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北京商報

9月9日,二十國集團(G20)輪值主席國印度將於首都新德里舉行G20領導人峯會。然而,外界的眼光卻被總統穆爾穆的晚宴邀請函所吸引。在印度總統向各國領導人發出的邀請函中,穆爾穆的稱呼是“婆羅多(Bharat)總統”,這讓人猜測印度將修改本國的英文名稱。

Bharat是一個古老的梵語單詞,字面意思是“承載、攜帶”,實際意爲“尋找光明、知識的人”。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和英語,英語中稱印度爲India,而在印地語中則稱爲Bharat(巴拉特)。此外,許多歷史學家認爲它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印度教文獻。

據印度多家媒體報道,印度政府可能會在9月18日-22日舉行的議會特別會議上,正式提出一項把印度的英文名稱India更改爲Bharat(巴拉特)的提議並在會議上進行審議。

《今日印度》等印度媒體稱,通過修改憲法將印度英文名更改爲“Bharat”的呼聲愈演愈烈。根據憲法規定,印度政府必須在議會兩院都獲得簡單多數支持才能啓動更名工作。

印度《經濟時報》稱,包括阿薩姆邦首席部長在內的多位政要5日在社交媒體上發聲支持將印度國家英文名更改爲“Bharat”。

印度執政黨想要更改國名的背後,或許有其他考量。這一消息在傳出之後,引發了從反對黨到印度普通民衆的譁然。

印度反對黨國大黨領導人沙希·塔魯爾(Shashi Tharoor)在推特發文稱:“我希望政府不要愚蠢到完全拋棄‘India’,因爲‘India’在過去幾個世紀裏積累了不可估量的品牌價值。”

還有反對者認爲,莫迪政府此舉是政治操作,針對的正是反對派兩個月前成立的“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Indian National Developmental Inclusive Alliance,縮寫爲INDIA)。路透社稱,該聯盟將在明年的全國選舉中挑戰莫迪領導的人民黨。

但以印度人民黨爲代表的支持者認爲,英國殖民統治者創造了“India”這個名字,是“奴隸制的象徵”,以掩蓋“婆羅多”,而即將在印度舉行的G20峯會爲印度擺脫殖民包袱提供了最佳機會。

9月5日,包括印度阿薩姆邦首席部長希曼塔·比斯瓦·薩爾馬(Himanta Biswa Sarma)在內的多名印度人民黨領導人站出來支持將國家更名爲“婆羅多”。印度人民黨聯邦院議員納雷什·班薩爾(Naresh Bansal)在剛剛結束的上議院會議上也提出了這一建議,稱“印度”這一名稱是“殖民”的象徵,“應從憲法中刪除”。

總部位於印度新德里的觀察家研究基金會智庫訪問研究員拉希德·基德瓦伊(Rasheed Kidwai)表示,政治和選舉問題是印度改名“婆羅多”的一個關鍵因素。基德瓦伊認爲,改名爭議證明莫迪“感受到了反對派的壓力”。

“這表明了印度人民黨的擔憂。”他說,“該黨一直聲稱莫迪是不可或缺的,但他第一次感覺到來自反對黨集團的威脅是真實的,這就是爲什麼他的政黨計劃將國家名稱改爲‘婆羅多’。”

目前在世界各地,印度是最常用的名字。印度所有英文官方文件在提及國家、政府部門、國內外信函時都使用“India”這一名稱,並將政府人物描述爲印度領導人。印度護照和投票卡等有效身份證件都使用 “印度”一詞作爲公民身份的官方標誌。

中國南亞學會顧問、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南亞中亞研究所研究員王德華認爲,“莫迪出於他的政治需要,必須塑造一個強大的敵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改名主要是爲了明年大選,打印度教至上牌(HINDUTVA)”。

莫迪的個人經歷充滿傳奇色彩。他出身於印度的低種姓普通家庭,卻憑藉着時代的浪潮和自身的能力,成爲印度總理。

“莫迪作爲奶茶販出身的平民,上臺主要依靠印度教民族主義(Hindu Nationalism)和依存於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國民志願服務團。” 王德華說,“以極其虔誠的印度教徒的人士上臺的莫迪,在經濟領域並沒有很好實現他對於選民的承諾,所以他必須在虔誠信仰上拿更多的分數。”

北京商報綜合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