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生活雙重壓力的折磨下,能睡一個好覺,是失眠黨的日常小確幸。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重視睡眠質量。在這樣的消費觀念轉變下,睡眠相關的產品市場,也迎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

在我國傢俱行業的歷史中,喜臨門是不得不提的一個品牌。20世紀80年代,結婚時能買一張喜臨門的彈簧牀墊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但今天的喜臨門,業績增速疲軟、利潤縮減,陷入了發展困境。除此以外,喜臨門如今深度佈局智能牀墊領域,卻因未成氣候,無法帶來業績增量。

跨界影視的喜臨門,賠了夫人又折兵

近期,喜臨門已經公佈了上半年的成績單。從財報數據來看,喜臨門在2023年前六個月實現營收38億元,歸母淨利潤2.2億元。再看增長情況,營收和利潤均實現正向增長,但增幅均停留在個位數,近乎停滯。

不過比起2022年的增收不增利,2023年也算有少許進步。但這樣的成績顯然不能讓資本市場滿意,在喜臨門半年報披露後,其股價連續10個交易日均以下跌收盤。

再往前翻一翻,從2017年開始,喜臨門的業績就坐起了“過山車”,大起大落的發展讓人看得膽戰心驚。

作爲牀墊品牌中第一家上市公司,喜臨門公司的業務範疇並不侷限於牀墊,還涵蓋家紡和傢俱等。軟牀、沙發和牀墊,這幾類產品統稱軟體家居。

在軟體家居行業深耕三十多年後,喜臨門也打算進行多元化發展。2015年,喜臨門作價7.8億元收購綠城傳媒100%股權,並把名字改爲晟喜華視。

當時收購項目的時候,晟喜華視是做下了業績承諾的。在2015年至2017年,晟喜華視超額完成了業績承諾,給喜臨門帶去了豐厚的回報。尤其是在2015年,喜臨門當期的淨利潤有三成都是晟喜華視貢獻的。

但跨界成功帶來的喜悅只維持了短短的三年時間。2018年影視寒冬,晟喜華視的業績一落千丈,還給喜臨門帶來高達4億元的虧損。顧家家居當時差一點,就把陷入危機的喜臨門收入囊中。

眼看晟喜華視的業績無法挽救,喜臨門在2021年忍痛把晟喜華視清理出局,重新聚焦傢俱主業。但由此帶來的後遺症,喜臨門花了兩年時間,才堪堪調整了過來。

目前國內軟體傢俱行業分成三個梯隊,喜臨門、顧家家居、敏華控股夢百合均爲第一梯隊的頭部企業。但因爲行業集中度較低,頭部企業的市場份額並不多。由於軟體傢俱大多體積巨大又笨重,各個地區的中小企業從中分食了相當大一部分蛋糕。

就在喜臨門分心搞副業的時候,新老玩家卻在抓緊時間搶奪睡眠經濟的市場份額。高瓴資本在2021年花費20多億買下愛夢集團的控股權,就是衝着該集團旗下舒達和金可兒兩大牀墊品牌去的。甚至原本主營沙發的芝華仕也成立了獨立的牀墊品牌。

牀墊行業因其技術創新緩慢的特點,新玩家追上老玩家的難度相對其他行業更加容易。在萬億睡眠市場的吸引下,就連小米和京東也紛紛入局。

如今,主營業務難有起色,競爭對手卻日漸增多,喜臨門的危機是一波接一波地出現。

智能牀墊風口大,卻難擺脫智商稅嫌疑

智能化的大風,也刮進了牀墊這一行。智能家居的發展,更是推動着智能牀墊的發展。近幾年,各大家居品牌爭相佈局智能牀墊市場。

喜臨門算是業內最早佈局智能牀墊的公司之一,早在2014年喜臨門就找到了一家科技公司進行共同研發智能牀墊。緊接着在2015年喜臨門乾脆單獨成立一家睡眠科技公司。

在萬億睡眠經濟的廣闊市場中,智能牀墊還只是剛破土的幼苗。喜臨門的智能牀墊,因其銷售體量太小,也沒有列入財務報告中。喜臨門公司一名內部職員曾對媒體表示,當智能產品能有較大體量的時候,纔會單獨統計數據。

智能牀墊的市場,不僅喜臨門還沒有做起來,在慕思的線下門店,智能牀墊的蹤影也難以尋覓。據門店銷售人員的解釋是因爲沒有銷量就把產品撤場了。

其實,智能化很符合當下年輕消費者羣體的生活習慣。但爲何智能牀墊的這把火,至今沒有成功燒起來?原因還是在智能牀墊本身。

誠然,牀墊是睡眠不可缺少的工具,但就拿優化睡眠質量的需求來說,市面已經有無數的產品深耕此道,售價昂貴的智能牀墊難成爲消費者的首選項。

今年上半年,喜臨門發佈了3款智能產品,即AI空氣能助眠牀墊、AI舒腰牀墊以及監測電動牀。喜臨門Smart 1牀墊售價在6萬元左右,較爲便宜的電動牀售價也在萬元以上。

從智能牀墊到AI牀墊,看起來很高大上,其實底層原理還是同一套東西:傳感器、算法以及數據庫。

用戶躺上去就能檢測到自己的各項身體狀況,從而調節牀墊的軟硬度。這個功能的確是比較實用的,但此外一些睡眠喚醒、音樂播放之類的智能化功能,屬實有點雞肋了。

一個幾百元智能手環就能解決的問題,用戶何必花費上萬元通過牀墊來實現同樣的功能呢?

另外,因爲智能牀墊可以進行物理摺疊和軟硬調節,其使用的特殊填充材料,無法與普通牀墊的使用壽命相比。另一方面,智能牀墊一旦功能失靈,其售後成本相當昂貴。

市場反響是檢驗產品的一個最有力的方式。智能牀墊的功能略顯“浮誇”,華而不實的設計加上高不可攀的價格,讓消費者對智能牀墊愛不起來。喜臨門的線上門店銷售情況可見一斑,銷量排行前十款的牀墊,價格最高一款的也不超3000元,更多的還是一千多元的價位。

當然,喜臨門AI牀墊所針對的用戶羣體,也不會是一般消費者。但數萬元的價格,對小康家庭來說也是一筆不菲的開銷。

對於牀墊品牌來說,這麼多年在乳膠彈簧牀墊市場的廝殺已經乏力。因此,當智能牀墊的出現,就成爲新的突破口,吸引的不只是喜臨門、慕思和夢百合等頭部企業入局。根據天眼查顯示,目前與智能牀墊相關的公司超過三千多家。

儘管智能化是牀墊行業重要的趨勢和發展方向,但智能牀墊的市場,仍處於高溢價、低智能的發展階段,同時因較低的普及率,需要投入較高的用戶教育成本。

就算進行了前瞻性的市場佈局,但喜臨門乏力的業績表現,短期內仍然難依靠智能牀墊獲得改善。

禁不起消費者拷問的產品質量

在智能牀墊銷量遇挫的同時,喜臨門旗下的普通牀墊,也遭遇產品口碑滑鐵盧。

在去年雙11活動結束後,喜臨門迎來冰火兩重天:一邊是傲人的銷售額數據,一邊是面臨過百名消費者集體維權的窘境。

這批消費者在社交平臺上反映:喜臨門在雙11活動期間,涉及虛假宣傳和欺詐行爲。喜臨門在活動前後採用兩套價格計算方式,導致部分用戶購買牀墊後,產生四百多元的差價。經由在黑貓投訴平臺申訴後,喜臨門相關門店承認有差價的產生,才退款給這些消費者。

不過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這只是個案。更多的投訴內容,還是集中在喜臨門牀墊的質量問題上。

一名消費者在今年五月份購入喜臨門牀墊,在通風兩個月之後使用,很快就出現了皮膚過敏和真菌感染的情況。還有消費者去年618在李佳琦直播間購入喜臨門牀墊,不到一年時間牀墊就開始發黴。

同樣在喜臨門抖音直播間購買了牀墊的顧客,說自己的牀墊睡了兩個月後,爬出來許多小蟲。經由喜臨門售後人員上門覈實後,驗證的確是從牀墊本身爬出來的蟲子。這名消費者的訴求是退貨退款,但喜臨門一直未履行售後服務。

除此以外,關於牀墊鼓包、變形以及異味的投訴更是數不勝數。顯然,喜臨門在產品質量把控上存在有不少問題。如果以犧牲消費者售後體驗來換取銷量的增長,那行至最後,被拖累的還是企業本身。

在2019年,有一名從喜臨門離職的員工,曾向媒體舉報喜臨門爲了節省成本而偷工減料的事情。據這名員工的說法,在一款產品介紹爲實木牀架的產品上,喜臨門沒有使用實木,而是用複合板材取而代之。

如果這名員工舉報的情況屬實,那作爲一家上市企業,喜臨門的格局似乎太小了。

結語

如今軟體家居市場,靠渠道擴張快速實現盈利已成過去。業績放緩的喜臨門,除了有行業大環境的因素,更多還是因爲自身經營策略走了不少歪路。躺着賺錢的時代已經結束,當下喜臨門需要的是跑出加速度,重回業績增長正軌。

智能牀墊的市場有待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培育,解決“智商稅”的痛點。當一切準備就緒的時候,在智能牀墊領域佈局已久的喜臨門,相信會迎來美好的收穫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