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大瑋長期對農業氣象的研究中,北京市農業生產面臨洪澇災害的挑戰,這並不是第一次。

1963年8月,海河流域平原一片“汪洋”流至北京,所幸水退後仍多日連陰,多數玉米保住了;1994年7月,暴雨過後玉米又遭暴曬,北京超2萬公頃農作物受災嚴重;2012年的“7·21”特大暴雨,農田大範圍被沖毀……

鄭大瑋是農業農村部防災減災專家指導組顧問,也是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氣象系退休教授,他很熟悉北京農業生產的“晴雨表”:整體上旱比澇多,但洪澇災害每隔幾年都會發生一次。

特殊的是,北京今年這場大暴雨,讓全市農業生產面臨了旱澇急轉的挑戰。上半年少雨疊加高溫,7月初大部分地區中旱,延慶部分地區甚至達到特旱程度;從7月29日起,大雨持續了四天,門頭溝全區和房山部分區域暴發山洪。

洪水衝進農田,農作物被浸泡、土地遭遇沖刷……考驗與挑戰疊加,在暴雨中的“失聯村”紛紛復聯後,農民最牽掛的農業生產該如何恢復?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邀請鄭大瑋,爲農戶線上講解了玉米洪澇災後恢復生產技術。針對災後的生產恢復和抗澇經驗,記者對鄭大瑋與種植戶進行了採訪。

一場農戶與大暴雨的“賽跑”,讓農田倖免於難

洪水固然讓山區農田遭遇大災,其實連續四天的雨水,讓北京所有農民的心都提了起來。

7月29日一早,通州區黃廠鋪村的種植大戶張海英,看着雨沒有停的意思,趕快給鉤機師傅打電話,冒雨把低窪地的排水溝疏通。就是這個決定,讓張海英的玉米地在隨後的大暴雨中倖免於難。

張海英在村裏種了700畝農田,其中400畝整塊處於地勢低窪區,與周邊地勢高的地塊相比要低出一米。去年一次大雨中,這塊地就出現了積水情況。“當時地裏積水嚴重,排水費了老大勁了。”張海英對2022年夏季的降雨印象太深了,“短時間內強降雨,排水溝都滿了,田裏的水沒過了膝蓋,根本排不出去。”

自打種上地,張海英格外關注天氣,開始下雨時,她就用土法測降雨量,把家裏的水桶放在院裏接雨水,“四五天的雨水下個不停,桶裏的水也有了小半桶。”說着張海英比畫了約一尺左右的高度,相當於300多毫米的雨量。

暴雨後,平原低窪地出現積水,農作物長期淹沒會出現絕收。鄭大瑋向記者表示,就北京這次大暴雨情況整體來看,平原農作物長期積水的較少,這離不開全市多年農田基本建設,讓平原大部分積水比歷史同等規模洪水消退得更快,玉米倒伏倒折面積也不大。

“好在今年這次的雨持續時間長,水能滲下去一部分,讓農田排澇有了一定的緩衝期。”張海英指着排水溝邊上的小豁口向記者介紹,“這些小豁口都是在去年排澇的基礎上保留下來的,每隔三五米就靠人工用鐵鍬挖這麼一個出口,讓田間的積水順利排了出去。”

洪水過後玉米絕收,農民艱苦出山買種子

作爲這次洪澇災害最嚴重的區域之一,房山區的“失聯村”復聯後,農民在重建家園的同時,也在搶農時。在房山受災最嚴重的十渡鎮,應急救援道路剛剛打通,記者就碰到了不止一位艱苦出山、出村買種子的農戶,他們買的都是蔬菜種子。常年跟喜怒無常的老天爺打交道,山區的農民們太知道這時該怎麼呵護被洪水欺負的土地。

今年房山區小麥夏收面積4.5萬畝,夏播面積超過4.2萬畝,其中玉米4萬畝、大豆0.13萬畝、油料作物0.17萬畝。截至目前,房山區尚未發佈農業受災的詳細數據,但在記者探訪中,農田受災景象觸目驚心,很多玉米地仍泡在水中或被淤泥覆蓋。

在鄭大瑋的經驗中,面對絕收地塊,改種特早熟作物和秋菜是災後補救的辦法之一,在海拔與緯度較低的地區,農戶可以搶種特早熟穀子、綠豆和蕎麥,在秋霜上凍前能勉強成熟,而在一般地區,農戶可以種大白菜、蘿蔔、胡蘿蔔等蔬菜,但農戶要注意,提前聯繫好客源,保障銷路。此外,絕收的玉米秸稈也可以收穫加工成青貯飼料。

“災後剩餘天數不多,排水較慢的地塊,可以在排水後精細整地,適時播種冬小麥,但也不宜過早播種,以免造成冬前過旺,越冬時容易死苗。”鄭大瑋強調。

在北京這次洪澇災害最嚴重的另一區域,門頭溝區今年種植的糧食、蔬菜等農作物面積有一萬多畝,主要集中在清水鎮、齋堂鎮、雁翅鎮等區域。記者從門頭溝區農業農村局瞭解到,目前,門頭溝區的農業受災情況正在統計中。意外的是,軍莊鎮的京白梨沒受太大影響,梨園有積水,正在進行排水。

門頭溝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就初步摸底情況瞭解,在這次洪澇災害中,轄區內大部分土地耕作層受損嚴重,接下來還需實地勘查,將根據救災進展情況,隨時開展農業生產恢復措施。

洪澇過後,多種病蟲害高發

洪澇災害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是關鍵。鄭大瑋提示農戶,洪澇過後,田間的溫度、溼度大,容易誘發多種病蟲害,農戶要注意預防草地貪夜蛾、玉米螟、玉米褐斑病、小斑病等發生,需要及時採取防治措施。

8月5日,北京雨後放晴,張海英瞅準時機,對700畝玉米進行了“飛防”,也就是通過無人機完成植保工作。在飛防的前一天,張海英先去地裏查看了玉米蟲害情況,有不少被咬花的玉米葉,張海英扒開其中一片,果然一隻蟲子正在“飽餐”。“兩三天後還有雨,但看這個情況不能等了。”夏爭時,對張海英來說,要爭的是這個不下雨的空當期。

張海英集中連片的土地,由田間的小路分成了三塊,其中緊鄰漷小路和西軍路的地塊,兩側設置排水溝,南側的排水溝一直向東,隨後南拐,通過七環路下的溝渠,流入鳳港減河,再往下游匯入天津。

張海英作爲地道的黃廠鋪村人,對鳳港減河再熟悉不過了。自打有記憶就有這條河,幾十年來,張海英很少看到鳳港減河有大水氾濫的時候。但幾天前的暴雨,鳳港減河的水面竟然直逼橋樑。

農田和這條河的聯繫不能斷,張海英慶幸,農田裏的老排水溝得到了保留。“如果沒有這條排水渠,那後果將不堪設想。村裏老人留下來的,自然就有他的道理,這種地的老法子不能丟了。”張海英說。

玉米還算抗澇,全市範圍看秋糧仍有望豐收

玉米對洪澇本身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目前,北京地區大部分夏玉米,處於拔節後期到小喇叭口期,前期受旱嚴重的處於拔節初期。在田間,鄭大瑋以三棵不同生長時期的玉米植株爲例,講述了不同的災後恢復辦法。

“玉米苗越大,抗澇能力越強,但跟積水時間有密切關係,需要警惕的是雨水過後的暴曬天氣。但從雨後幾天的實際情況來看,連續的陰天,出太陽的時候但不暴曬,這種天氣,洪水浸泡的較大玉米植株仍可耐受。”鄭大瑋在田間現場指導時,就對趙全營鎮去碑營村的玉米恢復生產提出建議,目前,由於積水下泄使土壤養分流失,玉米的葉子發黃,需要追氮肥,磷鉀肥同時補一點,加速玉米的恢復生長。

鄭大瑋分析,在山前、山溝、低窪地等局部區域,由於玉米秸稈折斷、或泡水時間過長、或因山洪暴發、泥石流等被掩埋而導致絕收的情況,只佔一小部分。“如果從全市來看,不必太悲觀。從實際走訪的情況來看,遭遇積水的玉米地,大有恢復的空間,如果後續生長條件有利,大部分玉米地還能實現豐收。”

鄭大瑋表示,在北京延慶、懷柔北部和密雲北部等區域,雨並不算太大,降雨反而極大緩解甚至使前期高溫加劇的旱情得以完全解除,玉米的長勢轉好。

說起今年的玉米收成,種植大戶張海英也頗有信心,“只要後續沒有自然災害發生,就目前長勢來看,今年玉米還是個豐收年。”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