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撰文稱,“已在內測T+0單次迴轉交易?多家券商回應:未聽說過”,這是8月8日媒體有關報道的標題。近日,呼籲推T+0交易制度的呼聲漸高,但各方“答覆”都是矢口否定,沒有大變化。但筆者認爲,活躍資本市場,推“T+0”時機已成熟。

其實,說推出“T+0”時機已經成熟,這說法也不陌生,幾乎在股市低迷期,或者熊市徘徊時間久了,都有類似的呼籲聲在市場上空響起,尤其是2013年8月16日,光大烏龍交易事件發生之後,呼聲尤高,這些呼聲還疊加了對市場公平被侵蝕的擔憂。因爲光大證券利用T+1的交易漏洞,利用股指期貨T+0交易機制和ETF變相T+0交易機制,當日把烏龍交易70億元買入的180成分股部分轉化成ETF賣出,並做空股指期貨完成了內幕交易,“規避”損失8721萬元。當然,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光大證券因爲自己的內幕交易受到了應有的處罰。

機構可以T+0“套保”,而當日因爲烏龍交易追漲買入的普通投資者卻只能站在高崗,等待解救者早日到來了,光大烏龍交易之後,新華社曾發文《光大“烏龍”事件凸顯中國中小股民困境》。改變交易規則,推出T+O的呼聲是後浪推前浪。今年8月16日,是光大烏龍交易10週年祭,10年來有沒有機構利用ETF“偶爾”變向T+O?筆者相信一定會有的。通過改革切除弊病,不應該再拖了。

光大烏龍之後,有兩件事對T+O的延遲推出影響較大:一是熔斷制度被叫停;二是註冊制改革快馬加鞭。筆者認爲,目前推出T+0機制的時機確已成熟。原因不難羅列,主要有三:

其一、T+0是活躍資本市場“立竿見影”之策

針對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等方面的綜合施策,民間開出的“方案”不少,有着眼未來的,譬如如何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深化退市制度改革,提高分紅比例等;有立足當下的,譬如降低印花稅、降低融資融券要求,平衡IPO發行速度等。

從交易端改革看,T+0交易制度具“特殊”功能,主要表現在三方面:提高市場定價效率、提供便捷、靈活的投資手段。增加交易活躍度,推T+0交易制度可謂是“立竿見影”之策。

其二、活躍資本市場,信號明確

“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這是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針對資本市場提出的新要求。在7月3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這一提法再次被劃重點,足見中央對資本市場的重視程度。

對於這一“新要求”,專家的觀點高度一致,評價積極正面。這些評價不難百度到:“這個提法其實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如此直白提出活躍資本市場的明確要求,對資本市場的發展意義重大”“有針對性而且強有力的”……

7月24日至25日,證監會召開2023年系統年中工作座談會。座談會指出證監會要從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等方面綜合施策,協同發力,確保黨中央大政方針在資本市場領域不折不扣落實到位。

中央及證監會“不折不扣落實到位”的發聲,股市以紅盤迴應,9個交易日,上證指數上漲131點,上漲超4%。“牛市來了?”,朋友圈裏的問候,改變了方式。

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等方面綜合施策,協同發力;不折不扣落實到位。證監會的“態度”和“決心”,讓更多的投資者解讀爲“牛市真的要來了”、“改革牛”久違了。

緊隨證監會表態,有關政策落地有聲。8月4日,證券行業深夜定向“降準”,預計將釋放超300億元資金。8月5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管理辦法》,根據管理辦法,歷史上曾兼任8家上市公司獨董,被稱爲最忙獨董的估計是不會再“忙了”。

對證券行業定向“降準”,市場積極回應,但感覺還不夠解渴,8月5日股市衝高回落,也似乎是這一理解的折射,週一、週二股市繼續震盪不前,這也是“不解渴”的反應。

其三,市場已具備推出T+0基礎

之所以遲遲不推T+0,重要的原因是對T+0交易帶來市場潛在風險的恐懼。上世紀九十年代,1992年5月,上交所對交收制度和漲停作了大跨度的修改,取消漲跌幅限制,實行了T+0制度,1993年11月,深交所實行T+0制度。從實行T+0到1995年1月1日取消,股指震盪波幅劇烈,滬指波幅爲378%,深圳指數波幅達162%,1992年5月21日至23日,股價3天內暴漲570%,1992年5月21日,上證指數從前日收盤的623點暴漲到1334點,創下了漲幅歷史記錄。

股市大幅波動,中小投資利用受損的鍋,大都讓“T+0”背了。但剖根問底,T+0制度不該全背鍋。當時市場容量小,滬市1992年只有不到百隻股票,極容易引起暴漲暴跌,又疊加不設漲跌幅,這些都應該算是“幕後黑手”。

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A股上市公司已經超5000家,總市值超過85萬億元,個人投資者交易佔比從長期超過80%下降到60%左右,同時穿透式監管也已經威力凸顯。在如此規模龐大的、規範相對透明的市場,再利用T+0興風作浪,已經變得極爲不可能。

不可否認,T+0會帶來一定的市場波動,先行先試,穩步推進,是改革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筆者建議,率先在滬深300成分股或科創板中實行T+0交易制度。

目前的股指期貨基本是以滬深300成分股爲標的,在滬深300成分股中推行T+0,可以在股票交易和股指期貨交易中形成“無縫對接”,防止跨市場套利,有利於體現三公原則的精神,有利於維護普通投資者利益。另外,滬深300成分股是藍籌股的代表,是大盤穩定的“定海神針”,不容易產生巨幅波動。

科創版是註冊制改革的先行先試者,投資者已經經過放開漲跌幅限制等波動的考驗,投資者較爲成熟,另外科創版對投資者適當性門檻管理制度,也利於市場穩定。

爲了進一步對防範T+0交易後股市波動,可以進一步借鑑海外成熟市場的做法。海外通常採取做法有:T+0交易限定在信用賬戶內;要求賬戶內自有權益不得低於2500美元,才能夠在五個交易日內發生四次以上T+0交易;單日只能實行一次T+0交易。“已在內測T+0單次迴轉交易?多家券商回應:未聽說過”,這是8月8日媒體有關報道的標題。近日,呼籲推T+0交易制度的呼聲漸高,但各方“答覆”都是矢口否定,沒有大變化。但筆者認爲,活躍資本市場,推“T+0”時機已成熟。

其實,說推出“T+0”時機已經成熟,這說法也不陌生,幾乎在股市低迷期,或者熊市徘徊時間久了,都有類似的呼籲聲在市場上空響起,尤其是2013年8月16日,光大烏龍交易事件發生之後,呼聲尤高,這些呼聲還疊加了對市場公平被侵蝕的擔憂。因爲光大證券利用T+1的交易漏洞,利用股指期貨T+0交易機制和ETF變相T+0交易機制,當日把烏龍交易70億元買入的180成分股部分轉化成ETF賣出,並做空股指期貨完成了內幕交易,“規避”損失8721萬元。當然,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光大證券因爲自己的內幕交易受到了應有的處罰。

機構可以T+0“套保”,而當日因爲烏龍交易追漲買入的普通投資者卻只能站在高崗,等待解救者早日到來了,光大烏龍交易之後,新華社曾發文《光大“烏龍”事件凸顯中國中小股民困境》。改變交易規則,推出T+O的呼聲是後浪推前浪。今年8月16日,是光大烏龍交易10週年祭,10年來有沒有機構利用ETF“偶爾”變向T+O?筆者相信一定會有的。通過改革切除弊病,不應該再拖了。

光大烏龍之後,有兩件事對T+O的延遲推出影響較大:一是熔斷制度被叫停;二是註冊制改革快馬加鞭。筆者認爲,目前推出T+0機制的時機確已成熟。原因不難羅列,主要有三:

其一、T+0是活躍資本市場“立竿見影”之策

針對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等方面的綜合施策,民間開出的“方案”不少,有着眼未來的,譬如如何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深化退市制度改革,提高分紅比例等;有立足當下的,譬如降低印花稅、降低融資融券要求,平衡IPO發行速度等。

從交易端改革看,T+0交易制度具“特殊”功能,主要表現在三方面:提高市場定價效率、提供便捷、靈活的投資手段。增加交易活躍度,推T+0交易制度可謂是“立竿見影”之策。

其二、活躍資本市場,信號明確

“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這是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針對資本市場提出的新要求。在7月3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這一提法再次被劃重點,足見中央對資本市場的重視程度。

對於這一“新要求”,專家的觀點高度一致,評價積極正面。這些評價不難百度到:“這個提法其實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如此直白提出活躍資本市場的明確要求,對資本市場的發展意義重大”“有針對性而且強有力的”……

7月24日至25日,證監會召開2023年系統年中工作座談會。座談會指出證監會要從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等方面綜合施策,協同發力,確保黨中央大政方針在資本市場領域不折不扣落實到位。

中央及證監會“不折不扣落實到位”的發聲,股市以紅盤迴應,9個交易日,上證指數上漲131點,上漲超4%。“牛市來了?”,朋友圈裏的問候,改變了方式。

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等方面綜合施策,協同發力;不折不扣落實到位。證監會的“態度”和“決心”,讓更多的投資者解讀爲“牛市真的要來了”、“改革牛”久違了。

緊隨證監會表態,有關政策落地有聲。8月4日,證券行業深夜定向“降準”,預計將釋放超300億元資金。8月5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管理辦法》,根據管理辦法,歷史上曾兼任8家上市公司獨董,被稱爲最忙獨董的估計是不會再“忙了”。

對證券行業定向“降準”,市場積極回應,但感覺還不夠解渴,8月5日股市衝高回落,也似乎是這一理解的折射,週一、週二股市繼續震盪不前,這也是“不解渴”的反應。

其三,市場已具備推出T+0基礎

之所以遲遲不推T+0,重要的原因是對T+0交易帶來市場潛在風險的恐懼。上世紀九十年代,1992年5月,上交所對交收制度和漲停作了大跨度的修改,取消漲跌幅限制,實行了T+0制度,1993年11月,深交所實行T+0制度。從實行T+0到1995年1月1日取消,股指震盪波幅劇烈,滬指波幅爲378%,深圳指數波幅達162%,1992年5月21日至23日,股價3天內暴漲570%,1992年5月21日,上證指數從前日收盤的623點暴漲到1334點,創下了漲幅歷史記錄。

股市大幅波動,中小投資利用受損的鍋,大都讓“T+0”背了。但剖根問底,T+0制度不該全背鍋。當時市場容量小,滬市1992年只有不到百隻股票,極容易引起暴漲暴跌,又疊加不設漲跌幅,這些都應該算是“幕後黑手”。

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A股上市公司已經超5000家,總市值超過85萬億元,個人投資者交易佔比從長期超過80%下降到60%左右,同時穿透式監管也已經威力凸顯。在如此規模龐大的、規範相對透明的市場,再利用T+0興風作浪,已經變得極爲不可能。

不可否認,T+0會帶來一定的市場波動,先行先試,穩步推進,是改革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筆者建議,率先在滬深300成分股或科創板中實行T+0交易制度。

目前的股指期貨基本是以滬深300成分股爲標的,在滬深300成分股中推行T+0,可以在股票交易和股指期貨交易中形成“無縫對接”,防止跨市場套利,有利於體現三公原則的精神,有利於維護普通投資者利益。另外,滬深300成分股是藍籌股的代表,是大盤穩定的“定海神針”,不容易產生巨幅波動。

科創版是註冊制改革的先行先試者,投資者已經經過放開漲跌幅限制等波動的考驗,投資者較爲成熟,另外科創版對投資者適當性門檻管理制度,也利於市場穩定。

爲了進一步對防範T+0交易後股市波動,可以進一步借鑑海外成熟市場的做法。海外通常採取做法有:T+0交易限定在信用賬戶內;要求賬戶內自有權益不得低於2500美元,才能夠在五個交易日內發生四次以上T+0交易;單日只能實行一次T+0交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