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一些城市出現了“拒絕兒童”或者不接待兒童的餐廳。在相關新聞的下方留言區,贊成商家的網友居多。

贊成的理由看起來很有道理:有兒童在餐廳摔倒受傷,監控顯示餐廳完全沒責任,但是家長仍然要求賠償;還有一些公共場所和服務機構,其展示的商品容易損壞,小朋友碰到會造成損失。

這些理由都合理,但是事實上沒有哪個商家能真正拒絕兒童。如果父母帶着孩子去喫飯,相信很少有服務員能夠開口拒絕,這是基本人性:每個人都曾是孩子,看到小孩,你很難“恨”得起來。

很大程度上說,“拒絕兒童”只是一個噱頭。這是一種網上流行的意見。高鐵上嫌棄兒童吵鬧,在商場也嫌棄小孩亂跑。中國人正在建構自己的空間和隱私意識,對兒童的“拒絕”,更多可能是一種空間焦慮的體現。

另一方面,和“拒絕兒童”相呼應的是,很多人又在推動寵物福利,很多商場宣傳自己對寵物友好。在成都太古裏,可以牽着狗進入。看到有狗在裏面自由行動,也沒見顧客大吵大鬧地制止。儘管寵物都是馴化的,我們也很難得出結論:寵物比兒童“更聽話”。

我最近開了一家小書店。這是一家“獨立書店”,以成年人讀的人文社科著作爲主,根本沒有考慮到兒童。但是,很快就有小孩來到了書店。有一個男孩走過來問我:“有沒有小朋友能看的書?”我問他幾歲,搖頭後又點頭:“店裏的書你都可以看,只要能看懂。”

一個女孩帶着弟弟來到店裏。暑假開學前,他們幾乎每天晚上都來,女孩打開一本書,每次看一個小時回家,弟弟還沒有閱讀習慣,也沒能力看懂架上的書籍。他拿起過很多書,最終都放棄了。他更喜歡在書店的空地上玩耍,尤其喜歡吧檯的高凳子。

這就是現實。如果你相信書店應該和社區有聯繫,相信書店在推廣對所有人都友好的“價值觀”,你就不能拒絕兒童。兒童是周邊社區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有希望最有活力的一部分,他們可能沒有消費力,但他們是“真實的現實”。

我們的辦法,是友好地改進工作,抽出一點時間和小孩聊天。然後你會有不一樣的發現,那些小傢伙其實很好溝通。週六晚上,我們還有一場“明亮的對話”少年版,儘管要求是10歲以上的孩子來“辯論”和公共發言,但總有更小的孩子來參加。

儘量對小孩友好,應該是一個社會最基本的底線。我想不出還有哪一條比這個更“根本”。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探討:父母帶孩子走進公共場所,應該遵守什麼樣的規則?其實,對父母來說,這是需要學習的課題。他們有時候缺乏耐心,但更多是缺乏能力。

有位上海的朋友,最近花了3萬元培訓自己的寵物狗,提升它的行爲規範。實際上,這昂貴的課程,最重要的部分和狗無關,而是和人有關。這樣比喻不太恰當,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當好父母”仍然是需要學習的。而學習的第一步,就是允許父母帶孩子去公共場所。

如果我來辦這個課程,第一節課我會先告訴大家:孩子總是“不聽話”的,孩子總是要亂跑的,這一切都很正常。每個成年人,首先應該寬容地看待孩子的一切。我總是會想起小時候,在我們犯下錯誤的時候,長輩臉上露出的微笑。

當然,“不接待兒童”店鋪之所以上新聞,說明它仍然是小衆的、反常的,大多數商家並沒有對兒童說不——這既是出於人性、人文的考量,也是商業逐利的需要。家長們仍有很多選擇,不必過於焦慮。即便是那些掛出“謝絕兒童入內”牌子的商家,多數也並非強制性的,而是希望藉此提醒家長們加強對孩子的管束。

這本身也是一種回答:“不接待兒童”店鋪不會無限制擴張下去,更不會成爲主流,市場和社會進化的大趨勢都只會是對兒童更包容友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