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中央网信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思想解读类融媒体片《逐梦》 一经播出,在网络上引起各方高度关注。演兵场注意到,该官方视频首次披露了某新型发动机完成验证,直-10武装直升机即将换“心”的消息。

图片说明:外挂符合装甲、喷口朝上的直-10 《逐梦》截图

《逐梦》第八集《以奋斗姿态实干强军》展示部队推进高水平战备、高效益斗争、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新进步。在介绍陆军航空兵学院某研究所针对部队提出的多机型改进需求开展设计和试验攻关相关内容中,明确透露了直-10武装直升机即将换“心”的重大喜讯。

图片说明:《逐梦》截图

视频中明确指出,换装某新型发动机以后,“与此预想基本一致,直升机爬升率能提高20%左右,加速度能够提升10%左右。”同时,在2023年4月完成了部队验证,这款发动机后续将全面推广,进一步提升直升机复杂环境下遂行任务能力。

图片说明:《逐梦》截图

而这一切的都意味着,直-10武装直升机即将换新型发动机,拥有更为出色的动力性能输出和宽泛的最佳工况区间。爬升率和加速度对武装直升机至关重要,爬升率指的是直升机在垂直方向上爬升的速度,加速度则反应出其水平方向的机动水平,二者直接影响了到直升机的机动性能和战斗力。

图片说明:武直-10做出“莱维斯曼”倒转 《逐梦》截图

特别是爬升率的提升,有助于武装直升机进一步提升生存能力,临空战斗中,直升机经常需要进行快速的机动和空中转换,如进行盘旋、躲避导弹等动作,较高的爬升率可以提供更大的爬升梯度,使直升机能够更迅速地改变高度和位置。

图片说明:《逐梦》截图

在很长一段时间,只要说动中国战机,一提“心脏病”就能让大多数军迷黯然神伤,而直-10武装直升机亦是如此。动力系统的短板,一直被认为是直-10武装直升机的“阿喀琉斯之踵”,故事可以从飞机定型时期开始讲起。

央视纪录片《军工记忆:直10武装直升机》就曾详细描述过这一段痛苦经历,临时国产发动机带来的机身超重问题都,成为了直-10研制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立项之初,直-10的实际进度要早于“40号发动机”(也就是后来的涡轴-9发动机),其原型机依靠了两台普惠的PT6涡轴发动机完成首飞。

图片说明:直-10 军网英文图

后来,受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直-10改为使用国产涡轴-9发动机继续研制工作。攻克了涡轮叶片强度等一系列问题之后,涡轴-9发动机终于逐渐成熟,发动机不仅达到预研时设定的水平,其功率还提升了20%。

研制过程中攻击探测、防卫等任务设备的不断增加,使得直-10自身严重超重,立项的功率指标无法实现足够的机动性能。于是,一场涉及机身平台所有系统的“减肥大赛”开始了,设计之初已经在重量上锱铢必较的机身和设备,还要再减下一块来。用项目总师吴希明的话来说,直-10一个型号,为了减重,实际上设计了两遍。

资料图:武直-10样机 央视截图

然而,由于早期版本的涡轴-9性能远不如PT6,使得最终定型的直-10不得不大幅减重,装甲、载弹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飞行包线也略有缩水。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由于减重获得了大量内部空间,直-10的载油量反而还有所增加,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作战半径最大的专用武装直升机。

作为地面目标克星的武装直升机也需要应对来自地面的考验,应付各类高炮和中低空防空导弹。各国武装直升机都采取了类似的解决之道,一方面利用一体化驾驶舱、外置复合装甲提升自身的抗打击能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提升动力、优化飞控提升飞机的机动性能。

事实上,无论是提升防护力还是提升机动性能,归根结底是需要提升直升机平台自身的机动体能。自主研发发动机对于武器装备的独立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同时也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资料图:雪域高原上的武直-10 军网英文图

依据近年来的武直-10的相关改进来看,涡轴-9发动机早已非吴下阿蒙,不仅可以负担武直-10赴高海拔地区的作战任务,充沛的动力储备还可支持外挂大面积的复合装甲。从驾驶舱防护板,再到外挂的多块装甲,武直-10的抗打击能力在不断提升。同时,随着国产涡轴发动机的不断成熟,我们也看到武直-10的足迹开始遍布祖国大江南北,高原、密林中都出现它的身影。

升级外挂装甲之后,一部分直-10武装直升机还采用了发动机排气口朝上的结构。直升机的发动机排气口向上的好处在于,飞机主旋翼的气流可降低排气口温度,降低部分红外特征,减少被部分导弹锁定的可能。其劣势在于,尾喷口向上的气流势必增加一部分直升机的阻力,对发动机的要求更大。

资料图:涡轴-9 央视截图

如今,随着新型发动机的全面列装推广,武直-10的发展之路势必越走越宽。演兵场相信,随着军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我国在未来很可能会继续加大对武直-10发动机的研发力度,以不断提升其性能和竞争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