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洱火車站出發,乘車3小時40分鐘,經過250公里山路之後,可以到達雲南西南邊境的孟連縣。孟連縣全稱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孟連”音自傣語,意爲“尋找到的好地方”。這裏屬亞熱帶氣候,熱區資源豐富,天然橡膠、甘蔗、茶葉、咖啡構成了四大支柱產業。

近日,證券時報記者來到了孟連縣勐馬鎮勐啊村隴海小組,附近的一片橡膠林赫然入目。過去六七年間,膠農不僅實現了脫貧,對於橡膠種植和割膠也增加了信心——不再擔心橡膠價格下跌,跌得多了,他們會獲得保險公司的賠付。

變化源自2017年。從這一年開始,膠農們獲得了“保險+期貨”的保障。他們對這個模式的原理也許不一定完全理解,但知道自己有了保障。不經意間,西南邊陲村落的中小膠農,已受益於資本市場工具和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

“橡膠價格過低也不怕了”

天然橡膠是孟連的支柱產業之一。“全縣橡膠種植面積30.1萬畝,2022年實現農業產值2.9億元。”孟連縣茶葉和特色生物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李梅英說。

多年前,橡膠產值並不穩定。橡膠樹比較特殊,割膠期是以天爲單位的日割或幾日一割,需要大量人工,對收割手藝也有一定要求。在橡膠價格過低時,膠農可能會出於收益考慮,不再請人割膠。因此,儘管橡膠樹有着20~30年左右的收割期,但橡膠仍會在某些年份因膠價過低而出現減產。

“這幾年橡膠價格波動確實挺大的。”李梅英介紹,2017年,在脫貧攻堅階段的金融支持下,當地開啓了“保險+期貨”的保障項目,膠農因此實實在在獲益。到目前爲止,該項目受益羣衆2萬多戶,截至2022年底累計賠付3000多萬元,截至目前則賠付約4000萬元,項目大受膠農歡迎。

國壽財險雲南分公司農村業務部李昊城介紹,基於“保險+期貨”的保障,在膠價低迷時,膠農也可以有穩定收入——即只要有產量,至少能保證一定的價格。這樣,產業前端有了積極性,也就從源頭上保護了橡膠產業。

“保險+期貨”聯手護農

在商業模式上,“保險+期貨”如何實現對農戶的保障?保險和期貨爲什麼會走到一起?

以橡膠“保險+期貨”爲例,膠農購買的保險屬於一類價格保險,以橡膠期貨價格爲標的,可以以此將橡膠價格波動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再購買場外期權,由期貨公司方面在期貨市場進行對沖,從而將承保風險轉移給期貨市場。

證券時報記者從採訪中瞭解到,在橡膠“保險+期貨”模式之前,圍繞橡膠風險的保障方式既有保險,也有期貨的套期保值,但這兩種工具都有一定侷限性。

就保險來說,保障橡膠的主要是物化成本保險,只能保種植方面的基本成本投入;對膠農而言,損失補償效果要弱於完全成本保險(保物化成本+人力成本+租地成本)和收入保險;從期貨上看,實際惠及的膠農較少,只有極少數大規模農場纔有意識和能力去通過購買期貨做套期保值。期貨品種交易一手以“噸”爲單位,很多中小膠農達不到門檻,加上期貨還有一定的專業性,因此期貨難以有效觸達膠農。

而在“保險+期貨”模式之下,只要保障期內期貨價格低於設定值,膠農就會得到賠償。“其實和套期保值是一樣的效果。”李昊城說,這一模式相當於讓更多中小膠農間接用上了期貨工具來轉移價格風險。

簡而言之,“保險+期貨”相當於由保險公司幫助期貨公司將膠農通過“價格保險”的形式組織起來,“集體”進入期貨期權市場,進行期貨期權交易。

國壽財險雲南省分公司農村業務部副總經理向世平認爲,“保險+期貨”是運用金融工具來化解價格風險的一個探索,將農戶所面臨的價格風險轉移到期貨市場,是農戶和企業面臨的價格風險與期貨市場之間的傳送帶。合理地利用和發展期貨業務,可以更好地發揮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作用。

已累計涉及18個品種

孟連縣的橡膠“保險+期貨”只是這個模式的一個代表。在當地,國壽財險雲南分公司已連續6年承保“保險+期貨”項目,涉及橡膠、白糖、生豬等多個品種,累計承保7.45萬戶次。

這一模式能夠落地鋪開,背後有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的大量工作。向世平介紹,2017年在雲南率先推行“保險+期貨”時,不被農戶理解和接受,最初主要依託政府組織的力量進行宣傳講解,同時對重點龍頭企業進行一對一輔導。2019年後,國壽財險雲南分公司聯合期貨公司一起下基層開展多場次培訓。經過一段時間的走村入戶後,農戶對“保險+期貨”的產品逐步接受。

“後來在我們的服務過程當中,理賠也基本達到了農戶的期望,農戶通過投保也實實在在獲得了利益,所以投保的意識、對產品的理解也越來越強。從最開始的不理解、嘗試性投保,到現在基本做到積極主動投保。”向世平說。

從公開信息看,現在“保險+期貨”模式不僅在雲南,在全國各地都處於快速發展期。以國壽財險來說,該公司2016年先在湖北開始試點“保險+期貨”模式,截至2022年底,這一模式已覆蓋全國25個省份,提供了近70億元的風險保障。

自2016年開始,“保險+期貨”已連續8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保險+期貨”已在多地、多個農產品中落地,人保財險、太保財險、國壽財險、中華財險、平安產險等經營農業保險的主體基本都已涉及,參與的期貨公司也數量衆多。

據中國期貨業協會今年7月公佈的信息,2016年以來,共有73家期貨公司通過“保險+期貨”模式爲生豬、玉米、飼料、蘋果、天然橡膠、白糖、大豆等18個品種提供了風險管理服務,累計承保貨值1346.04億元,涉及現貨數量共計2749.65萬噸。項目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224個縣,覆蓋農戶538.7萬戶次、農戶專業合作社3101個、家庭農場1488個、涉農企業2349個。

9月5日,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中國期貨業協會會員大會上提到“保險+期貨”,認爲這一模式有效服務了中小農戶,基於我國“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發揮了期貨專業優勢,助力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管理,爲農民穩收增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