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9月5訊(編輯 黃君芝)漁場被布袋蓮阻塞、鳥蛋被老鼠吞掉、發電廠管道被斑馬貽貝堵住、電線被棕樹蛇拉斷……這些只是入侵物種危害環境的幾個例子,科學家們週一表示,自1970年以來,入侵物種在世界各地導致的經濟損失每十年翻兩番。

由來自49個國家的86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發佈了一份爲期四年的評估報告,評估了約3.7萬種有害入侵物種對全球的影響,他們發現目前每年至少造成4,23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外來物種入侵在60%的動植物滅絕中起着主要作用,也是16%動植物滅絕的“唯一驅動因素”。

研究發現,至少有218種外來入侵物種導致了1,200多個物種滅絕,並指出入侵物種對本地物種的影響有85%是負面的。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的這份報告發現,入侵物種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五大“直接驅動因素”之一。其他驅動因素包括土地和海洋利用的變化、物種的直接利用、氣候變化和污染。

IPBES聯合主席、生態學家Helen Roy說:“我們也知道這個問題將變得更加嚴重。”

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導致的氣溫升高預計將進一步推動入侵物種的擴張。入侵物種經常隨着人類活動而四處移動,這些動植物在環境中站穩腳跟併產生有害影響。引發的問題包括原生野生生物的逐步消亡、破壞基礎設施並威脅人類健康和生活。

科學家們發現,那些影響往往是緩慢實現的,但一旦實現,可能是災難性的。例如,上個月夏威夷發生的致命野火是由易燃的“入侵草”引起的,這些草是從非洲作爲牲畜牧場帶來的。

此外,入侵的蚊子物種也可以傳播登革熱、瘧疾、寨卡病毒和西尼羅河等疾病。

撰寫報告的團隊領導人之一、智利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Anibal Pauchard說:“入侵物種不僅影響自然,也影響人類,造成可怕的生命損失。”

預防措施有助於阻止未來的入侵

不過,該研究也指出,預防措施可能有助於阻止未來的生物入侵。

Pauchard表示:“好消息是,對於幾乎所有背景和情況,都有真正有效的管理工具、治理選項和有針對性的行動。預防絕對是最好、最具成本效益的選擇,但根除、遏制和控制在特定情況下也是有效的。”

“生態系統恢復還可以改善管理行動的結果,並增強生態系統對未來外來入侵物種的抵抗力,”他補充道,“事實上,管理外來入侵物種有助於減輕其他變化驅動因素的負面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