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中央網信辦、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攝製的思想解讀類融媒體片《逐夢》 一經播出,在網絡上引起各方高度關注。演兵場注意到,該官方視頻首次披露了某新型發動機完成驗證,直-10武裝直升機即將換“心”的消息。

圖片說明:外掛符合裝甲、噴口朝上的直-10 《逐夢》截圖

《逐夢》第八集《以奮鬥姿態實幹強軍》展示部隊推進高水平戰備、高效益鬥爭、高質量發展的新突破新進步。在介紹陸軍航空兵學院某研究所針對部隊提出的多機型改進需求開展設計和試驗攻關相關內容中,明確透露了直-10武裝直升機即將換“心”的重大喜訊。

圖片說明:《逐夢》截圖

視頻中明確指出,換裝某新型發動機以後,“與此預想基本一致,直升機爬升率能提高20%左右,加速度能夠提升10%左右。”同時,在2023年4月完成了部隊驗證,這款發動機後續將全面推廣,進一步提升直升機複雜環境下遂行任務能力。

圖片說明:《逐夢》截圖

而這一切的都意味着,直-10武裝直升機即將換新型發動機,擁有更爲出色的動力性能輸出和寬泛的最佳工況區間。爬升率和加速度對武裝直升機至關重要,爬升率指的是直升機在垂直方向上爬升的速度,加速度則反應出其水平方向的機動水平,二者直接影響了到直升機的機動性能和戰鬥力。

圖片說明:武直-10做出“萊維斯曼”倒轉 《逐夢》截圖

特別是爬升率的提升,有助於武裝直升機進一步提升生存能力,臨空戰鬥中,直升機經常需要進行快速的機動和空中轉換,如進行盤旋、躲避導彈等動作,較高的爬升率可以提供更大的爬升梯度,使直升機能夠更迅速地改變高度和位置。

圖片說明:《逐夢》截圖

在很長一段時間,只要說動中國戰機,一提“心臟病”就能讓大多數軍迷黯然神傷,而直-10武裝直升機亦是如此。動力系統的短板,一直被認爲是直-10武裝直升機的“阿喀琉斯之踵”,故事可以從飛機定型時期開始講起。

央視紀錄片《軍工記憶:直10武裝直升機》就曾詳細描述過這一段痛苦經歷,臨時國產發動機帶來的機身超重問題都,成爲了直-10研製道路上最大的“攔路虎”。立項之初,直-10的實際進度要早於“40號發動機”(也就是後來的渦軸-9發動機),其原型機依靠了兩臺普惠的PT6渦軸發動機完成首飛。

圖片說明:直-10 軍網英文圖

後來,受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直-10改爲使用國產渦軸-9發動機繼續研製工作。攻克了渦輪葉片強度等一系列問題之後,渦軸-9發動機終於逐漸成熟,發動機不僅達到預研時設定的水平,其功率還提升了20%。

研製過程中攻擊探測、防衛等任務設備的不斷增加,使得直-10自身嚴重超重,立項的功率指標無法實現足夠的機動性能。於是,一場涉及機身平臺所有系統的“減肥大賽”開始了,設計之初已經在重量上錙銖必較的機身和設備,還要再減下一塊來。用項目總師吳希明的話來說,直-10一個型號,爲了減重,實際上設計了兩遍。

資料圖:武直-10樣機 央視截圖

然而,由於早期版本的渦軸-9性能遠不如PT6,使得最終定型的直-10不得不大幅減重,裝甲、載彈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飛行包線也略有縮水。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由於減重獲得了大量內部空間,直-10的載油量反而還有所增加,使其成爲當時世界上作戰半徑最大的專用武裝直升機。

作爲地面目標剋星的武裝直升機也需要應對來自地面的考驗,應付各類高炮和中低空防空導彈。各國武裝直升機都採取了類似的解決之道,一方面利用一體化駕駛艙、外置複合裝甲提升自身的抗打擊能力,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提升動力、優化飛控提升飛機的機動性能。

事實上,無論是提升防護力還是提升機動性能,歸根結底是需要提升直升機平臺自身的機動體能。自主研發發動機對於武器裝備的獨立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同時也爲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資料圖:雪域高原上的武直-10 軍網英文圖

依據近年來的武直-10的相關改進來看,渦軸-9發動機早已非吳下阿蒙,不僅可以負擔武直-10赴高海拔地區的作戰任務,充沛的動力儲備還可支持外掛大面積的複合裝甲。從駕駛艙防護板,再到外掛的多塊裝甲,武直-10的抗打擊能力在不斷提升。同時,隨着國產渦軸發動機的不斷成熟,我們也看到武直-10的足跡開始遍佈祖國大江南北,高原、密林中都出現它的身影。

升級外掛裝甲之後,一部分直-10武裝直升機還採用了發動機排氣口朝上的結構。直升機的發動機排氣口向上的好處在於,飛機主旋翼的氣流可降低排氣口溫度,降低部分紅外特徵,減少被部分導彈鎖定的可能。其劣勢在於,尾噴口向上的氣流勢必增加一部分直升機的阻力,對發動機的要求更大。

資料圖:渦軸-9 央視截圖

如今,隨着新型發動機的全面列裝推廣,武直-10的發展之路勢必越走越寬。演兵場相信,隨着軍工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創新,我國在未來很可能會繼續加大對武直-10發動機的研發力度,以不斷提升其性能和競爭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