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美國太空行業組織——太空基金會發布報告稱,全球太空經濟在2022年增長了8%,達到5460億美元,預計未來五年將再增長41%。太空基金會的報告納入51個政府的支出,以及11個航天工業子行業公司的商業收入。當前,在全球範圍內,利用太空高遠位置優勢,提供通信、導航、遙感等信息服務,仍是太空經濟的主要業態。

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航天行業公司的收入增長至4276億美元,高於前一年的3962億美元;其中1/3來自基礎設施和對太空活動的支持,例如用於衛星通信的地面站,其餘的則來自天基產品,即衛星;最大的單一業務是出售定位、導航和授時(PNT)衛星數據,佔所有商業收入的39%。

另據歐洲諮詢公司發佈的《太空經濟報告2022》顯示,2022年全球太空經濟總額達4640億美元,較上一年度增長8%。其中,83%的增長貢獻來自衛星服務商,包括電信、地球觀測與利用衛星導航提供服務的公司。

去年的收入增長是在風險資本行業出現週期性波動的情況下實現的,由於主要央行加息導致利率上升,許多初創行業獲得融資的渠道變得稀缺。

太空資本的報告顯示,去年流入太空企業的私人投資大幅放緩至200億美元,遠遠低於2021年創紀錄的474億美元。太空資本是一家專門投資太空技術的風險投資公司。

太空基金會研究與數碼編程總監萊斯利·康恩表示:“商業太空飛行是整個太空經濟中至關重要的增長領域。在五年內,一定會看到太空和太空資產的真正加速和擴張。”

在商業收入增長的同時,去年太空發射的次數也在激增。太空基金會表示,全球2022年共嘗試了186次太空發射,高於前一年的145次,商業發射佔81次,其中有50次是由埃隆·馬斯克麾下的SpaceX公司進行的。

與此同時,各國政府去年在太空項目上的支出增長了8%,達到1190億美元,低於2021年22%的增幅。

太空基金會預計,隨着各國致力於探索月球,並優先考慮具有軍事應用的大型衛星星座,今年公共部門在太空方面的支出將加快。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推進阿爾忒彌斯計劃,其目標是重返月球並建立長期科研基地,最終登陸火星。

太空基金會的數據顯示,美國佔太空領域總支出的近60%,中國排在第二位,佔14%,歐洲航天局排名第三,佔5%。這三者長期以來都是太空領域最大的參與者,不過與過去相比,更多的國家在整體太空支出方面作出了貢獻。

康恩表示:“不僅一直在太空發展的政府增加了支出,而且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併成爲了太空的一部分。”他指出,目前約92個國家擁有衛星在軌道運行。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加快培育發展太空經濟新業態。長期以來,航天技術在我國的自然災害監測、通信服務、導航等“公共”“公益”服務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當前,我國火箭發射、衛星製造、遙感、通信、導航等技術已趨於成熟,並開始向大衆應用擴張,太空經濟融資越來越熱。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太空經濟相關企業有49.2萬餘家,其中,近三年(2020-2022年)新增註冊相關企業分別爲6.5萬餘家、8萬餘家以及8.6萬餘家。

提到太空商業化,“太空旅遊”讓人浮想聯翩。現如今,太空旅遊已然不是新鮮事。2021年9月,4名遊客乘坐SpaceX的“龍飛船”體驗了人類首次商業太空旅行。藍色起源、維珍銀河也不甘落後,兩家公司累計完成十餘次載人太空旅行,超70人親眼感受到太空的魅力。

據瞭解,按照軌道高度來劃分,主要有軌道太空旅遊和亞軌道太空旅遊兩種。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太空文化傳播青少年工作委員會委員王君毅介紹,太空旅遊首先有望帶火商業航天員訓練服務,進入太空的遊客需要專業的訓練以幫助他們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太空旅遊以及早日適應太空環境。其次,亞軌道太空旅遊的實現需要空天飛機、商業性載人飛船或太空氣球的支持,相關航天器製造將對製造業有強有力的帶動作用。

此外,軌道太空旅遊目前主要通過國際空間站實現,隨着太空旅遊的普及,將催生出更加怡人舒適的商業空間站建設需求。

“我國空間站建造剛剛完成,從技術角度上已具備開展商業太空旅遊的條件,未來可期。”王君毅說。

北京商報綜合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