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經濟日報

今年以來,各地加快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通過出臺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持政策、打造特色新興產業集羣、推行產業集羣鏈長制、培育鏈主企業等措施,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

補短板強化自主可控

“在產業短板補鏈方面,各地圍繞產業鏈關鍵核心環節,加強基礎研究,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合作,提升產業自主可控能力。”賽智產業研究院院長趙剛介紹,例如,上海市深化提升集成電路裝備、材料和設計創新發展能力,促進生物醫藥創新產品應用推廣,優化人工智能自主可控軟硬件生態;山東省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提升行動,精準補齊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基礎工藝等短板。

在優勢產業延鏈方面,各地圍繞新興市場機會,梳理新興產業鏈圖譜,積極推進優勢產業爲新興產業提供基礎材料和裝備,促進優勢產業做大增量市場。江西宜春以產業鏈鏈長製爲抓手,吸引一大批鋰電新能源頭部企業落戶,逐步打造成爲全國唯一擁有從鋰礦採選到新能源汽車製造完整產業鏈的地級市;河北保定着力建設輸變電裝備世界製造基地、風電全產業鏈裝備製造基地、光電產業智慧基地、新型儲能裝備產業集聚區、氫能產業多元應用示範區,打造“保定·中國電谷”升級版。

趙剛表示,我國產業鏈“卡脖子”環節主要在前沿技術、高端基礎製造工藝、高端裝備、高端基礎材料等方面。今年以來,我國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在產業鏈“卡脖子”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和重要突破。

“今年以來,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紮實推進,一批重要技術產品實現突破。”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趙志國說。

轉型升級提高競爭力

在傳統產業升鏈方面,各地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落後產能整合,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改造,大幅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賽迪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關兵介紹,智能工廠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水平持續提升。截至目前,各地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近8000個,這些示範工廠產品研發週期平均縮短了20.7%,生產效率平均提升了34.8%,產品不良品率平均下降了27.4%,碳排放平均減少了21.2%。隨着智能化水平提升,智能製造新場景、新方案、新模式不斷湧現,新型製造模式已從概念框架走向落地實施。

浪潮集團副總裁、浪潮通軟總經理魏代森認爲,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綠色化轉型,應以產業互聯網平臺爲抓手,提升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核心企業應藉助自身產業優勢,以供應鏈交易爲核心,整合產業鏈資源建鏈、延鏈,構建動態、協同、智能、可視、可預測、可持續發展的網狀供應鏈體系,實現與生產服務商、供應商、物流服務提供商、資產運營商的高效協作,在服務自身的同時爲社會提供產業平臺服務。

綠色產業鏈蓬勃發展。我國光伏產業鏈主要環節產量全球佔比均超過70%;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充電樁等新能源產品產量分別增長35%、54.5%、53.1%,以鋰電池、太陽能電池、電動載人汽車爲代表的“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61.6%。

搶佔產供鏈競爭制高點

在新興產業建鏈方面,各地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大膽推進技術和產業創新,積極引進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廣東省佈局半導體、前沿新材料等十大戰略性產業集羣;上海市推進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等產業集羣佈局;福建寧德佈局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內蒙古積極引進培育新能源產業;貴州省大力培育算力產業;等等。

“受海外技術限制、房地產市場低迷等因素影響,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仍將遭受很大挑戰。要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和兼併重組,推動鋼鐵、建材等產業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提升產業運行效能;搶抓新興市場機遇,加快拓展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興市場,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加強基礎研究,加大技術創新投資,在前沿技術、高端基礎製造工藝、高端裝備、高端基礎材料等領域取得更大突破。”趙剛說。

關兵表示,要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搶佔產供鏈競爭制高點。利用市場優勢,優化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佈局;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加快研發創新和產業化應用,力爭在若干領域實現並跑、領跑,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