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畢業的醫學生,會有怎樣的職業選擇?

或許很多人會認爲,三級醫院是他們的首選,而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投身基層醫療,紮根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原因何在?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採訪3名紮根在上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她們均爲醫學碩士,或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或畢業於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她們都曾在上海三甲醫院經歷過三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最終來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爲一名家庭醫生。

她們中有人已經紮根社區超過10年之久,回望當初的選擇,沒有後悔,全科醫生的規範化培訓曾是她們留在社區的理由,與病人的相處之道,也是她們長期紮根基層的收穫。

“我們和病人的聯繫很緊密”

朱敏 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本碩均畢業於上海交大醫學院

作爲上海市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全科醫學專業第一批“四證合一”(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規培合格證、執業醫師資格證)的規培生,朱敏已經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了整整10年。

2010年8月,還在上海交大醫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的她,選擇了離家相對近的仁濟醫院作爲規培基地。也是從這一年起,上海在全市範圍統一實施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應屆畢業生必須完成一定年限、相關內容的培訓,並獲得合格證書後方能入職醫療機構。

當時,仁濟醫院提供給本科畢業生的培訓方向有四個:全科、急診、康復、病理,四個方向裏,朱敏沒有猶豫,直接選擇了全科。

“這主要還是根據我的興趣來選擇的,我的大學同學大部分選擇了專科讀研或者專科規培,剩下不到1/3的同學,選擇了全科規培。本科實習期間,我對以哪個專科作爲以後的職業發展方向沒有一個明確的想法,當時的全科醫學也纔剛剛起步,對於全科醫學,我的理解停留在全科就是個通科,對各個學科都有所涉獵和學習,比較適合我。”朱敏表示,三年規培後,她對全科醫學有了更全面的認識,“當時在仁濟醫院參加全科規培的同批8位學員中,有7位是‘四證合一’,大家對於自己的職業定位也是非常明確,都選擇了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

剛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時,在門診期間,朱敏還會時不時聽到病人表達“社區醫院麼就是方便配配藥、看病就該去大醫院”的說法。但這些年裏,她幾乎很少聽到這種聲音。

“一方面,社區醫院現在招錄的都是規培後的全科醫生,大家在臨牀診療能力方面得到了同質化的培訓,與大醫院接軌;一方面,社區基本藥物目錄的更新,延伸處方的引入,便捷地通過醫聯體、教聯體、家庭醫生轉診平臺等通道至上級醫院就診。”朱敏認爲,“全-專結合”三級醫院專家的社區下沉,增加了居民與社區全科醫生的黏合度;並且,浦東新區對社區全科醫生的畢業後繼續開展教育,引入了大量專科專家來授課,內容由以往的側重常見社區慢病的診治管理,擴展爲現在更全面、實用的各系統疾病的社區管理、技能培訓,全科醫生在接受繼續教育獲得學分的同時,也能獲得自己感興趣的知識。

朱敏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5名全科醫生中,1/3爲碩士研究生,“規培後的全科醫生大多都是碩士研究生,在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已經有4位全科醫生完成在職碩士研究生學業,我的規培同學中有1人在職博士在讀。”

朱敏進一步表示,自己的丈夫也是一名醫生,在其規培後一度選擇了一家三甲專科醫院工作,“相比較,社區醫院雖然工作內容涵蓋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內容更復雜、多樣,但不管是在工作強度,還是在職稱晉升方面,壓力都相對小一些。”據她介紹,相較於二三級醫院,規培後的社區醫生能提前一年申報中級職稱;針對高級職稱的晉升,專門開設社區通道,與二三級醫院分開評審,也意味着競爭激烈程度相對小一些。近兩年來,社區專技崗位的結構比例也在進行優化調整,增加了中高級職稱的聘任名額。此外,通過市區級醫學人才培養項目和科研項目,培養和激勵年輕醫生更好地留在社區、服務社區。

但朱敏也表示,儘管工作強度相對小,但在社區做全科醫生承擔的工作並不少,除了每週需要固定門診外,她還簽約管理了社區2000名左右的居民,需要爲他們建立健康檔案、組織開展疾病篩查和免費體檢,定期聯繫簽約居民,瞭解他們的健康狀況。

朱敏還參與家庭病牀、長期護理保險的上門評估等醫養結合工作,建立家庭病牀的社區病人基本上是病情穩定、就醫不便的老人,一個月需要朱敏提供2次上門服務,如測量血壓、心肺聽診並開具處方,或指導家庭氧療、居家護理等,“這些工作之外,針對培訓臨牀技能的時間,我們常常要抽自己的空餘時間去學習。”

10年過去,朱敏沒有後悔選擇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也沒有遺憾自己當初沒有選擇二三級醫院。作爲上海市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全科醫學社區教學基地,中心承擔了仁濟醫院全科住培學員的社區教學工作。

“在社區醫院工作,我感到特別親切,在三級醫院往往是病人多,有時候一天醫生可能要看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病人,病人也來自全國各地,醫生在每個病人身上花費的時間會很少,但在社區醫院,我們和病人的聯繫很緊密,他們願意來我們這裏看,也把我們全科醫生當作家人朋友一樣,平時我們也會留個微信和電話,有什麼事情都可以用手機聯繫。” 朱敏說。

“在社區醫院工作能找到成就感”

宋瑋 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碩士研究生畢業於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和朱敏一樣,宋瑋於2013年完成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此後一直在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算起來也有10個年頭了。

本科階段在南通大學醫學院就讀的宋瑋,研究生考入了復旦大學醫學院。畢業後選擇專科還是全科就職,她曾有過猶豫和掙扎。本科階段,她曾在神經專科學習輪轉,而到了研究生階段,她進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規培基地,選擇的是全科方向。

3年規培後,她開始找工作,一開始投簡歷,投的是一家二甲醫院,也被錄取了,但她思忖着,自己畢竟是全科規培生,論專業對口,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從專科到全科,跨度很大,全科在我看來,更加關注疾病的健康和預防管理,專科更專注於某一領域的疾病,但後面我深入思考了下,如果我真能做好社區健康的‘守門人’這個角色,我就願意去試試。”就這樣,碩士畢業後宋瑋去了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

宋瑋坦言,剛畢業時,她完全沒有想過收入的問題,“剛進入一家醫院,不論是社區醫院還是二三級醫院,作爲一個新人,收入方面差距不會很大,也不會考慮太多。”

作爲一名家庭醫生,宋瑋的簽約服務病人有2200人左右,其中有老人、兒童、孕產婦,也有健康人羣等。她的成長經歷很快:2015年,她就擔任了全科醫生總代教,管理教學工作,而到了2019年,她開始擔任全科醫生團隊長,2023年初開始擔任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中心主任。除了臨牀醫療工作外,宋瑋還承擔了醫院的行政管理工作,如培訓項目安全、溝通協調等等。

“這些年,我們中心招錄進來的全科醫生都是研究生爲主了,有來自復旦、交大、同濟等各個醫學院,每年都會招錄1-2名。”在宋瑋看來,社區裏的居民都很相信家庭醫生,而這些年進入中心的全科醫生大多經過了三甲醫院的規範化培訓,診療水平年年在提高。

更吸引宋瑋留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理由,還有一份成就感。

“社區居民都很信任我們家庭醫生,放心讓我們來管理他們的健康。”宋瑋說,前不久她還遇到一個社區老病人,每隔一個月會來看她的門診。有一次,患者講述自己近3個月一直出現乏力的情況,但胃口都好,也沒明顯消瘦。當時,宋瑋幫老人做了檢查,能做的檢查都做了,但沒有發現異常,於是宋瑋建議他去三甲醫院做個胃腸鏡檢查,結果發現胃部有早期腫瘤,好在發現及時、治療及時,老人的感謝也讓宋瑋感受到這份工作的意義。

“社區裏的老人都很熱心,很多人把我當作他們的家人。去年,我在方艙醫院工作時,微信患者羣有很多人來關心我,告訴我要保護好自己,我會很感動,當我取得了獎項和榮譽,總有病人會來祝福我,我會很開心,當我幫病人做到疾病的早發現,避免他們走很多治療的彎路時,成就感很強。”

在宋瑋管理的社區居民中,有人做完體檢第一件事,就是來找她解讀,問她下一步去哪裏做檢查、需要做哪些檢查;有人在三甲醫院看完了專科,專科醫生給出了手術方案,還會特地跑來看她,問她是不是值得去做這一場手術,術後需要注意什麼,“社區病人都知道,很多疾病,並不可能通過1-2次的門診就可以解決,需要得到全病程的管理,才能得到很好的治療,這種理念已經深入社區居民的內心,也讓我們之間的信任感更強,相處起來更加愉快。”

宋瑋表示,10年前的職業選擇,或許還有一些猶豫與掙扎,但10年之後,在深入感受到全科醫生的工作和價值後,她對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有了更多堅持的理由。

“全科醫生也很忙碌”

左惠琴 花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碩士研究生畢業於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1992年出生的左惠琴老家在安徽,本科就讀於當地醫學院臨牀醫學專業,2015年她考取了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歷經三年“全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後,進入了花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爲一名全科醫生。

“起初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主要是因爲自己學的就是全科,專業對口更合適一些。”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左惠琴曾去浦東、浦西多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聘、諮詢相關政策,包括政府對於社區的支持力度多大、規培生入職後是否有編制、對落戶和職稱評審是怎麼樣的,“綜合考量之下,最終我決定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

與左惠琴同屆參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全科醫學專業規培的15名研究生同學中,有從事不同學科方向的,4人進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其餘去了一些綜合性醫院工作。

“對比來看,工作的內容和強度還是有差異的,在綜合性醫院,醫生的工作內容偏向日常臨牀和科研,而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內容偏向社區病人的健康管理。”左惠琴說,自己並不會因爲沒有在二三級醫院工作感到內心有落差,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爲一名全科醫生,同樣可以有職業成就感,“來社區醫院看病的患者,九成以上是帶着信任和讚賞來求診的,相比二三級醫院,社區醫院的醫患關係更加和諧,聯繫可以更爲緊密,真正體現了全科醫學長期連續性的健康照顧的特點。”

或許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爲:“社區醫院的醫生沒有三級醫院的醫生來得忙碌”。對此,左惠琴表示,自己每天的工作都很忙碌,每週2-3天的門診工作、病房工作,還有每週一次的值班,另外就是簽約病人的慢病隨訪、社區精神病人的隨訪。每週,她需要抽出半天時間到社區居委,爲居民提供家門口的健康服務,如健康諮詢、(健康科普)等。在社區裏,總能遇到不少老人,會拿着體檢報告、檢查報告來諮詢。

“很多情況下,全科醫生除了需要給居民疾病診療,還需要定期開展健康科普,教他們如何通過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自己的慢性病,這對於很多老百姓來說常常是‘剛需’。” 左惠琴認爲,這就是全科醫生的價值所在。

作爲一名家庭醫生,左惠琴要管理的社區簽約病人接近2000人,大部分加過微信和手機號,她常常要利用午休和下班時間來回復手機上病人的問詢,對於有多病共存且不穩定老人,她需要一個月聯繫1次,關注對方的身體狀況,並適時給予他們指導。還有一部分是家庭病牀,“我有3名家庭病牀患者,每2周需要上門去看一下他們的病情變化,並幫助他們及時調整治療的方案。”

在浦東花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近年來被錄取的全科醫生大多爲碩士研究生,2023年還招錄了博士研究生。左惠琴感慨,“願意從事全科醫生的人羣也越來越多了,社會對於全科醫生的職業認可程度也越來越高。”

她同時表示,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學習培訓的渠道也很多,“可以從各個層面去學習診療技術、輔助檢查技術,常常要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去培訓,這主要是現在對於全科醫生的診療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對於簽約病人的管理越來越精細化,但我想,我會堅持做下去,幫助社區病人把健康管理的理念一直傳遞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