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8月7日電(牛朝閣)“點開充電App,如果出現彈窗,心裏就會‘咯噔’一下,這意味着又要漲價或者改峯谷時間。”安徽蕪湖的特斯拉車主單先生近日向中新經緯吐槽道。

一直以來,受益於較爲低廉的電費,相比燃油車,新能源汽車在補能方面具有一定的用車成本優勢。但隨着充電費用提高,這一優勢或將打折。

兩個月電費漲兩次,車主跨省充電?

“我用車頻繁,時常往返於蕪湖和南京,單程約100公里,之前開燃油車時每月的用油成本大概是1000元。今年感覺電車技術成熟了,就換了輛特斯拉,每月充電費用在200至300元,雖然比油費低很多,但架不住價格一直漲。”單先生說。

單先生稱,自己4月底提的車,6月時電價上漲一次,7月電價又再度上漲,每度電每次的漲幅約爲0.2元,雖然漲幅不大,但過於頻繁的調價頻率仍讓單先生覺得自己距離“被割韭菜”不遠了。

不少燃油車車主都會關注油價波動,在油價上漲前夜,加油站前大排長龍的現象時有發生。而對電動汽車車主來說,電費的波動也讓他們開始琢磨如何才能少花點錢。

比如單先生髮現蕪湖與南京的電價差別後,就會在離開南京前將車充滿電,在不影響續航的情況下,也會到了南京再給車充電。

從單先生提供的充電App截圖來看,以8月2日的電價爲例,南京的e充電充電站每度電收費1.15元,而安徽的e充電充電站每度電的收費標準爲1.6987元,每度電的價差約爲0.55元。“南京的電費比蕪湖便宜很多,單次充電大概能省10元左右。”單先生說。

據瞭解,除單先生所在的蕪湖外,鄭州、上海、重慶等多地也有新能源車主稱充電價格有所上漲,部分地區高峯漲幅甚至達到87%。

“前兩天在高速上充電,我先按照以前的習慣預付了30元,後來發現草率了,電價從每度電1.15元漲到了2元,沒充到目標電量,又補了近20元。”上海的沃爾沃C40車主顧先生表示。

如果按照2元一度的電價計算,顧先生預計,以後每月要在充電上多花約150元。“不過也不是每個充電樁都是2元,大不了就對比幾個,多在晚上充電,總有便宜經濟的充電方案。”顧先生說。

對於如何找到更划算的充電方案,在北京跑網約車的孫師傅感受更深。

“我住在六環外,每天要充兩次電,出車前在家附近的充電站充一次,每度電大概是1元多,充滿要30元左右,下午就在訂單目的地附近充一次,這就沒準了,運氣不好充一次電要50元,最怕的就是下午要充電前接到去市中心各種商場的訂單。”

中新經緯在某充電小程序上看到,北京有不少充電樁的電費已經漲至2元一度,最高的甚至達到了2.5元一度。如朝陽區的“北京車豪內部充電站”,價格全天統一,每度電收費2.5元,其中1.7元爲電費,0.8元爲服務費。

有充電站在凌晨時段收費較低,如大興區的“北京科技路網約車充電站”在0時至7時之間的收費標準爲0.8826元一度,其中0.4826元爲電費,0.4元爲服務費。

受地區和車主用車習慣影響,中新經緯注意到,也有不少車主對充電樁漲價感受並不明顯。“我用車不多,充電也都是等晚上11點後去固定的充電樁充電,白天電費貴點,晚上便宜些,倒是沒感覺到用電成本有多大增加。”居住在北京的特斯拉車主畢女士表示。

誰在漲價?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市場上的充電樁可分爲家用充電樁和公共充電樁,其中公共充電樁可大致分爲四類,一類是車企自建的充電樁,如特斯拉、蔚來、理想等車企均有佈局,這類充電樁部分向公衆開放;第二類是特來電、星星充電等企業運營的充電樁;第三類是能鏈、快電等第三方充電服務平臺運營的充電樁;第四類是國家電網鋪設的充電樁(e充電),這類充電樁相對來說一般收費較貴。

中國充電聯盟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爲665.2萬臺,其中私人充電樁450.3萬臺,佔總體充電樁數量的78%。公共充電樁214.9萬臺,佔比22%。其中全國充電運營企業所運營充電樁數量在10萬臺以上的共有5家,分別爲特來電(運營42.8萬臺)、星星充電(運營39.2萬臺)、雲快充運營(34.4萬臺)、國家電網運營(19.6萬臺)、小桔充電運營(11.6萬臺)。

據車主反饋,目前漲價明顯的充電樁多出現在特來電、星星充電、快電等充電樁運營企業及第三方充電服務平臺,除電費外,服務費也有所上漲。此外,e充電和車企運營的充電樁亦有上漲趨勢。

中新經緯從業內人士處瞭解到,車企運營的充電樁雖也有部分漲價,但漲價原因多爲夏季電力供應緊張導致的電費上漲。

特來電客服表示,電費上漲是因爲夏季用電供應趨緊,部分地區是採取了分時電價的政策,用電高峯期電費可能會上漲,會使充電成本提高。同時,對方表示,特來電正在和政府以及電力公司協商覈減電錶以減低電力接入成本。 

至於服務費上漲,特來電客服則稱這是“回調到正常區間”

“部分城市由於低價的無序競爭,服務費長期處於低位,導致充電運營商虧損嚴重,影響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這些城市充電價格回調到正常區間,提高充電市場的公平性和透明度。”特來電客服說。

充電樁漲價背後,是多數充電樁企業“虧本經營”的現狀。

公開資料顯示,充電樁企業的收入來源可分爲三部分,即度電服務費、電費差價和增值服務。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公開表示,充電樁運營是一門“高投資慢回報”的生意,建樁屬於重資產,回本週期很長。充電樁市場仍處於建設發展初期,大部分的充電樁運營企業目前賺錢效應不佳,充電服務業務處於虧損狀態,主要依靠充電樁服務以外的業務來輸血。

以A股上市公司奧特迅爲例,2023年上半年,該公司預計虧損1600萬元至2450萬元,“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業務仍處於爬坡期,目前銷售收入未能覆蓋成本支出”則是該公司公告的虧損原因之一。

專家:仍較油價有較大優勢

中國汽車協會新能源分會祕書長章弘對中新經緯指出,充電樁調價頻繁是由多個因素造成的,除企業端的運營壓力外,當前正值夏季用電高峯,供電壓力大於往常。“運用價格調控,可以緩解供電壓力,並且,部分地區大型充電站的用電已經被規劃到了工業用電,衆所周知,工業用電的價格高於民用電。”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第三監管週期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及有關事項的通知》,從2023年6月1日起,中國國內開始實行新的電價方案。而一般新能源車充電使用的公共充電站都屬於工商業用電,因此各地的充電費用出現上漲。

章弘認爲,充電設施已經列入國家基本建設規劃,社會資本也將大舉進入,隨着充電設施的普及,因充電設施不足導致充電漲價的基本因素將獲得緩和。

此外,供需不平衡也是引發充電價格上漲的因素之一。中信證券研報指出,截至2022年底,中國存量車樁比爲2.5:1,存量新能源汽車與公共充電樁比例約爲7.1:1,距離“一車一樁”的目標仍有很大差距。而南方地區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比較多,供需矛盾比較突出,所以漲價比較明顯。

充電成本漲價不僅增加車主的使用成本,還降低了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成本優勢。從長遠來看,若用電成本持續漲價,新能源汽車的成本優勢會打折嗎?

章弘認爲,“目前電動汽車的使用成本仍然遠低於燃油車。因此,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不會因所謂充電成本的增長而陷入疲軟。”

同時,章弘指出,用電峯谷分類可以讓車主進行錯峯充電,他建議,無論是公共充電樁,還是家充樁,車主可選擇在用電低谷、價格合適的階段進行補能。

(中新經緯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