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柯瑾 北京報道

近期,“擴大內需”再次被重磅提及。

7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措施的通知,在穩定大宗消費、擴大服務消費、促進農村消費、拓展新型消費、完善消費設施、優化消費環境六個方面提出了20條措施。

在此之前的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通過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這意味着,積極擴大內需成爲我國下半年工作的重點之一。

金融機構作爲國民經濟的中堅力量,下一步在助力擴大內需方面將進一步加大力度。正如7月27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有關部門負責人在銀行業保險業2023年上半年數據發佈會上表示,下一步將抓好前期出臺的各項政策落實,加大對擴大內需的金融支持力度,強化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全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金融機構應充分認識擴大內需對於中長期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及短期穩增長的重要意義,通過策略創新、模式創新、產品創新,通過精準助力擴大內需,體現商業銀行的擔當。”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表示。

激活消費動能

7月初,中國銀行研究院發佈的《2023年三季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逐步緩解,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提高。展望下半年,在促消費政策、服務消費加快釋放的帶動下,消費有望保持溫和修復,基建投資將繼續較快增長,高技術產業投資對投資增長帶來支撐,房地產市場有望逐步探底恢復。

“當前消費恢復的積極因素在積累增多,但恢復基礎仍不牢固、結構性問題較爲突出,主要表現在居民消費意願不強、大宗商品消費偏弱、消費能力不足等方面。”金融監管總局有關部門負責人在銀行業保險業2023年上半年數據發佈會上表示。下一步,金融監管總局將優化對消費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開發符合不同消費羣體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大宗商品消費,圍繞教育、文化、體育、娛樂等重點領域,加強對服務消費的綜合金融支持。

隨着進一步擴大內需政策的密集落地,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快佈局。

記者從工商銀行瞭解到,今年以來,該行信用卡針對積極發展服務消費、持續提升傳統消費、加快培育新型消費等計劃,創新金融助力消費提質升級的業務模式。例如,滿足融資需求,以優惠利率保障消費者“能消費”。該行信用卡圍繞養老、教育、醫療、文體、旅遊等熱點服務消費領域,爲有消費融資需求的客戶提供申請便捷、用款靈活的綜合消費分期產品。同時,該行依託金融科技提供智慧服務,從消費場景和支付環境同時發力,加快推進數字化運營,支持線上線下商品消費融合發展,以場景融合促進消費者“樂消費”。

在支持擴大內需的過程中,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銀行金融機構需要以市場金融服務需求爲導向,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提升銀行機構對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大的適配性。”

對於金融機構如何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受訪業內人士多提到發力新型消費。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表示:“商業銀行應積極發力消費金融,助力住宿餐飲、文化旅遊等重點行業,助推線上消費、健康消費、綠色消費等新型消費蓬勃發展。通過形式多樣的服務和活動,積極培育綠色消費意識,推動綠色低碳理念廣泛融入大衆生活,推動消費朝着綠色低碳方向轉型。同時,不斷豐富消費信貸相關產品,在對居民部門的合理消費信貸需求予以滿足的同時,降低居民申請消費信貸所需要負擔的費用成本。”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諮詢顧問蘇筱芮表示,對於銀行機構而言,下半年應當充分響應監管精神,不斷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等,從而滿足消費者對更好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爲發力支持擴大內需奠定優良根基。“其中,拓展新型消費值得關注,從新型消費的基本屬性來看,主要是指利用新技術,目的是實現供需、產銷高效匹配,形成的成果是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和新服務。”

在蘇筱芮看來,銀行支持培育新型消費,可以開展如下措施:“一是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型技術,用技術手段切入消費新業態的供需兩側以提質增效;二是圍繞新消費場景,與實體企業、商戶等開展深度合作,爲消費者提供更多消費選擇;三是關注商戶以及消費者在新消費中存在的市場需求及痛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研判及產品功能設計,爲消費者的體驗提升作出優化。”

楊海平認爲,銀行金融機構針對擴大消費需求應多挖掘創新點:“一是推進場景化金融服務,通過參與消費券發放、與商家共同推出優惠活動等方式,培育消費熱點,大力優化消費金融產品,促進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等新型消費擴面;二是推廣數字普惠金融和基於數字技術的新型產業鏈金融,助力小微企業紓困,爲保就業做出貢獻;三是優化產品配置,改善新市民金融服務;四是在共同富裕主題下,提升財富管理服務,增加居民財政性收入,增強消費能力。”

提振投資活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着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

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談到全面把握下半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時還強調,“要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要制定出臺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

爲擴大內需的另一重要方面,投資也被多位受訪人士重點提及。

葉銀丹表示,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在擴大投資中發揮更大作用。“一是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支持,積極對接項目需求,提供配套融資和綜合性金融服務方案,有效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節奏加快,更好發揮基礎設施建設對穩增長的支撐作用。二是加大對企業中長期信貸的供給力度,開發產品、優化服務,積極支持對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有重要作用的行業和領域的中長期信貸需求,以需求促發展,充分發揮中長期資金對市場主體和實體經濟發展的穩定支持效用。三是積極配合財政政策,通過配置地方政府專項債等方式提供資金,並在當前利率整體下行的趨勢下,利用這一背景條件,幫助降低財政融資成本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助力積極的財政政策更有效地發揮其對擴大有效投資的作用。”

“鄉村振興、重大項目等領域投資持續擴大將帶來業務空間。”葉銀丹表示,“持續推動重點領域、薄弱環節投資既是短期內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也是夯實中長期經濟發展基礎的重要途徑。未來,相關領域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的不斷擴大,將給銀行業金融機構帶來信貸、政府財政資金相關業務機會。”

對於投資方面,楊海平亦表示,商業銀行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助力擴大投資需求,關鍵在於選準發力點,從宏觀經濟和產業分析出發,選擇預期投資效益較好的方向。“優選交通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物流基礎設施、生態環保設施、信息基礎設施等項目提供融資服務;重點關注傳統產業綠色化、智能化升級項目,高端製造業投資項目,以及社會資本在新獲得准入資質重點領域的投資項目;積極跟進資本招商項目及地方產業培育重點項目;跟進存量資產盤活項目及併購重組項目。”

此外,葉銀丹還表示,金融機構應大力支持科技創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銀行業要加大對科技企業和高技術製造業的資金支持,創新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探索科創金融新模式,擴大特色科技金融產品覆蓋面,大力支持‘專精特新’中小型企業,持續完善科創金融風險管理機制,提升科創金融綜合服務水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