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深夜,朋友發來一條《楊惠妍捐贈超64億港元股票》的消息及一些大衆評論,問我怎麼看?

我回復說:據我瞭解,此事早在去年4月即經楊國強、楊惠妍父女及家族討論謀劃,但由於境外股權捐贈的相關法律規定,最終手續經一年多努力直至今年7月才得以完善。今日此舉,是以穩定的股息分紅方式爲楊氏父女的公益事業鑑定更加牢固的基礎,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爲其已經或即將啓動的多項慈善教育、文化傳承、非遺保護、傑出學者、科技創新等公益項目持續提供更加穩定的可持續動能。

朋友回覆:明白了,謝謝。但這條消息卻令我陷入更多的回憶。

(1)

實際上,《楊惠妍捐贈超64億港元股票》的消息一出,我就回想起很多與此有關的話題。

早在今年三月楊國強辭任碧桂園集團主席、楊惠妍由聯席主席接任主席職位之前的2007年,楊國強就把自己的股權轉給了二女兒楊惠妍。當時,我詢問這麼做背後的原因,楊國強對我說:實際上,從5年前她給我打的一個電話開始,我就開始考慮這個問題了。

楊國強說:她和我一樣,是個非常希望爲社會做事的人。5年前她打電話給我,說爸爸你不是說要爲貧窮而優秀的孩子辦最好的免費學校嗎,這是好事,爲什麼還不做?我女兒催我說,對國家對社會都有好處的善事要做就快做。

“這個電話非常重要,也讓我很感動。創辦我們第一個免費學校實際上是她催促的。當時她還在讀大學,剛剛20歲,就有這個境界。我覺得她的心態已經足夠好。她對不認識的人都這麼好,說明她真的是想對社會好,想用自己的資源爲社會多做些好事,”楊國強說。

當時,楊國強還對我說,楊惠妍在美國讀書的時候,父女倆有時候通電話一說就是一兩個小時,講的很多都是人生和工作的道理,“但現在我覺得已經不需要我再給她灌輸什麼道理了,她自己已經可以從實踐中學習了,她會有自己的經歷和感悟”。

(2)

此後,楊國強曾多次談及,他和楊惠妍決定爲貧困而有志的學生捐建第一所全免費的學校時,他的身家只有今天零頭的零頭。那時候,他幾乎是用自己財富的一半在做這一善舉。他曾對楊惠妍說,免費學校一旦落成運轉,就意味着他們可能要再一次“白手起家”,“但女兒仍然催促我儘快推動這一善舉“。

“女兒的這一表現,是我感到最高興的地方,也是最讓我自豪的地方。在這一點上,我認爲對她的“教育”堪稱成功,“他說。

在此之前,當他在汽車中聽到貧窮學生求學故事的廣播報道立即調轉車頭設立“仲明助學金“的時候,他捐出的財富也是當時全部身家的一半。

在設立“仲明助學金“時,楊國強提出了一個條件:不能讓任何人知道他是捐助者,”別問我是誰“。此後長達十年,累計有4000多位大學生受過仲明助學金的資助,但除了幾個核心的負責人,沒有人知道這位捐助者是誰。大家只知道這個助學金的名字是爲了紀念一位苦難而偉大的母親(參見我2007年的長篇報道《中國首富:一個保守了10年的慈善祕密》)。

實際上,在這10年中,楊國強曾經悄悄地來到過仲明助學金髮放大會的現場,但他不讓跟任何人說,就連工作人員也不知道。他靜靜地坐在一邊,傾聽同學們的聲音,回憶自己走過的人生之路。

每一年,受到資助的學生都會給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甚至連名字也不知道的“他”寫信,這些信都通過助學金管委會負責人單線分批轉到楊國強手裏。他非常珍惜同學們的每一封信,繁忙工作之餘,經常和楊惠妍及其他家庭成員一起,坐在燈下仔細閱讀大家的來信,但他很少回信。

經過助學金管委會負責人多次請求,他總共寫過三封信,其中第一封是1997930日對首批接受資助的學生寫的,全信只有207個字。在信中他說,“我覺得能幫助別人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我也曾得到過社會的幫助”,“期望你們好好讀書,走正路,真誠對人”。

這封信的最後,他只說了這樣一句話:當你有能力時,不要忘記回報社會。祝福你們

(3)

的確,楊國強也曾得到過社會的幫助。他小時候曾經失學,是國家提供的兩塊錢助學金避免他天天放牛的命運。他曾說,如果沒有這小小的助學金,他一定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更重要的是,這小小的助學金不但延長了我的讀書生涯,而且教會了我感恩”。

楊的感恩清單的第一個名字是他的父親:“我一直到18歲都沒有零錢用,但我現在還記得父親告訴我的一句話,他說將來你到社會上,跟朋友喫飯,家裏如果只有兩塊錢也要帶上,不要讓朋友付賬,你去付錢。”

“實際上當時我口袋裏從來都沒有過兩塊錢,但當時的信念就是要對別人好,不要做傷害別人和社會的事,這樣你纔有好的前途。”

楊說,父親對他影響最大的還是讓他尊重道義的力量:“小時候在農村,偷點喫的什麼的不算偷。你去魚塘邊,魚跳上岸你撿了拿回家不算什麼事,但我們家都不允許,很有骨氣。我最高興的是,今天我的女兒也是繼承了這種性格。”

(4)

作爲楊國強的傳記作者,我經常會覺得其實碧桂園企業文化的核心就是“感恩”。

在楊的感恩清單上,也許最值得感激的是一個看不見摸不着的影子:社會。在他半個世紀的人生中,是社會讓他繼續接受教育,是社會給了他奮鬥的機會和成功的可能,也是這個社會最終成就了他回報社會的夢想。

迄今爲止,楊國強、楊惠妍家族及相關控股公司及基金會已累計完成社會公益捐款超105億元人民幣。

在楊國強看來,“感恩”並不是感謝某個人、某件事,而是回饋“社會”這一我們賴以誕生和發展的土壤,牢記我們肩負擔時代責任,“讓社會因爲我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他曾對我說,現在,很多人習慣於把一個企業對社會的責任看作慈善,“實際上,社會也是企業的主人之一。如果企業對老闆的贏利回報不能叫做慈善,那麼企業對社會的回報也就應該像人張開口呼吸一樣正常和自然”。

“我所要強調的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回報社會不是做慈善,而是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是向社會交納投資紅利,”他說。

在這方面,他曾開玩笑說他每一天都在“虧本”,因爲他的財富幾輩子都用不了,但他還在用比常人雙倍的努力在工作。這是爲什麼呢?他說:這是我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

“我爲企業活着。我的企業是爲了社會而活着。每當這樣想的時候,我就感到了深深的快樂和自豪,彷彿觸摸到了自己辛苦工作的意義”。

(5)

今年4月的一天,正在山西旅途的我忽然接到楊國強的電話,詢問我此次回國休假到順德訪友敘舊的感受。我一時不知從何說起,只得支支吾吾地回覆了一些含混不清的套話。

實際上,這是我時隔7年第一次造訪順德,期間和楊國強先生有過三次會面和談話。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告訴我他最近做了一件事:打電話向所有曾經給他做過祕書的人道歉,說自己過去在工作中沒少向他們發火,請求他們能夠理解並原諒。

我還有一個很突出的印象,那就是作爲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老闆之一,他在傾聽別人說話時更加認真、更加專心了。我覺得,楊老闆過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結爲對人對事準確的判斷,但是近年來他似乎更加在意自我的提升,在繼續追求更大成功的同時有了更多的平常心和平等心。

一個準備更好地認識自己的人一定是對這個世界有了更加透徹的感悟。可惜此行匆匆,談話內容又多家長裏短的閒話,更好的探求他內心世界變化的心願只能留待以後:我知道世人對這樣一位大老闆一定會有很多好奇,我也是。

我十年前就準備了一百個想要問他的問題,我期待未來彼此都能有足夠的時間完成這些問答。(長濤匯悅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