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村的故事

文/李燕燕

瓦屋村的高處,建着一座亭子,站在那裏不僅可以鳥瞰坡地上大片大片的李樹,還能看見山坳裏立着的一座座土坯房。這些頗具民族風格的土木結構的老房子,帶着“譚妹子”這樣的土家族兒女的成長記憶,將被永久保存……

農村的大堂屋,屋子中間燃着一堆柴火,火舌隨着半開的大門外湧進的雪風不停跳動。屋子很大,滿滿當當坐了20來個村民。上午,村幹部就通知說鼎鼎大名的“譚妹子”要來組裏開“院壩會”,動員大夥兒把土地拿出來“入股”,一塊兒種李子。

“譚妹子”叫譚建蘭,從2003年起做辣椒生意。人人都知道川渝嗜辣亦產辣,“石柱紅”則是重慶本土辣椒的頂級“品牌”。在石柱縣,只要提起“石柱紅”,就繞不開“譚妹子”。

那天下午,這20來個村民擠擠挨挨坐在門後,對面的“譚妹子”眉飛色舞,開出的條件很是誘人——

“……前三年農民可以種植矮稈農作物,公司給予每年每畝200元的土地補償金,第四年按照400元每畝進行保底分紅,如果超過400元按照實際所得分取紅利,如果低於400元按照400元保底支付農民的紅利,農民另外還有務工收入……”

“譚妹子”所說的,是一種鄉村振興的發展模式,怕大家算不過這筆賬,“譚妹子”像個小學數學老師一般掰着手指,十個指頭都輪上了。

“大家一定要相信我們……”

“既然你們那麼好那麼講信譽,我們同意土地入股的話,你能不能把十幾年的分紅一次性發了,這樣我們才能放心!就問你能不能做得到?”突然,有村民發出質疑。

“譚妹子”對這樣的質疑並不感覺驚訝,因爲她在其他村組開院壩會的時候,也能明顯感覺出村民的警惕。

事實上,2017年12月在橋頭鎮開的那些院壩會,挨家挨戶做工作碰到的那些坎兒,“譚妹子”早已見慣。

在土生土長的石柱土家人“譚妹子”心中,家鄉的農業一直很“牛”。也因爲如此,1968年1月出生於石柱縣中益鄉,初中畢業便跟着家裏哥哥姐姐四處跑生意的“譚妹子”,偶然看到石柱電視臺播出招辣椒經銷商的廣告,便心動不已,想着跟縣裏的產業走,一定能開拓出一條新路子。2003年4月中旬,“譚妹子”在成都五塊石那個全國客商雲集的農貨產品批發集散市場,租下一套沒有傢俱的房子,打地鋪喫泡麪,開始一家一家跑業務。沒有現成的銷售渠道,她就天天泡在超市裏,拿起泡菜、豆瓣醬等調味品的瓶瓶罐罐,捧着小本子記錄生產廠家的地址和聯繫電話,回到住處一家一家打電話。

收貨,送貨,歷程週而復始,一趟又一趟。顛簸的鄉間小道、盤山公路、縣城、高速公路、成都的辣椒加工廠,如此循環往復,一天又一天。

小小的“石柱紅”,在“打市場”的“開拓者”們的努力下,從成都擴展到全國,“譚妹子”的“石柱三紅辣椒專業合作社”便應運而生。之後,“譚妹子”到鄉間動員鄉親們一起種植辣椒,數年之間,“石柱紅”的品牌漸漸立起來,石柱三紅辣椒專業合作社的辣椒基地達到1.1萬畝,年收購加工辣椒近9000噸,帶動6800戶農戶增收致富,帶動840戶貧困戶脫貧攻堅。“譚妹子”自己,則捧着“全國農村婦女雙學雙比女能手”“全國青年農民致富標兵”“重慶市勞動模範”“重慶市傑出青年農民”等榮譽,“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第三屆、四屆市人大代表”等光環。

“榮譽和頭銜帶給我的,不僅僅是自豪和驕傲,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責任。”她說,“我是帶着責任來到橋頭鎮的。”

2017年12月的那天下午,在村民要求“譚妹子”爽快地一次性拿出十幾年的分紅之後,現場一片寂然,“譚妹子”幾番解釋未果,留下一句話,“我是不是能夠兌現承諾的人,你們以後就能知道。”

對於橋頭鎮,“譚妹子”並不陌生。龍河流經的橋頭鎮,歷史文化傳說多得不勝枚舉,且這一帶因爲地理條件及氣候特質,本就應是富庶的魚米之鄉。2017年冬天,石柱縣委、縣政府決定依靠北緯30度的氣候優勢,充分用好山地優勢發展脆李產業,“譚妹子”再次積極響應號召,來到了曾經熟悉的橋頭鎮。

她還記得走進瓦屋村的情形。入冬,田間寂寥滿目荒土,最多見的是已經枯黃的一人多高的巴茅草。2017年,瓦屋村頂着“貧困村”的帽子。想想下午院壩會的情形,她有點沮喪,但多年的摔打歷練讓她迅速調整心態,晚上來到另一個農家院壩時,她又精神頭十足。她知道,村民們擔心自己做不好很正常,雖然她因爲辣椒有了名氣,但要村民們在新的領域認可自己,唯有實打實的行動和成效。她還知道,村民們都想脫貧摘帽,都有着振興鄉村的樸素願望。

在瓦屋村,她頻繁地與村民打交道,瓦屋村的村民們也在悄悄觀察着周遭的動靜。在另一個村組的院壩會,開了一整晚。“譚妹子”亮着嗓子大聲承諾:“我們一定要將橋頭的脆李種植成爲品質最好的水果,一定要帶動大家增收致富!”片刻沉寂之後,掌聲漸次響起,人羣中有聲音響起:“行,我們信你一次!”那晚院壩會結束,已經是夜裏十二點。

最終,“譚妹子”在村民的支持下,在橋頭鎮的瓦屋村、馬鹿村、長沙村種植脆李1800多畝。

行動重於話語。爲了兌現承諾,她在橋頭鎮一紮就是四年。聽說有機肥好、打菜油的油餅好,就到處託人找有機肥找油餅;聽說茂縣人修枝技術好,就花大價錢請茂縣的師傅過來修枝整形;聽說巫山脆李好,趕緊過去學習技術。在“譚妹子”的手機上,每天打開的頭條抖音都與李子種植技術相關。爲了發展新興的水果產業,她牽頭成立了縣裏的“水果協會”。在橋頭鎮“開疆拓土”的幾年間,她過着只有投入沒有收入的生活。

也就是在這幾年裏,村民的務工收益明顯提高。2019年,瓦屋村整村脫貧摘帽。2021年,橋頭鎮成爲重慶市“鄉村振興”示範點之一。

雖然果子還掛在樹上,但“譚妹子”已經開始在全國尋找“買家”,“和當年用辣椒打天下一樣,我跑100個地方,倘若有20個買主,那我也贏了。”她說。

就在李子熟了的那些天,有收果的老闆來到“譚妹子”的李園。看着收果老闆在果園轉轉看看,時不時舉起一顆果子嗅嗅,在商海搏殺多年的“譚妹子”竟然緊張得有些手足無措,收果老闆拿起剛從樹上摘下的一顆紫紅色亮晶晶的“五月脆”,咬了一口。她立刻緊張地盯着他,觀察着他臉上的表情變化,“嗯,這果子好,汁多脆甜,這果子安逸。”那個老闆邊喫邊說。聞言,“譚妹子”長長舒了一口氣,眼裏卻突然湧上一股澀澀的感覺……

如今有人到橋頭鎮參觀李園,“譚妹子”就會把他帶到瓦屋村的高處,那裏建着一座亭子,站在這個地方,不僅可以鳥瞰坡地上大片大片的李樹,還能看見山坳裏立着的一座座土坯房。

那些頗具民族風格的土木結構的老房子,帶着“譚妹子”這樣的土家族兒女的成長記憶,將被永久保存。據說,這些無人居住的老房作爲蘊涵歷史文化的閒置資源,已經被記入橋頭鎮鄉村振興的長遠規劃中——政府出面向老房主人尋租,一租20年。目前老房正在進行內部修葺,不久的將來,它們會變身成爲鄉村博物館、民宿……遊客自藤子溝國家溼地公園循着環湖步道緩緩行過,最終落腳於這些土家木樓,在漫天晚霞中立在欄臺邊感受帶着故事的風。

(原文刊發於《中國婦女報》2023年7月27日第6版)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