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文物失竊醜聞曝光三週後,馬克·瓊斯被正式任命爲大英博物館的臨時館長,接替引咎辭職的前館長哈特維希·菲舍爾。

“我很高興,也很榮幸有機會與董事會和博物館的同事一起工作,以確保藏品的未來安全,並恢復這個偉大博物館的聲譽。”瓊斯說道。

恢復聲譽的過程或許要比瓊斯預想的複雜和漫長。一個月前,大英博物館發佈一則公告,稱有館藏文物“丟失、被盜或損壞”。隨後,大英博物館董事會主席喬治·奧斯本給出了一個數字,稱丟失的文物數量大約2000件,而這也只是一個臨時的數字。

一石激起千層浪。成立於1753年的大英博物館擁有800多萬件藏品,是世界上最廣爲人知、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之一。失竊醜聞發生後,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大英博物館的安保系統與藏品記錄系統。大英博物館添加進公共數據庫的藏品約爲全部藏品的一半,其中只有約8萬件藏品公開展出,其餘藏品大多存放在儲藏室中。

有鑑於此次醜聞暴露出的安保漏洞,許多曾受英國殖民的國家要求大英博物館返還屬於原籍國的珍貴文物。有專家指出,這次失竊事件讓大英博物館處在了“受害者”的位置,其他要求返還文物的國家則一直是“受害者”,它們每天都承受着文物被掠奪的記憶。希望大英博物館可以利用這次機會,重新審視自身,開始正視返還文物的呼籲。

獨家揭祕大英博物館失竊事件始末。地球連線出品

兩年前的提醒

看到大英博物館的館長辭職,瓊斯走馬上任,丹麥古董經銷商伊泰·格拉德爾(Ittai Gradel)的心情平復了不少。大英博物館開始與無能的管理層切割,他與大英博物館的糾葛似乎可以暫時畫下一個句點。

2021年2月,格拉德爾給時任大英博物館副館長喬納森·威廉姆斯發去了一封郵件,其中詳細地寫着令他不安的發現。一個網名叫“蘇丹1966”(sultan1966)的賣家正在購物網站eBay出售來自大英博物館的羅馬浮雕和其他藏品。“蘇丹1966”自稱名叫保羅·希金斯(Paul Higgins),但格拉德爾發現,他的銀行賬戶名卻是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和大英博物館的資深策展人同名。

在發出郵件之前,格拉德爾已經盯了“蘇丹1966”好幾年的時間。2014年,格拉德爾第一次從“蘇丹1966”這裏買了一件微型浮雕,上面刻着希臘神話中美杜莎的頭。“蘇丹1966”自稱其祖父曾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於英格蘭北部經營一家古董店,這些藏品都是從祖父處繼承而來,而他的祖父已於1953年去世。

“像往常一樣,我仔細檢查了這個藏品的來源,覈實了這個故事,去查了英國的公開檔案。這個祖父的確存在,一切看起來都很合理,而且賣家本人似乎對這些藏品的價值一無所知,賣得非常便宜。”格拉德爾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現在回頭想想,這一切都是精心編造的煙幕彈。

2016年,格拉德爾開始對“蘇丹1966”手中藝術品的來源產生懷疑。那時候,“蘇丹1966”把一塊羅馬浮雕的碎片掛在網站上出售。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他很準確地描述了藏品,而且格拉德爾一眼認出,這塊羅馬浮雕碎片曾在大英博物館於1926年出版的古代寶石和浮雕目錄中出現過。即便如此,格拉德爾也沒有馬上認定賣家就是一名小偷,“我查到的故事細節都說得通,雖然這塊碎片來自大英博物館,但失竊事件或許發生在70多年前。”

直到4年後,格拉德爾才發現了關鍵性的證據。2020年,他在大英博物館網站上看到了那張曾被他在購物網站上認出的浮雕碎片的照片,拍攝距今大約不過10年至20年的時間,年代不可能比這還要久遠。這意味着賣家關於從祖父處繼承藏品的故事是徹頭徹尾的謊言。

用戶在購物網站上使用假名是常事,格拉德爾轉而找到了之前的交易記錄,在關聯銀行賬戶處發現了賣家的真實姓名——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格拉德爾把發現的這一切都告訴了同事。“我記得非常清楚,他對我說,伊泰,你知道這是大英博物館中負責古希臘和古羅馬文物的策展人的名字吧。”格拉德爾說道,“我的頭髮都豎起來了,完全處於震驚之中。”

最後,格拉德爾決定將他蒐集到的證據都以郵件的形式發送給大英博物館。但一等就是數月的時間,除了一封確認收到郵件的回執,什麼消息都沒有。格拉德爾對威廉姆斯失去了耐心,開始聯繫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希·菲舍爾,結果也是一樣,郵件石沉大海。

不過,2021年7月,等待了近5個月後,威廉姆斯終於給出了回覆,但與預想不同的是,威廉姆斯表示所有物品都已找到,稱他的指控毫無依據。格拉德爾十分震驚,希望大英博物館至少能解釋一下爲什麼被大英博物館公開過的藏品會被放在購物網站上售賣。但得到的答案是,內部調查信息不便透露,“這就是最後一根稻草,坦白說,我發了好大的火,我想他們這次都逃不掉了。”

格拉德爾開始利用這些年來的資源,慢慢建立起一個人脈網絡,這些人要不可以幫助增加他的影響力,要不就是可以提供有關大英博物館的消息,“15個月後,我再次出擊,有了足夠的分量和推動力,這些可以確保當我再次敲開大英博物館的門時,如果門又被嘭一聲摔在我的臉上,我有能力直接踢開它,強迫他們聽我的聲音。”

這一次,格拉德爾聯繫到了奧斯本,這樁偷竊案終於得到了應有的嚴肅對待。大英博物館確認有館藏文物丟失,涉及的館藏文物可追溯至公元前15世紀至19世紀,主要用於學術研究,大部分都存放在儲藏室裏,近期都未公開展覽過。

警示郵件終於得到了注意,相應調查也在進行,對於格拉德爾而言,事情發展至此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他或許沒想到自己成爲了被攻擊的目標。

菲舍爾承認在兩年前有關於失竊案的懷疑,但認爲格拉德爾沒有提交足夠多的證據引起他們的注意。“我太生氣了。”格拉德爾回應稱,指責完全沒有根據,是他一直高聲叫喊着堅持讓這件事受到認真對待,事實上是大英博物館從未聯繫過他,對此好像完全沒有興趣。

隨後,菲舍爾收回了他早先的言論,自稱對於錯誤的判斷表示真誠的遺憾。他引咎辭職,格拉德爾懷疑的希格斯也被大英博物館解僱,但希格斯的兒子堅稱,父親受到了可怕的對待,儘管完全無辜,但失去了名譽和畢生的工作。

眼下警方對館藏文物失竊案件的調查仍在繼續,還沒有人被捕,只有一名男子接受了問訊。大英博物館也試圖更換領導團隊,重振旗鼓。“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需要清理的爛攤子,損害了大英博物館的聲譽。”奧斯本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廣播頻道採訪時說道。

記錄的漏洞

丟失一件文物可能會被視爲極其偶然的不幸事件,但丟失成百上千件館藏文物,外界就會注意到一個看似無法履行基本職責的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的失竊事件已發生了多次。據央視新聞援引BBC報道,過去30年,已知的大英博物館失竊案已發生了六次:1993年,該館收藏的羅馬硬幣被盜;1997年,幾本波斯書籍被盜;2002年,一尊有2500年曆史的希臘雕像被盜;2004年,十多件中國銅鏡、盔甲和寶石被盜;2017年,一顆價值75萬英鎊的卡地亞戒指鑽石被曝出在2011年就已經失竊;2023年8月,大英博物館庫房中的黃金和珠寶文物被盜。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失竊事件中,並非所有藏品都進行了“恰當的編目和登記”。這就意味着大英博物館可能難以確定哪些文物丟失,以及流入市場的文物是否來自博物館。

一般而言,一份完整詳盡的藏品記錄清單應包括多個層次的內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打擊文物非法販運小組負責人克里斯托·齊羅吉安尼斯(Christos Tsirogiannis)對新京報記者介紹道,這些內容包括藏品最初進入博物館的來歷,本身維度數據,有無斷裂、丟失和劃痕,是否使用過現代材料進行修復,以及每一次展出移動情況,“其中最重要的是圖像記錄,根據藏品的類別和形制,必要的話,需要從各種不同角度拍攝各種不同的圖像。”

大英博物館有800多萬件藏品,但被數字化檔案記錄的藏品只有約450萬件,基本上是館藏的一半。1988年,英國政府監督機構國家審計署曾發佈過一份報告,其中批評道,大英博物館的盤點和詳細目錄“令人不滿意”,並且由於持續的員工短缺,也無法確定這種情況何時纔會好轉。

自這份報告發布以來,包括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在內,其他主要的英國機構都已經完成了計算機化的藏品盤點。“最大的問題是,爲什麼大英博物館沒有這麼做?”皇家藝術學院前院長查爾斯·索馬雷茲·史密斯(Charles Saumarez Smith)追問道。

“顯然,大英博物館的安全系統在保護藏品方面存在巨大的漏洞。”齊羅吉安尼斯表示,從目前來看,大英博物館中有許多藏品沒有被恰當記錄收藏或者完全沒有被記錄。很難理解爲什麼大英博物館一直在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展覽,製作精美的目錄,卻在一個博物館的首要責任——記錄藏品方面有着如此大的漏洞。

大英博物館的藏品記錄受到外界廣泛批評。牛津大學皮特河博物館館長丹·希克斯稱,從他們保存藏品的記錄來看,“這幾乎算得上一場註定會發生的災難。”

記錄的漏洞給偷竊者打開了“方便之門”,瞭解哪些館藏文物未被妥善登記的人在轉移這些文物時會有很大優勢。如果丟失了帕特農神廟的雕塑、羅塞塔石碑,那麼立馬就會被人發現,而拿走一個體積較小、留存記錄不完整的羅馬浮雕,除非是極其專業和細心的文物專家,否則大多數人都意識不到有東西不見了。

館藏文物可以被轉移至館外也證明其安保工作存在疏漏。齊羅吉安尼斯指出,現在大英博物館除了要填補每一件藏品數字記錄的空白外,還需要加強安全措施,安裝攝像頭記錄博物館內部和公開區域的活動,尤其要注意對保存未展出藏品的區域進行全面記錄。

盜竊醜聞曝出後,大英博物館已經加快了對館藏文物的登記過程,同時試着追回所有丟失的藏品。但許多文化遺產專家都對此不甚樂觀,由於記錄保存不善,有些被盜的無價文物可能永遠無法找回。

“這可能會很艱難。”倫敦警察廳藝術和文物小組的前負責人迪克·埃利斯(Dick Ellis)表示,博物館可能不得不起訴,以收回部分文物,如果這些被盜文物已經離開英國,找回文物的成本可能會很高,甚至無法實現。

長期以來,齊羅吉安尼斯一直呼籲大英博物館公開被盜館藏文物的圖像信息,讓公衆和專家都能參與到文物的搜尋工作中。但奧斯本表示,大英博物館正在與警方密切合作,而公佈這樣一份清單屬於執法部門的職權範疇。

可以預見追回文物的工作要花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此之外,大英博物館還面臨着更緊迫的挑戰。今年秋天,大英博物館計劃進行一項大型翻新項目,想要重新安排博物館的藏品、升級管道和電氣系統,約耗資10億英鎊。

由於政府預算的壓力,大英博物館預計將依靠捐助者爲該項目支付大部分費用。《紐約時報》指出,一般的捐贈者原本就對日常必要的基礎設施升級買單不甚感興趣,此次盜竊醜聞可能會增加捐助者對該項目的警惕。

歸還藏品的辯論

隨着失竊醜聞的發酵,不少人開始重新審視大英博物館藏品的來源。《紐約時報》指出,博物館中的大量文物都是英國在海外殖民時期,由殖民官員、士兵以及人類學家和自然歷史學家從各處獲得。

西方博物館一直傾向於認爲自己文化開放,藏品中充滿了多樣性和國際間的相互瞭解。但近些年來,許多進步人士認爲,在博物館中展出的藏品,尤其是當年被掠奪的藏品,應該歸還給藏品的原籍國。

但長期以來,大英博物館以安全爲由拒絕將有爭議的藏品歸還原籍國,稱這些藏品所屬的國家沒有能力照看這些藏品,這些藏品很容易被盜。以此次失竊事件爲契機,一名英國議員表示,這暴露了大英博物館以安全爲由拒絕歸還爭議性文物的荒謬。

據人民網報道,目前已有多國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文物。希臘文化和體育部長莉娜·門佐尼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文物失蹤暴露的安全問題再次表明,希臘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被盜大理石雕像是公正的要求。希臘考古學家協會主席迪斯皮娜·庫特索姆巴表示,大英博物館此前有關“希臘文化遺產在大英博物館得到更多保護”的說辭顯然難以立足,他們必須歸還帕特農神廟大理石雕像。

非洲多國也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其文物。尼日利亞國家博物館和古蹟委員會主任阿巴·提賈尼對文物被盜事件表示震驚。他說,被英國搶走的貝寧青銅器應當回到尼日利亞,“這些是被非法掠奪的文物,它們應該被歸還。”埃塞俄比亞希望大英博物館歸還1868年英國在軍事行動期間從該國北部馬克達拉奪取的十字架、武器、珠寶、聖壇牌匾等。加納的阿桑特人也已向大英博物館施壓,要求歸還其黃金物品。

針對多國要求歸還文物的呼籲,齊羅吉安尼斯表示,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世界在這個領域正在變得越來越好,市場、客戶、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應該適應並理解正在發生的變化,僅僅合法是不夠的,還要合乎道德。

這或許可以推動大英博物館往前一步。《野蠻博物館》(The Brutish Museums)一書的作者、牛津大學皮特河博物館館長丹·希克斯認爲,這些可疑的盜竊案應該促使大英博物館改變其作爲世界遺產守護者的“帝國主義立場”,大英博物館和英國其他博物館仍然抱着一種帝國主義的懷舊心態,認爲自己有“某種上帝賦予的權利來保管這些文物”。

此次失竊事件讓大英博物館成爲了“受害者”。齊羅吉安尼斯指出,大英博物館或許是第一次發現自己身處“受害者”的位置,而其他要求返還文物的國家則一直是“受害者”,它們每天都承受着文物被掠奪的記憶。希望大英博物館可以利用這次機會尋求改變,正視呼籲。

不過,即便大英博物館有意歸還,也存在一定的現實困難。此前,大英博物館曾以1963年修訂的《大英博物館法》(British Museum Act)禁止其返還藏品爲由,拒絕返還希臘帕特農神廟的雕像以及非洲的貝寧青銅器。

但法案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被修改,也同樣可以被廢除。

“說實話,我不認爲這是一個現實問題,這只是大英博物館和英國政府的問題,一個被錯誤製造出來的問題。”齊羅吉安尼斯說道,既然它能夠以投票的方式被製造出來,那麼也可以以同樣的方式被改變,這隻能暴露機構和政府處事不靈活,不能理解並適應現實,尤其不能承認是非對錯。想要進一步挽回聲譽,大英博物館需要積極開展對話,“無論從道德、歷史還是意識形態上來看,這都是負責任的舉動,現在也該是時候了。”

新京報記者 欒若曦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 劉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