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國貨圈熱鬧非凡,不少老牌國貨迎來流量和銷量的雙重高光時刻。網友熱評:小說中的商戰——違法且致命,現實裏的商戰——合法但有病 。

不過熱鬧之後,國貨們想要實現長足的穩定發展,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醫藥圈也是如此。從原料藥、低端仿製藥到高端仿製藥、Me too新藥、Fast follow新藥的進階歷程,本土藥企跟隨時代不斷發展創新,取得了豐碩的進步與成績,不過,還需努力。

4 VS 6,本土藥企尚需努力

據藥融雲數據庫,2022年院內市場銷售額TOP10企業中,本土藥企僅佔據4席,分別爲江蘇$恆瑞醫藥(600276)、齊魯製藥、揚子江藥業正大天晴藥業;其餘6家企業均爲外企,分別爲阿斯利康、羅氏、諾華製藥、拜耳、輝瑞以及諾和諾德。

2022年院內市場銷售額TOP10企業

若將目光移至細分領域,抗腫瘤藥與免疫機能調節藥、消化系統與代謝藥、系統用感染藥、呼吸系統用藥等熱門用藥領域中,榜首均由輝瑞、阿斯利康、諾和諾德等跨國藥企所佔據。本土藥企想要逐步提升市場競爭力,除了依靠仿製藥以及銷售團隊及本土優勢,更重要的則是保持創新研發進化能力,不斷的推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新品。

藥企的競爭,歸根到底還是研發的競爭。

今年21款新藥上市,恆瑞、貝達成最大贏家

2023年以來,已有21款國產1類創新藥上市,其中$貝達藥業(300558)恆瑞爲國內獲批新藥數最多的藥企。從適應症來看,抗癌藥佔比最多,共有9款,其中5款均爲肺癌(4款非小細胞肺癌,1款小細胞肺癌);其次爲新冠治療藥物,有3款。

恆瑞醫藥今年獲批PD-L1藥物阿得貝利單抗和糖尿病用藥磷酸瑞格列汀,前者還是首個獲批小細胞肺癌的國產PD-L1藥物,爲國產新藥的又一突破。至此,恆瑞已有15款創新藥獲批上市,僅2021年以來就上市8款創新藥,其中自研藥爲6款。據恆瑞醫藥2022年財報,2022年恆瑞醫藥研發投入達63.46億,佔營業收入的29.83%,再創歷史新高。

貝達藥業今年已斬獲甲磺酸貝福替尼膠囊伏羅尼布片2款創新藥。其中貝福替尼是國內第3款,全球第6款獲批上市的第三代EGFR-TKI。我國也因此成爲三代EGFR-TKI獲批數量最多的國家。近年來貝達藥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即使在利潤下滑的2021年和2022年,研發投入也是有增無減。目前貝達藥業已擁有5款創新藥上市,以及40餘項豐富且有梯度的研發管線,其中有超過16款已處在臨牀試驗階段。

報產不斷,創新收入與研發費用齊飛

據國內已上市藥企2023年中報披露情況,今年上半年top15研發費用支出總額達260億人民幣,約36億美元。除了和黃醫藥、君實生物和信達生物研發費用支出同比下降以外,其他均保持增長,部分藥企研發費用比增長超過20%。

其中,百濟神州研發費用支出最高,近60億元;其次爲中國生物製藥,研發費用達到26億元。研發費用佔營收比例來看,純創新藥企百濟、君實、信達、再鼎等研發費用佔營收比例在34-142%,非常之高。

高額的研發投入,也帶來了豐碩的產出與現金收益。

2023年上半年,$百濟神州-U(688235)、恆瑞醫藥創新藥收入分別達到67億元和50億元,信達生物和再鼎醫藥也分別達25億元和10億元,創新藥物收入正逐步成爲驅動公司的總營收正向增長,縮窄虧損的重要因素。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國產創新藥實現“出海”。據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30日,2023年已有20款國產創新藥實現了license-out(海外授權)接近去年整年27項的交易數量,已披露總金額達143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其中百力司康衛材關於BB-1701的合作協議裏,交易金額高達20億美元。中國創新藥企業license-out交易日趨活躍,交易數量、金額及項目種類方面呈逐年增高態勢。

而在國內,在持續的研發投入下,藥企勇於創新的底氣顯然更足。還有更多國產創新藥排隊等候上市。據藥融雲粗略統計,截至9月14日,今年國內企業申請新藥臨牀試驗品種數量超700個;有47款國產1類新藥(含化藥、生物藥、中藥)申報上市,其中正大天晴、恆瑞、海思科等藥企申報最多。

2023年1類新藥報產概況(部分)

以2015年國務院“44號文”(《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爲標誌,我國創新藥行業開始迅猛發展,自2015年至今已有8年,這8年來創新藥行業發展的國內背景發生了重大變化。創新力量不斷覺醒,下一波浪潮正在翻湧而來,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的優質好藥,能順利走上臨牀,見證中國新藥的持續發展。

相關文章