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訪談】吉林銀行秦季章:產業結構升級爲銀行帶來新發展前景

新華財經長春8月7日電(記者王曉林、王淑娟、範迎春)地方中小銀行是區域金融服務的主力軍,如何緊跟形勢變化,轉變發展思路,切實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銀行業自身也面臨息差收窄等經營壓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積極把握髮展機會,帶動盈利能力穩步提升?

作爲吉林省最大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和唯一的城商行,近年來,吉林銀行圍繞重大戰略和重點項目,加大信貸投放力度,貸款存量和增量躍升至省內同業首位。日前,吉林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行長秦季章接受新華財經記者專訪。

記者:中小銀行是普惠金融的主力軍,吉林銀行在這方面形成了哪些探索和經驗,未來有什麼發展規劃?

秦季章:截至6月末,吉林銀行普惠貸款餘額375億元,較年初增長11%,完成全年計劃的186%;“兩增”貸款餘額324億元,較年初增加39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8%;“兩增”貸款戶數較年初淨增1480戶,完成年度計劃的148%,已超過1.5萬戶。

我們的普惠貸款餘額、增量均爲省內同業第一,成立16年來累計向6萬餘家小微企業提供超過6100億元的信貸支持,連續多年符合監管要求,具體做法主要是:

首先,不斷深化對普惠金融的認識,我來到吉林銀行工作後與許多中小銀行進行過交流,普惠業務做得很好,既可以履行國家賦予銀行的職責和要求,也能改善中小銀行自身的經營狀況。把普惠金融作爲業務經營的一個重點,是未來幾年中小銀行適應經濟發展新形勢、加快改革發展的一個比較好的選擇與出路。

第二,不斷推動普惠金融業務改革。我們明確了普惠業務的發展定位是聚焦“真小真微”,做“真普惠”;細分客羣,圍繞“微貸客戶、小微客戶、成長型客戶”三大目標客羣,制定差異化授信政策;小微企業一戶一戶做,效率低、客戶體驗差,我們依託政府、擔保、產業集羣、數貸四大平臺實現批量獲客,推動普惠貸款擴面上量;同時,最大的改革是隊伍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今年我們建立了與客戶經理個人業績直接掛鉤的多勞多得績效分配機制及業績激勵機制,僅用4個月時間就提前完成普惠專業貸款年度增量計劃。

第三,推動產品與服務創新迭代。針對小微企業普遍缺乏擔保物的情況,打破“抵押物崇拜”,研發推出吉惠貸、結算貸、創客貸、吉商數貸等多款無抵押、純信用的信貸產品,建立“吉企成長”產品體系,形成普惠金融品牌。尤其是今年剛剛推出的吉惠貸,我們計劃將其打造成服務小微企業的明星和拳頭產品,未來三年投放100億元以上、服務小微客戶超過3.5萬戶。

2023至2025年我們將繼續加大普惠金融業務發展力度,初步的目標是貸款規模要翻倍,到2025年超過700億元。

記者:在鄉村振興方面,吉林銀行如何結合吉林區域特色提供金融活水,探索可持續的金融服務模式?

秦季章:農業是吉林省的重點產業之一,我們把它作爲吉林銀行業務發展的一個重點。金融和經濟共生共榮,支持鄉村振興,對我們來說不是副業而是主業,我們一直在研究、規劃、探索、實踐,初步也取得了一些成效。2020年以來,吉林銀行緊盯服務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持續加大融資支持力度,投放各類貸款近1300億元。截至今年6月末,涉農貸款餘額759億元,較年初增長69%,增幅10%。

第一,支持“千億斤糧食”工程建設。僅今年上半年,我們就爲松原、白城等地鹽鹼地綜合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後備耕地資源開發重點項目投放貸款45億元。在吉林銀行的帶動下,其他金融同業也開始跟進。

另外,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爲吉林農投、隆源農業、雲天化、鴻翔種業、康達農機等企業提供30億元信貸支持,與吉林省科技投資基金合作落地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業務,依託吉農e貸、種業貸等系列特色惠農產品發放農戶貸款超過15億元,餘額達到65億元。

第二,支持“千萬頭肉牛”工程建設。我們在省內同業率先推出“活體抵押貸款”產品,以牛、羊、豬、鹿等牲畜爲擔保,爲畜牧企業及農戶解決融資需求。去年我們還在全省打造了17家肉牛產業支行,下放審批權限,縮短審批鏈條,執行最低優惠利率,今年相關政策已推廣至所有縣域支行。同時,在金融同業率先帶頭主動承擔肉牛活體抵押貸款監管費,每年幫助客戶降低融資成本近1000萬元。截至6月末,肉牛產業貸款餘額65億元,貸款餘額和增量居省內同業首位。

第三,打造服務鄉村振興“松原模式”。我們以松原爲試點,制定專項行動方案,打造“糧食銀行”“土地銀行”金融模式,圍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變革、新型城鎮化建設等重點領域,提供定製化產品與服務,與當地政府攜手共同開闢服務鄉村振興新渠道,未來將形成服務全省鄉村振興整體策略與行動思路,探索商業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第四,推動金融服務體制機制創新。在產品創新方面,打造“吉企成長”普惠金融產品體系,單列鄉村振興類子產品系列;在銀政合作方面,結合縣域產業特點,推動“一縣一業”惠農貸款業務落地;以惠農金融服務站爲前沿陣地,推動“整村授信”業務落地,實現服務不出門、取款不出村、村村有站點、戶戶有授信;在同業合作方面,加強與吉林農擔、吉農金服等合作,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與永安期貨公司探索“期貨+保險”模式,創新金融支持生豬產業發展新路徑。

記者:近年來,吉林銀行根據吉林省的產業特點和自身實際,提供了哪些金融服務,如何服務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秦季章:近年來,吉林銀行圍繞吉林省“萬億級、千億級產業集羣”打造,大力發展產業金融,支持重點產業轉型升級。一是服務製造產業。助力打造“汽車之城”,開展支持汽車產業集羣“上臺階”工程等政銀企金融服務對接活動30餘次,爲一汽集團及其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授信,成爲全省汽車產業業務主辦行,近三年累計投放汽車產業貸款380億元、製造業貸款860億元;聚焦醫藥健康產業,累計爲修正、敖東、東寶、長春高新等醫藥產業企業投放貸款200億元;聚焦光電信息產業,重點支持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及旗下企業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累計投放光電信息產業貸款60億元。

二是服務生態產業。成爲東北地區首家簽署聯合國綠色金融《負責任銀行原則(PRB)》的法人銀行,落地東北首單碳減排掛鉤貸款、全省首筆碳排放權質押貸款,近三年累計投放綠色貸款230億元;服務文化旅遊產業和冰雪經濟發展,支持全省旅遊品牌提升、長白山資源開發利用、吉林北大湖滑雪場等重點項目,累計投放生態旅遊貸款160億元。

三是服務科創產業。成立全省首家科技支行,推出“科創金融·吉享未來”系列產品,搭建政銀企協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平臺,近三年累計爲長光衛星、吉大正元等近200戶國家級和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投放貸款70億元,對省級及以上“專精特新”企業融資服務覆蓋率爲34%。

四是服務重大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牽頭爲奧迪PPE、龍翔集團精細化工產業園、吉潤醫院等重大項目落地銀團貸款14筆、114億元,認購地方政府債券160億元;包裝發行專項債194筆、261億元,爲吉高集團等企業承銷發行債券11筆、108億元,發債筆數、金額均居省內同業第一梯隊。

記者:適應產業結構發展的變化,吉林銀行的信貸結構有哪些變化,未來業務發展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秦季章:產業結構的調整並非易事,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也是一個任重道遠的考驗。跟隨產業結構調整,銀行的信貸投放結構在逐漸變化。從吉林銀行2022年末的重點領域的信貸投放數據來看,製造業貸款餘額491億元,較年初增加14億元;涉農貸款餘額690億元,較年初增加65億元;綠色信貸餘額123億元,較年初增加87億元;科技創新貸款餘額60億元,較年初增加12億元。

從機遇上看,產業結構調整可以帶來基建擴容、產業轉型、消費升級等新增長動能,更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爲銀行信貸投放和業務增長提供廣闊發展前景。在“雙碳”戰略指引下,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層出不窮,業務發展潛力巨大,爲發展綠色金融搭建了廣闊舞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爲銀行落實客羣分類經營理念,優化信貸投向和客戶結構提供了有力抓手。

當然也面臨不小的挑戰,比如我們的信貸投向與省內優勢產業匹配度不高,傳統產業信貸佔比仍然較高,對汽車、醫藥等優勢產業的信貸投放仍需加強。另外,產業調整對銀行風險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興產業發展具有較高不確定性,受技術、市場、政策等因素影響較大,需要我們根據產業變化及時調整金融服務策略以應對各種不確定性,更需要具有“慧眼識珠”的能力,在科學研判、識別企業成長潛力的同時,有效防控業務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