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 記者于娜 北京報道

醫藥領域掀起的反腐風暴引發行業地震,隔岸觀火的連鎖零售藥房企業卻也並不輕鬆。

面對全國62.3萬家零售藥房這一龐大市場,行業監管更嚴將進一步推動醫藥分離和處方外流,製藥企業開始重視零售藥房業務。德邦證券在近期研報中指出,醫藥反腐讓行業短期內確實有一些不確定性,但一部分公司政策免疫,包括連鎖藥房、院外藥械企業、消費醫療以及主營ToB業務的CXO等。

但上述研報顯示,自7月下旬政策出臺以來,相較而言,A股連鎖藥店龍頭公司(大參林、老百姓、益豐藥房一心堂、健之佳和漱玉平民)股價短期漲幅有限且已盡數回吐。並且,從拉長時間來看,幾家連鎖藥房龍頭經歷了自高點股價迄今累計最大跌幅超過六成。

去年底到今年初,疫情防控變化帶來的一波零售藥房紅利早已成過眼煙雲。進入今年三季度,已有一些行業人士感受到了零售藥房面臨下行通道的危機感,強調單店經營單元、提升單店經營效率等字眼出現在多家上市連鎖藥房的半年報中。

“萬店時代”競爭新格局

一條几百米的街道上有四五家藥店,連鎖藥店的圈地運動令其他零售業望塵莫及。

政策鼓勵零售藥店做大做強。2021年10月,商務部發布的《關於“十四五”時期促進藥品流通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藥品零售百強企業年銷售額佔藥品零售市場總額65%以上,藥品零售連鎖率接近70%等的總體目標。

商務部《2021 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顯示,單體藥店數量由 2011年的27.7 萬家降至2021年的25.2萬家,而連鎖藥店數量在2017年起首次超過單體藥店數量,由2011年的14.6 萬家增長至2021年的33.7萬家,零售藥店連鎖率由2011年的34.3%提升至2022年的57.76%。

以上市連鎖藥房企業爲代表的圈地運動一路高歌猛進,截至2022年底大參林、老百姓、益豐藥房門店數均已突破10000家,正式開啓了零售藥房行業的“萬店時代”競爭新格局。

2023年,上市連鎖藥房企業繼續通過“自建+併購+加盟”模式,進行開店競賽。今年1—6月,大參林淨增門店 1944 家,新將山西省、安徽省及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加入市場版圖,門店總數達到11989 家。

截至2023年6月30日,一心堂共有9569家直營連鎖門店,較上年年末淨增569家醫保門店,離邁入萬店行列已近在咫尺;另一大連鎖藥房健之佳奮起直追,通過大手筆併購,門店數達 4493 家,門店數較去年同期淨增 1210 家,同比增長 36.86%。

與此同時,近年來零售藥店在藥品銷售市場的份額不斷擴大。數據顯示,2022年零售藥店銷售規模達5421億元,其份額從2015年的22.5%上升至2022年的29.0%。

從市佔率來看,2022年,前五大連鎖藥房分別爲國大藥房(國藥控股旗下)、大參林、益豐藥房、老百姓和一心堂。

從業績來看,業務模式較爲相近的益豐藥房、老百姓、大參林、一心堂、健之佳、玉漱平民等6家連鎖零售藥房上市公司在2022年共實現營業收入940.89億元,同比增長29%,其中來自零售藥房業務收入821.59億元。

此外,“雙通道”、“門診統籌”等利好政策正在給藥店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藉助門診統籌規定和 “雙通道”政策,定點藥店可接收更多的院外處方,加速處方外流,承接其背後的巨大市場增量,門診統籌的藥店對患者的吸引力和粘性也會大幅提升。

據國家醫保局發佈的《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8年到2022年,主要在零售藥店購藥支出的醫藥費用從1645億元,增加到了2484.41億元,在醫藥總費用中的佔比也從13.55%提高到了15%以上。

《華夏時報》記者梳理各家上市連鎖藥房半年報發現,一個業內共識是,今年下半年,行業整合加速,連鎖化率和集中度提升仍是行業發展主旋律。

甚至有行業人士預計,未來2到3年,將會出現10家連鎖藥店門店總數超過10萬家的盛況。

能否扛住利潤率走低

一年開幾百家門店,連鎖藥店如此快速擴張,是不是行業能帶來暴利?但實際上,受到電商價格競爭的衝擊和醫保控費的影響,連鎖藥店已經離高毛利的時代越來越遠。

根據中康CMH數據,非藥佔比大於30%的藥店,尚且能有36%的毛利率,以處方藥爲主的DTP藥房、慢病特藥房、門診統籌藥房利潤率都很低,其中專業度最高的DTP藥房毛利率只有6%。國海證券研報指出,2017-2022年頭部公司平均毛利率從36.1%下降至33.7%。

連鎖藥房單店的經營效率指標也出現了分化。據上市公司年報數據,2019-2020年,除個別企業外,多數連鎖藥房的單店收入仍有所提升,但2021年以來,連鎖藥房門店的擴張速度依舊,但單店收入去開始整體走低。2022年,益豐藥房、老百姓與漱玉平民的單店收入分別爲175.52萬元、163.19萬元與124.84萬元,均較2021年出現下降,各連鎖藥房的單店收入均小於其2020年的數值。

從頭部連鎖藥房單店利潤來看,除益豐藥房與一心堂外,漱玉平民、老百姓、健之佳與大參林均呈現下降趨勢,2022年單店利潤分別爲4.2萬元、7.28萬元、8.95萬元與10.31萬元,低於2019年的數值。

比如,起家於西南的健之佳,是雲南第二家上市的連鎖藥店,於2020年12月1日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憑藉上市募集資金的支持,健之佳的圈地擴張勢不可擋。在2022年更是大手筆收購了唐人醫藥,創下國內藥店併購的最大金額20.74億元,將唐人醫藥的659家直營門店納入麾下。

不過,健之佳年報顯示,2019年至2022年受快速擴張影響,醫藥零售連鎖門店店均營收逐年下滑,單店營收分別爲207萬元、205萬元、163萬元,直到2022年,健之佳醫藥零售連鎖店均營收纔有所反彈,達到199.38萬元,但仍低於2019年的水平。

健之佳表示,隨着門店逐步成熟,除唐人醫藥外,公司新店、次新店佔比由 2022 年一季度的 34.52%下降至 26.73%,業績壓力有所緩解,逐步貢獻營業、減少虧損;公司成熟門店增長穩健,併購項目成熟門店佔比高且產出穩定,店均收入有所提升。

一邊是藥店越開越多,一邊是單店利潤不斷下滑,連鎖藥房擴張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

“不開更多的門店就沒有規模,沒有競爭力。”河北廊坊一家連鎖藥房的門店經理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這也導致藥店都依靠低價的藥品引流,價格戰越打越慘烈,最後有的門店只能賠錢搶流量。

對於門店效率面臨的問題,《華夏時報》記者聯繫採訪大參林、漱玉平民等上市連鎖藥房企業,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覆。

醫藥產業戰略顧問周樹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上市連鎖藥房不斷地擴張門店背後,既有資本市場需求,也有業績壓力,通過有多少家門店、營業額多少,以此來保證利潤的數值不會下行,但是擴張過快,新店經營管理跟不上步伐,也會拖累門店效益的整體下滑。

上述連鎖藥房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跟網上購藥平臺相比,線下藥店的價格優勢越來越弱,只能“吐血”促銷,即便是納入門診統籌的藥店,爲了吸引顧客,藥店也一般都是同醫院零差價,或者加一點點價,還怕被別的藥店搶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