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9月13日,阿里雲通義千問入局,成爲最新一個面向全社會開放的大模型。而自8月31日首批國產大模型產品獲批上線,這場“狂歡”已經持續了近半個月。但元語智能聯合創始人兼COO朱雷在與許多具體企業和項目的接觸過程中明顯感到,從8月初開始,企業們便已紛紛在大模型項目採購等方面作出了實質性的佈局。

如果說過去半年大模型商業化的探討是困在內測裏的“站在今天看明天”,那麼面向公衆開放後對商業化的探討,就頗有種“站在明天看今天”的意味。這可能是迄今爲止大模型最接近“賺錢”的一次,當然也是成本、模式等問題最爲現實和迫切的一次。

命運的齒輪轉起來

“過去7個月他們都處於一種觀望的狀態,但8月初就已經明顯開始籌備落地,比如採購項目,找機構對潛在的大模型供應商進行測評,判斷它們是否在效果上可以達到預期等。”以金融機構爲例,朱雷講述了他經歷的過程和轉變。

朱雷的另一個身份,是大模型榜單SuperCLUE的聯合發起人。也是因爲評測需求的走高,讓朱雷能夠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全面接觸大模型供需最關鍵的兩端。

在朱雷看來,這些大型企業關注的重點,並不是某一家大模型廠商是否通過備案,而是這個信號表明官方對大模型的廣泛應用有了非常正面的態度,所以他們纔會積極地響應,包括內部立項審覈、公開招標等。

8月31日,包括百度商湯集團、抖音、百川智能、智譜AI等在內的8家企業和機構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備案,順利面向公衆開放自己的大模型。9月5日,360智腦大模型、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接棒,9月13日,阿里雲通義千問大模型最新入局。

第二批備案的大模型也在加速中。9月1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了《關於第二批深度合成服務算法備案的信息公告》,公告顯示,第二批深度合成服務共計110個算法信息完成備案。至此,我國累計已有151款算法完成深度合成服務算法備案。

大模型“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曾提到,當“文心一言”向數以億計的互聯網用戶大規模開放服務後,就能夠獲得大量真實世界中的人工反饋,這將進一步改進基礎模型,並以更快速度迭代。

今年3月16日,百度率先推出“文心一言”,成爲國內首個、全球大廠中首個生成式AI產品。數據顯示,8月31日0點至24點,文心一言共計回覆網友超3342萬個問題,平均一分鐘回答23000個問題。

對於上線至今包括累計回答問題、新增用戶等數據及未來業務融合情況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聯繫了百度、商湯集團、抖音及智譜AI,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覆。

“大規模推向市場,數據的飛輪才能轉起來。”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無界AI聯合創始人馬千里作出了這樣一個概括。不過在他看來,備案通過與產品的質量沒有本質關聯,更主要是從信息安全角度考量,但通過備案面向公衆開放,也意味着可以加快技術迭代,開啓商業化進程。

在安全問題上,螞蟻集團大安全AI算法資深專家鄭霖提到,這種安全並不是完全從模型層面或者技術層面將風險完全封鎖,而是通過一套機制來保證生成過程中儘可能不出問題,即便要出問題也能夠儘快響應儘可能地消除影響,“大模型給我們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會和潛力,本質上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更注重發展”。

to B or not to B

跨過安全關之後,面向公衆開放更重要的點在於,大模型的商業化探討終於有了實質性的意義。

商湯集團直觀地描繪出了大模型的商業化潛力。在給北京商報記者的回覆中,商湯集團提到,2023年上半年,商湯集團在“日日新”大模型基礎上發佈了生成式AI產品系列,包括“商量SenseChat”“秒畫SenseMirage”及“如影SenseAvatar”等,帶動生成式AI相關收入取得三位數的強勁增長。

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生成式AI相關的業務收入對商湯集團業務的貢獻率已經由2022年的10.4%增至20.3%,同比增長率爲670.4%。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目前上線的大模型,大多提供的是一種文生文領域類似於“辦公助手”或是“問答助手”的角色。

在不久前舉行的外灘大會上,小冰CEO李笛也曾呼籲,當前行業最大的問題就是“太雷同”。有數據顯示,全國有至少130家公司研究大模型產品,其中做通用大模型的有78家。

對於“同質化”的情況,朱雷認爲,是因爲在to C層面,大家普遍都還沒有想清楚到底該做什麼,所以只能先沿用ChatGPT的模式。

但他同時強調,這只是大模型發展初期的一個階段化表現,在to C層面還無法達到萬物生長的時候,先按照這個模式做,在收集到更多數據之後,下一階段可能就會嘗試新的東西。

這種探討也延伸出了另一個問題,to B和to C,誰會是大模型商業化的第一站?不久前,妙鴨相機的爆火成爲國內AIGC領域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破圈的現象級產品,但覆盤妙鴨相機的走紅,卻不難發現這一成功的不可複製性。

“to C端的開發可以短期積攢人氣,增加曝光,但大模型想實現長線盈利,最先取得突破的一定是B端。”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看來,當下大模型廠商可以在自己較爲擅長的領域做垂直化的市場化開發,但如果只應用在固定領域難免資源浪費,而應用至其他行業又會因爲缺乏相關資源而處於相對弱勢的情況,合作就會成爲必然。

而大模型從開發到合作,本身就是一個to B的邏輯。合作方將應用融入到行業企業,又是一個以to B爲核心的邏輯。

“總而言之,大模型商業化的根本,還是要看應用與市場的融合,要看清需求到底是什麼,是否真的能夠利用大模型實現企業的提質降本增效。”王鵬總結稱。

朱雷也判斷,B端對人工智能應用的場景非常明確,行業受AI廠商的“教育”持續了很多年。而且企業對於模型能力邊界也有了更多的瞭解,再加上在科技領域的預算通常較多,因此預計B端的落地要比C端快得多,“今年四季度可能會有很多落地場景出現”。

但這也不意味着C端不會彎道超車。不久前,基於文心一言,百度輸入法宣佈全面升級,打造行業首個“基於大模型的輸入法原生應用”。李彥宏也曾提到,計劃逐步將文心一言融入所有業務。

而大模型的應用也可能爲流量打開更大的入口。財報顯示,百度App在2023年6月的月活躍用戶達6.77億,同比增長8%。李彥宏曾提到:“利用文心一言逐步優化百度搜索的功能,相信能夠爲用戶提供更爲新穎和直觀的使用體驗,推動我們的移動互聯網生態獲得更多流量,推動用戶使用時長的增加。”

賠本賺吆喝?

不久前,印度媒體提到,OpenAI僅運行其人工智能服務ChatGPT每天就要花費約70萬美元,若不加速自身商業化進程,很有可能在2024年底不得不申請破產。

AI和AIGC已成確定趨勢的當下,OpenAI破產論顯得有些荒謬。但這也折射出一個關鍵的問題,對於號稱吞金獸的大模型,如何跑通商業模式,覆蓋高昂的訓練和推理成本,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問題,也是困住人工智能老生常談的問題。

始於計算機視覺領域,近身肉搏於安防場景,上一輪人工智能的火爆,催生了“AI四小龍”的出現。但同質化的應用場景以及技術本身高投入的燒錢特性,讓AI企業始終困於虧損泥潭,人工智能企業一度陷入了越做越虧的怪圈。

相比起來,大模型的壓力可能還要更大。馬千里提到,上一階段的人工智能浪潮,研發出的一套模型能耗其實很低,但現在的大模型需要做推理,“有100萬用戶可能就會有100萬用戶的推理成本,導致其成本更高,投入也更大”。

乘風大模型浪潮,商湯集團找到了翻盤的希望。2023年上半年,商湯集團虧損淨額同比收窄2%,但仍達到了31.43億元。對於大模型“燒錢”導致的虧損問題,北京商報記者也聯繫了商湯集團,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覆。

“目前國內提供大模型服務的廠商基本都是在賠本賺吆喝,或者在佈局一些東西,尚未真正探索出一條可以實現盈利的商業化模式。”在鄭霖看來,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成本更高,因此其應用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找到更加匹配的模式才能將成本收回。

事實上,包括一些大模型助手、智能客服語音等應用在內,其本質並沒有改變原有的模式,這種效果早已可以以常規模型實現,現在只不過換成了大模型,因此也帶來了額外的爭議,即客戶爲什麼會爲這樣一種多出來的成本而買單?

從底層向上,朱雷爲北京商報記者梳理出了大模型商業化的幾種可能。對於大模型本身,首先可以考慮做私有化部署,相當於賣模型的收費模式。此外,可以將模型佈局到雲上,進而銷售API接口,“國內所有大模型廠商都會有這個模式,預計每家價格都差不多,可能會比GPT3.5貴一些,但比GPT4便宜很多”。

順着這個邏輯再往上,中間層的銷售思路就會轉向解決方案,類似於銷售一個平臺,客戶可以在平臺上進行訓練等。在這種方式下,企業可以按照平臺的模式收費。而中間層可能還會進一步衍生,促進推理加速的框架、評估評測、數據集相關等大模型產業鏈上工具層企業的商業化轉化。

相比起來,最上層的商業化體現也最直接,即推出商業化產品,向用戶收費,典型應用如妙鴨相機。

王鵬提到,未來大模型形成商業模式,一方面可以走大公司路線,與成型的大企業合作,拿到穩定的訂單維持足夠的現金流。但不能忽略的是,大企業本身也有開發大模型的能力,可能會出現一種“悖論”的存在。

另一方面可以面向大量中小商戶走“薄利多銷”的路線,畢竟市場存在明顯的二八原則,瞄準中小商戶,促進其數字化轉型,也是一條可嘗試的路徑。

但有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週期基本在三年左右,創辦三年之後依然可以維持正常經營的企業只佔總數的1/3。“企業是否願意去購買這樣一個大模型服務,是與整個市場環境或者說與企業的特點有重要關聯的。”鄭霖表示。

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