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村的故事

文/李燕燕

瓦屋村的高处,建着一座亭子,站在那里不仅可以鸟瞰坡地上大片大片的李树,还能看见山坳里立着的一座座土坯房。这些颇具民族风格的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带着“谭妹子”这样的土家族儿女的成长记忆,将被永久保存……

农村的大堂屋,屋子中间燃着一堆柴火,火舌随着半开的大门外涌进的雪风不停跳动。屋子很大,满满当当坐了20来个村民。上午,村干部就通知说鼎鼎大名的“谭妹子”要来组里开“院坝会”,动员大伙儿把土地拿出来“入股”,一块儿种李子。

“谭妹子”叫谭建兰,从2003年起做辣椒生意。人人都知道川渝嗜辣亦产辣,“石柱红”则是重庆本土辣椒的顶级“品牌”。在石柱县,只要提起“石柱红”,就绕不开“谭妹子”。

那天下午,这20来个村民挤挤挨挨坐在门后,对面的“谭妹子”眉飞色舞,开出的条件很是诱人——

“……前三年农民可以种植矮秆农作物,公司给予每年每亩200元的土地补偿金,第四年按照400元每亩进行保底分红,如果超过400元按照实际所得分取红利,如果低于400元按照400元保底支付农民的红利,农民另外还有务工收入……”

“谭妹子”所说的,是一种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怕大家算不过这笔账,“谭妹子”像个小学数学老师一般掰着手指,十个指头都轮上了。

“大家一定要相信我们……”

“既然你们那么好那么讲信誉,我们同意土地入股的话,你能不能把十几年的分红一次性发了,这样我们才能放心!就问你能不能做得到?”突然,有村民发出质疑。

“谭妹子”对这样的质疑并不感觉惊讶,因为她在其他村组开院坝会的时候,也能明显感觉出村民的警惕。

事实上,2017年12月在桥头镇开的那些院坝会,挨家挨户做工作碰到的那些坎儿,“谭妹子”早已见惯。

在土生土长的石柱土家人“谭妹子”心中,家乡的农业一直很“牛”。也因为如此,1968年1月出生于石柱县中益乡,初中毕业便跟着家里哥哥姐姐四处跑生意的“谭妹子”,偶然看到石柱电视台播出招辣椒经销商的广告,便心动不已,想着跟县里的产业走,一定能开拓出一条新路子。2003年4月中旬,“谭妹子”在成都五块石那个全国客商云集的农货产品批发集散市场,租下一套没有家具的房子,打地铺吃泡面,开始一家一家跑业务。没有现成的销售渠道,她就天天泡在超市里,拿起泡菜、豆瓣酱等调味品的瓶瓶罐罐,捧着小本子记录生产厂家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回到住处一家一家打电话。

收货,送货,历程周而复始,一趟又一趟。颠簸的乡间小道、盘山公路、县城、高速公路、成都的辣椒加工厂,如此循环往复,一天又一天。

小小的“石柱红”,在“打市场”的“开拓者”们的努力下,从成都扩展到全国,“谭妹子”的“石柱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便应运而生。之后,“谭妹子”到乡间动员乡亲们一起种植辣椒,数年之间,“石柱红”的品牌渐渐立起来,石柱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的辣椒基地达到1.1万亩,年收购加工辣椒近9000吨,带动6800户农户增收致富,带动840户贫困户脱贫攻坚。“谭妹子”自己,则捧着“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青年农民致富标兵”“重庆市劳动模范”“重庆市杰出青年农民”等荣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第三届、四届市人大代表”等光环。

“荣誉和头衔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自豪和骄傲,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她说,“我是带着责任来到桥头镇的。”

2017年12月的那天下午,在村民要求“谭妹子”爽快地一次性拿出十几年的分红之后,现场一片寂然,“谭妹子”几番解释未果,留下一句话,“我是不是能够兑现承诺的人,你们以后就能知道。”

对于桥头镇,“谭妹子”并不陌生。龙河流经的桥头镇,历史文化传说多得不胜枚举,且这一带因为地理条件及气候特质,本就应是富庶的鱼米之乡。2017年冬天,石柱县委、县政府决定依靠北纬30度的气候优势,充分用好山地优势发展脆李产业,“谭妹子”再次积极响应号召,来到了曾经熟悉的桥头镇。

她还记得走进瓦屋村的情形。入冬,田间寂寥满目荒土,最多见的是已经枯黄的一人多高的巴茅草。2017年,瓦屋村顶着“贫困村”的帽子。想想下午院坝会的情形,她有点沮丧,但多年的摔打历练让她迅速调整心态,晚上来到另一个农家院坝时,她又精神头十足。她知道,村民们担心自己做不好很正常,虽然她因为辣椒有了名气,但要村民们在新的领域认可自己,唯有实打实的行动和成效。她还知道,村民们都想脱贫摘帽,都有着振兴乡村的朴素愿望。

在瓦屋村,她频繁地与村民打交道,瓦屋村的村民们也在悄悄观察着周遭的动静。在另一个村组的院坝会,开了一整晚。“谭妹子”亮着嗓子大声承诺:“我们一定要将桥头的脆李种植成为品质最好的水果,一定要带动大家增收致富!”片刻沉寂之后,掌声渐次响起,人群中有声音响起:“行,我们信你一次!”那晚院坝会结束,已经是夜里十二点。

最终,“谭妹子”在村民的支持下,在桥头镇的瓦屋村、马鹿村、长沙村种植脆李1800多亩。

行动重于话语。为了兑现承诺,她在桥头镇一扎就是四年。听说有机肥好、打菜油的油饼好,就到处托人找有机肥找油饼;听说茂县人修枝技术好,就花大价钱请茂县的师傅过来修枝整形;听说巫山脆李好,赶紧过去学习技术。在“谭妹子”的手机上,每天打开的头条抖音都与李子种植技术相关。为了发展新兴的水果产业,她牵头成立了县里的“水果协会”。在桥头镇“开疆拓土”的几年间,她过着只有投入没有收入的生活。

也就是在这几年里,村民的务工收益明显提高。2019年,瓦屋村整村脱贫摘帽。2021年,桥头镇成为重庆市“乡村振兴”示范点之一。

虽然果子还挂在树上,但“谭妹子”已经开始在全国寻找“买家”,“和当年用辣椒打天下一样,我跑100个地方,倘若有20个买主,那我也赢了。”她说。

就在李子熟了的那些天,有收果的老板来到“谭妹子”的李园。看着收果老板在果园转转看看,时不时举起一颗果子嗅嗅,在商海搏杀多年的“谭妹子”竟然紧张得有些手足无措,收果老板拿起刚从树上摘下的一颗紫红色亮晶晶的“五月脆”,咬了一口。她立刻紧张地盯着他,观察着他脸上的表情变化,“嗯,这果子好,汁多脆甜,这果子安逸。”那个老板边吃边说。闻言,“谭妹子”长长舒了一口气,眼里却突然涌上一股涩涩的感觉……

如今有人到桥头镇参观李园,“谭妹子”就会把他带到瓦屋村的高处,那里建着一座亭子,站在这个地方,不仅可以鸟瞰坡地上大片大片的李树,还能看见山坳里立着的一座座土坯房。

那些颇具民族风格的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带着“谭妹子”这样的土家族儿女的成长记忆,将被永久保存。据说,这些无人居住的老房作为蕴涵历史文化的闲置资源,已经被记入桥头镇乡村振兴的长远规划中——政府出面向老房主人寻租,一租20年。目前老房正在进行内部修葺,不久的将来,它们会变身成为乡村博物馆、民宿……游客自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循着环湖步道缓缓行过,最终落脚于这些土家木楼,在漫天晚霞中立在栏台边感受带着故事的风。

(原文刊发于《中国妇女报》2023年7月27日第6版)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涌

审核:冯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