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彭博新聞社7月24日文章,原題:氣候變化正在遏阻印度糧食安全  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人均耕地資源比希臘或阿爾及利亞還要少。這將使生活更加艱難,因爲一個變暖的星球破壞了維繫其數千年繁衍生息的降雨和陽光循環。上週,印度暫停了非印度香米品種的出口,原因是季風帶來的強降雨破壞了新種植的冬季收割作物。由於大米零售價格在過去一個月上漲3%,過去一年上漲11.5%,莫迪政府希望通過爲國內市場儲備更多糧食來抑制食品價格上漲。

大米並不是唯一陷入危機的作物。幾個月來,番茄價格因強降雨上漲5倍甚至更多,針對商店、市場和卡車的搶劫案頻發,農民們不得不在地裏露營,以保護自己的西紅柿不被盜竊。到目前爲止,印度最具政治爭議的作物洋蔥基本上沒有受到影響。然而,這並不能保證形勢會穩定下來。2024年第二季度即將舉行大選的新德里一直在囤積洋蔥,以期平息價格波動。

值得注意的是,整個印度眼下並沒有出現特別不尋常的季風。到目前爲止,降雨量比平均水平高出約5%,但這個平均值掩蓋了空間和時間上的巨大波動。根據氣候模型幾十年來的預測,隨着氣候變暖,季風變得更加強烈,溫暖的空氣攜帶更多水分,並以更不可預測的方式大雨傾盆,導致乾旱和洪水的更不穩定的循環。這將阻礙整個國家的發展。2017年,極端天氣已經給印度造成了100億美元的損失,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0.4%左右。一個僅佔全球歷史碳排放量3.7%的國家,卻面臨着一些最嚴重的損害。與此同時,莫迪領導的印度政府要爲自己的政策選擇負責,其中許多政策選擇只會加劇全球變暖背景下的糧食安全問題。

以公路運輸爲例。在向電動汽車和公共汽車的轉變方面,印度遠遠落後於其他主要汽車市場,2022年的銷量百分比爲個位數。其中一個因素是充電站的普及率不高,每個公共充電站要服務135輛汽車,而美國爲19輛,中國和荷蘭爲6輛。

此外,如果印度的政策制定者想要減少排放,同時減少石油對國際收支的影響,他們需要扭轉目前優先考慮生物燃料而不是電氣化的局面。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印度也需要提高自己的水平。2022年安裝的15.7千兆瓦的風能和太陽能,僅爲政府設定目標的一半左右。2028年3月前,計劃中的每年500千兆瓦的招標顯然更加雄心勃勃,但它們首先需要落實。

21世紀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將是印度,但在未來10年,沒有哪個國家的排放量比它增長得更快。如果新德里不希望看到農作物歉收、洪水、乾旱、出口禁令和農民自殺的未來,需要全力扭轉這一趨勢。(作者大衛·菲克林,任重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