習近平6月19日在北京會見到訪的布林肯時表示,“中方始終希望中美關係能夠健康穩定,相信兩個大國能夠排除萬難,找到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正確相處之道。希望美方採取理性務實態度,同中方相向而行,共同努力,堅持我同拜登總統巴厘島會晤達成的共識,把有關積極表態落實到行動上,讓中美關係穩下來、好起來。”

事實上,布林肯、耶倫、克里在結束訪華行程時都作出了相對積極的表態。作爲自2018年以來首位訪問中國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離開中國前表示,雙方都已認識到穩定中美關係的必要性。他表示,他實現了此行的目標,包括直接向中國表達關切、試圖建立對話渠道和探索合作領域等方面。

對於布林肯訪華之行,美國總統拜登當地時間6月19日表示,“我們(美中)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耶倫7月9日在結束訪華的新聞發佈會上則表示,她和中方高層官員的會晤“直接且富有成效”,有助於穩定兩國關係。她還強調,美方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鉤”,因爲經濟“脫鉤”對兩國來說都是災難性的,也會給世界帶來不穩定。

氣候問題一直被外界認爲是在中美關係陷入低谷時期也可以且必須推進合作的一個領域。然而,去年8月,時任美國聯邦衆議院議長佩洛西不顧中方強烈反對竄訪中國臺灣地區,令中美關係一度陷入建交以來的“冰點”,中美之間的氣候合作也隨之中斷。克里此行恢復了中美之間在氣候領域的對話。他7月19日結束訪華行程時表示,此行“非常融洽”且“富有成效”,他和中方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雙方在某些問題上達成了明確的一致,未來一段時期內雙方將繼續保持溝通。

對於美國高官接連訪華,多名中方學者認爲這有其積極意義,但不應對其期待過高。袁徵表示,在當前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的背景下,這些訪問給了雙方就一些問題交換看法,以避免造成戰略誤判、引發更大危機的機會。但是,這些訪華不太可能推動中美雙方在一些問題上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刁大明也認爲,中美高層之間的溝通有助於雙方明確對方立場和關切,從而減少誤解誤判,但這些訪問能否有效地推進雙方更深層次合作,甚至進一步推動中美關係向好發展,仍需要看美方後續的行動。“談總比不談強,因爲談了,也許可以避免出現更糟糕的情況。但光說不做,美方始終讓承諾在風中飄揚,很難想象能夠推進更爲深入的合作。”

美國不會停止打壓中國 中美關係未來仍存變數

近幾年來,中美關係備受國際社會關注。2022年11月,中美兩國元首在巴厘島會晤並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爲中美關係發展指明瞭方向。但此後,美方並未積極踐行承諾,甚至因“氣球事件”單方面取消了布林肯訪華行程,由此中美關係再陷低谷。在這一輪的美國高官密集訪華過後,中美關係會走向何方?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羅傑斯·史密斯(Rogers Smith)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中關係無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作爲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和最主要的兩個排放國,美中兩國的政策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類是否能夠以及會以什麼條件生存下來;兩國的經濟也緊密相連,因此如果兩國之間破壞性的競爭超越合作,那麼世界也無法繁榮。”也因此,史密斯認爲,即使短期內無法產生明顯結果,美中兩國保持密切的溝通也非常重要。

但在新加坡資深外交家馬凱碩看來,美國高官訪華結果存在悖論。他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方面,這些訪問是積極的,因爲其讓中美之間得以開展對話討論,以避免兩國關係持續惡化;另一方面,這些訪問什麼都沒有改變,美國仍然會試圖阻止中國的崛起、阻止中國成爲第一。

事實上,雖然拜登政府高官近來接連訪華,但美國一些政客並未放棄對華遏制的戰略。當地時間7月20日,美國衆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舉行聽證會,討論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

在聽證會上,美國官員大肆渲染所謂“中國威脅”,堅持對中國進行遏制的政策。主管印太安全事務的美國助理國防部長拉特納聲稱,美國軍方在“與中國的戰略競爭中”持續加大關鍵軍事領域投資,並“支持臺灣強化自衛能力”。主管出口管理工作的助理商務部長肯德勒稱,美國政府正在使用各種戰略性的工具,“有效地遲滯”中國在人工智能和超算等方面的發展。

“地緣政治有一條鐵律,即每當世界頭號新興大國——當下是中國,即將超越世界頭號強國——當下是美國之時,世界頭號強國總是試圖壓倒世界頭號新興大國。”馬凱碩稱,也因此,外界對於美方官員的訪問不應抱有任何幻想,認爲這些訪問可以阻止中美之間的競爭。

這也是許多美國學者的觀點。史密斯表示,布林肯等人訪問的重要性主要在於,凸顯了雙方參與對話討論的意願,但其成效卻沒有外界所希望的那麼高,更不會讓中美之間的氛圍發生重大改變。在他看來,中美兩國在利益、政策、價值觀等許多方面存在衝突,而這些衝突不太可能得到完全解決,因此中美關係短期內無法根本好轉。

美國萊斯大學政治學教授馬克·瓊斯(Mark Jones)則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此類訪問對於防止美中關係進一步惡化、防止一些小的獨立事件升級爲重大沖突非常重要。但整體而言,美國和中國仍然會是“全球競爭對手”,雙方關係可能會持續緊張,甚至不排除發生衝突的可能。

中美建交之後,兩國關係雖然也有跌宕起伏,但總體砥礪前行,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自2017年美國開始推進所謂的“戰略競爭”,中美關係逐漸深陷寒冬,難以回春。

目前,美國政府的對華戰略基本定型,也就是將中國定位爲所謂“頭號戰略競爭對手”。袁徵表示,美國政府的對華戰略是,該對抗的時候就對抗,需要合作的時候再合作,呈現出明顯的霸權思維。因而總體來說,當前中美之間的戰略互信盡失、競爭博弈加劇,兩國關係仍處於低谷,面臨着很多的矛盾和挑戰。

對於中美關係陷入低谷,外交部美大司司長楊濤6月19日晚在介紹布林肯訪華相關情況時表示,其根源在於美方抱持錯誤的對華認知。他還指出,中美關係歷經波折,美方有必要深刻反思,敦促美方不要拿國強必霸的模板來鏡像中國。

在刁大明看來,美國政府將中國視爲所謂戰略競爭對手,根源在於其對華認知出現偏差,沒有正確認知中國、認知世界、認知中美關係。面對本國出現的問題,美方試圖通過大國競爭的方式實現“內病外治”,其實不但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還破壞了外部國際環境,更加不利於自身的發展。

“中方的態度是一貫的,本着對國家、對世界負責任的態度來處理中美關係。但美方在積極與中方互動的同時背後也有其私心。”刁大明指出,美國自身經濟發展受限、國內問題突出、在全球治理上也面臨困境,所以要求中方予以配合,與此同時美方繼續打壓遏制中國,這顯然不是一個正確的相處之道。

以中美軍方接觸爲例,刁大明稱,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李尚福近日在北京會見了基辛格,這其實充分說明中國軍方希望和美方進行溝通,此前之所以沒有實現溝通的原因完全在美方。“在美方給中國軍方高層施加着非法制裁的情況下,兩國根本不具備軍方高層溝通的任何必要氛圍和條件。”

對於中美關係的未來,史密斯認爲,美國和中國不能陷入一場各自尋求成爲“勝利者”的競爭之中,這樣只會導致“雙輸”,世界也會因此受到極大影響。相反,兩國必須找到那些在不侵犯對方核心價值觀或利益的情況下可以相互合作的領域,從而實現共同的繁榮。

刁大明則指出,“中美互動的歷史經驗其實告訴了我們正確的中美相處之道,那就是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一基本準則。”他表示,在恢復並保持溝通的同時,美方也必須停止對中國的打壓遏制,切實落實拜登總統此前作出的承諾,這樣纔能有效推進後續的切實合作,從而確保中美關係進入穩定發展的態勢。

實際上,在談到未來中美關係的發展時,習近平7月20日對基辛格表示,中美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榮,關鍵是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項原則。在此基礎上,中方願同美方探討兩國正確相處之道,推動中美關係穩步向前,這對雙方都有好處,也將造福世界。

新京報記者 謝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